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抗原结合特异性抗体,进而消耗补体的原理,我们将鼻疽病料(被检血清)与相应抗原和补体混合液,经一定条件致敏后,滴加于混有溶血素和绵羊红血球琼脂糖凝集板孔内,置37℃温箱反应2小时后观察结果。以孔的周围是否出现溶血圈或以试验孔与对照孔溶血圈直径之差进行判定。当被检血清含有鼻疽抗体时,便与相应的特异性抗原结合,进而消耗(结合)补体。由于补体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消耗,在致敏血球琼脂糖板孔内,不再发生溶  相似文献   

2.
调查搜集、整理了巢湖地区1980~1994年间家畜伊氏锥虫病疫情档案和临床资料,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季节、地理分布、传播途径和媒介以及免疫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摸索出了该地区家畜伊氏锥虫病的流行规律,据此提出了对该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耕牛伊氏锥虫病的诊治耕牛伊氏锥虫病在剑川县沙溪乡流行较广,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该病每年7月初开始流行,8月中旬至9月上旬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10月基本平息。1982年发病情况:沙坪25头,甸头49头,四联7头,寺登15头,东南7头,共计103头...  相似文献   

4.
应用微量间接血凝诊断法诊断耕牛伊氏锥虫病的试验,于1978年初获成功。经疫区试用,认为是一种特异性好、敏感性强,方法简便、经济、重复性良好的诊断方法。目前已推广使用。 为了控制和消灭耕牛伊氏锥虫病,进一步探明锥虫病病牛血凝抗体消长规律和治疗以后  相似文献   

5.
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主要是拜耳205,其次是贝尼尔、安锥赛、硫酸盐等。但这些药物大都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为了扩大治疗药物来源,降低医疗成本,近年来,我们应用伯氨喹啉治疗人工感染伊氏锥虫小白鼠;在此基础上又试验治疗自然感染伊氏锥虫耕牛85例,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化、免疫学和病理组织学等方法首次证实动物伊氏锥虫发病过程中肾脏的捐害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有关。用PEG沉淀法测得人工感染伊氏锥虫兔(新西兰白兔)于感染后第2周开始出现循环兔疫复合物,试验兔于不同时期剖杀,肾组织经免疫荧光染色后发现,8只感染兔中7只(占87.5%)的肾小球内有沿毛细血管壁排列的、典型的、不连续的颗粒型荧光模型,1只感染兔和全部对照兔的肾组织内未出现特异性荧光。感染兔的肾组织经H.E、PAS、Jones'methenamine silver和PTAH染色后可见肾小球肾炎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加,部分感染兔的肾组织内有微血栓存在,电镜观察结果与上相吻合,感染兔的尿液经定性、定量测定有蛋白出现,血清经50%溶血试验测定发现血清总补体活性升高,对照兔无上述病变。  相似文献   

7.
国产贝尼尔制成以来,甘肃省兽医研究所和甘肃省兽医药品厂曾做过临床毒性和对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疗效实验;他们又和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阳奶牛场做过对乳牛双芽焦虫病和瑟氏泰勒焦虫病的疗效试验;山东省济宁县兽医院做了对马媾疫的疗效观察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后国产贝尼尔逐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用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腹腔接种8只健康山羊,定期采血,分别用双缩脲法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析血清总蛋白及其各组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清总蛋白含量感染前后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血清蛋白中的各组份的比例实验前后具有明显地变化。各组份均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血清白蛋白(A)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β球蛋白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γ球蛋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01)。被感染的8只山羊在57天的血液压滴镜检中未见虫体,但第33天采血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发病死亡,血液压滴镜检有大量锥虫。  相似文献   

9.
由于锥虫出现在病畜血液中常无一定,特别是慢性病例或水、黄牛锥虫病更是如此。因此,单从临床诊断和涂片显微镜检查,往往得不到确诊而漏治造成死亡,或为保虫宿主,为传播疫源。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锥虫病的老疫区。据资料记载,家畜锥虫病早在1882年即由国外传入省内,且感染严重,损失极大。建国以来,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大减少。然而病原和传播条件仍然存在,各  相似文献   

10.
用伊氏锥虫多因素致弱苗免疫小白鼠30只,在免疫后30,45,60d各取10只小白鼠攻虫,保护率依次为9/10,8/10,6/10;3次空白对照小白鼠均于注锥虫后4~7d死亡。免疫豚鼠30只,在免疫后30,60,90d各取10只豚鼠攻虫,保护率依次为10/10,9/10,8/10;3次空白对照豚鼠均于注锥虫后17~23d死亡。免疫马9匹,在免疫后30,60,90d各取3匹马攻虫,均获3/3保护;继续观察至11个月,免疫后攻虫马均正常,镜检阴性,动物试验阴性;3次空白对照马均在注锥虫后45~50d死亡。  相似文献   

