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08,(11):78-78
廉政测试最初作为一种侦查手段和成慑力量,被不少国家的司法机关用以有效监测各类公职人员能否抵制腐败行为,分为“目标测试”和“随机测试”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核实腐败指控的真实性或对腐败行为作出推测;后者则主要针对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领域,创设公职人员可能选择从事腐败行为的现卖隋景,随机抽取某些公职人员,  相似文献   

2.
腐败之因与廉政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之因与廉政之策□张锋通常所说的“腐败”,其实是“权力腐败”,即权力变质,公共权力蜕变为私有权力,使用于私利的目的。从法学的角度说,腐败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的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2)行为的主观方面具有谋私的动机;(3)行为的客观方面是滥...  相似文献   

3.
《廉政瞭望》2010,(7):26-27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非市场因素的“灰色收入”问题扩大了收入差距;对政府公职人员而言,“灰色收入”更是腐败界限暧昧不明的“小夹祆”。  相似文献   

4.
试论“防止利益冲突”与反腐倡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是最重要的腐败源泉,会威胁到公众对政府官员决策客观性的信心。“防止利益冲突政策”,使反腐倡廉从事后惩罚,转化为事前阻止。这样使得公职人员指定和执行政策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也保护了公职人员。  相似文献   

5.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06,(2)
公职人员腐败全球有了“统一标准”在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学大会通过的有关《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腐败及相关犯罪》专项决议中,对公职人员的腐败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此决议在提交联合国后,将成为各国打击腐败的参照依据,对推动全球联合打击腐败起到重要作用。决议指出,“腐败界定为,任何公职人员在任何时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腐败的构成不要求为实现所图谋的利益而实施甚至企图实施作为或者作不作为。”(文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陈水扁海外洗钱案一直是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内地公职人员向海外洗钱的案例也是举不胜举。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解释,公职人员“可以指依照缔约国本国法律的定义和在该缔约国相关法律领域中的适用情况,履行公共职能或者提供公共服务的任何人员。”而公职人员可能会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这种行为就是腐败。腐败过程中往往产生收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权力运作失灵的角度研究行政职能与腐败的内在联系,探索造成公职人员腐败的现实体制因素,指出不合理的行政体制是公职人员腐败的主要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敏燕 《先锋队》2012,(33):36-37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当公职人员从事腐败或犯罪活动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时,其腐败的动机增加;当腐败潜在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铤而走险"。而当公职人员廉洁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时,他就具有廉洁的动机;当廉洁潜在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廉洁一生"。可见,腐败成本直接影响到腐败的动机和行为。如果能使腐败成本超过腐败收益,就能有效地抑制公职人员进  相似文献   

9.
腐败本意指生物有机体变质,"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上》,后来逐渐被应用到社会政治领域中,通常把它定义为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发现,虽然腐败主要是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但政府官员腐败并不是腐败的全部,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21):75-75
加拿大是国际公认廉洁程度较高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一整套惩防腐败的体系,这个体系对公职人员的任何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  相似文献   

11.
黄力 《党课》2007,(3):78-80
随着党和政府打击腐败越来越严厉,当前的腐败现象出现了越来越隐蔽化的趋势。但由于治本的措施尚未落实到位,一些制度的缺陷依然存在,于是权力期权化这种腐败的新形式应运而生了。所谓的“权力期权化”,就是腐败分子不再是当即攫取利益,而是等多年以后,甚至退休以后,再连本带利地收取好处。这种行为,其本质是权力的“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这种期权化腐败,对我们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性:由于其欺骗性,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由于其后发性,导致国家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很难追回;由于其隐蔽性,很容易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形成诱惑,造成腐败泛滥。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职员廉政管理措施新加坡政府为防止公职人员贪