11.
用生长繁殖抑制试验测定伊氏锥虫AHB、GDB1、GDB2、GDH、GXM、HBM、HNB、JSB1、JSB2、XJCA、YNB和ZJB株的IC50值分别是0.016400、0.066940、0.022500、0.053500、0.007390、0.008436、0.037600、0.016200、0.05906、0.001511和0.012460 μg/mL.为检验生长繁殖抑制试验的准确性,用XJCA、HBM、ZJS和JSB1株腹腔接种小白鼠,用安锥赛5.0 mg/kg剂量治疗,治愈率分别为100%、100%、90%和60%.表明生长繁殖抑制试验结果与小白鼠治疗试验结果呈正相关,同时表明XJCA、GXM和HBM株对安锥赛没有抗药性,而ZJB、JSB1、AHB、GDB2、YNB、HNB、GDH、JSB2和GDB1株对安锥赛己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提示这些虫株分布地区治疗家畜伊氏锥虫病应适当增加安锥赛的剂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抗和多抗的不同组合,以夹心ELISA法检测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发现混合单抗法敏感性最高,可检出最低抗原浓度达0.04~0.02μg/ml,比通过免疫动物制得的多克隆高免血清提高1~2个稀释度。  相似文献   

13.
(一)材料与方法 1.被检动物:从浙江嘉兴、兰溪、鄞县等地购进的水牛。 2.采用的方法:间接血凝反应法(操作方法略,抗原为兰溪县制)。血片检查法。小白鼠感染试验。  相似文献   

14.
用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我国3株水牛源布氏锥虫伊氏亚种取得成功。从开始培养的第7天起,向虫数已很少且不增殖的培养物中逐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培养日龄相同的同株锥虫,于10~17天间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系统的锥虫群体。整个适应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一过性生长期、生长停滞期、初步适应期和完全适应期。至今已连续培养9个月,虫密度一般保持在1×10~6/ml左右,最高可达1.9×10~6/ml。锥虫在培养物内有规律地呈现岛屿状密集分布。长期培养的锥虫仍保持单一细长形态,具表面被膜、对小白鼠有致病力。对已适应于无细胞系统的锥虫,成功地进行了克隆、冻存、复苏后可直接继续培养。实验表明,培养液中2-ME和马血清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3mmol和20%,添加0.1mmol次黄嘌呤可使虫密度增加约1倍。用烛罐可取代CO_2-培养箱。基础培养基贮存于-20℃,至少可使用76天。  相似文献   

15.
国内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诊断牛伊氏锥虫病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报道(1983)。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实验诊断,认为血凝试验是一种灵敏度高、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法,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我县是牛伊氏锥虫病的重流行区,自1969年以来,先后应用补体结合反应、血片镜检、集虫、乳胶凝集等诊断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因有各自的弊病,而没能扩大应用。1983年在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帮助指导下,开展了血凝诊断牛伊氏锥虫病的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16.
酶联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HRP-SpA-ELISA),是利用金色葡萄球菌A蛋白代替酶标记第二抗体与酶结合,这种结合物具有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相结合的特性,构成天然的抗IgG诊断试剂,在ELISA技术中,就不需要制备不同种属的IgG,有利于ELISA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滋养层,以HEPES缓冲的添加20%兔或马血清、0.1%葡萄糖、0.2mmol 2-巯基乙醇、2mmol丙酮酸钠、0.1mmol次黄嘌呤(用马血清时)、青霉素(100IU/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含MEM非必需氨基酸的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布氏锥虫伊氏亚种获得成功。连续培养60天,培养虫体绝大多数仍保持细长形态,并对小鼠有很高感染性。文内还就实验方法和结果结合文献对一些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凭借酶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在底物上呈现出肉眼可见的色译,并可通过分光光度计或光电比色计读取不同的消光值来判断被检物的新技术。这种方法首先是1966年由Nakane和Avrameas等提出的,后来由Avrameas等(1969、1970、1971)作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它是通过化学与免疫学的方法,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起来,使其保持免疫学和酶的活性。当酶的结合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之后,在遇到相应的酶  相似文献   

19.
对猪瘟RT PCR诊断方法与兔体交叉试验诊断方法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了猪瘟病毒E2基因保守区的 1对引物 ,建立了猪瘟病毒RT PCR检测方法 ,同时应用兔体交叉试验进行对比 ,对 7份临床送检病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二者的符合率为 10 0 % ,但RT PCR可大大降低检测所用的时间 ,更便于猪瘟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0.
将广西骡株伊氏锥虫通过生物增殖,DEAE纯化,反复冻融,10000r/min离心30分钟,得到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SAg),在10℃,1500V,3OmA,25W的条件下进行起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结果出现18条蛋白带。各自的等电点为4.62、4.82、4.96、5.03、5.10、5.13、5.22、5.32、5.44、5.51、5.65、5.72、5.96、6.02、6.09、6.30、6.56、7.3。各条蛋白带的绝对含量为0.02、0.04、0.02、0.04、0.71、0.02、0.80、0.42、6.00、10.54、9.97、7.92、11.84、15.18、9.78、3.43、3.06、3.18μg。等电点在5.44~6.09之间的蛋白分子是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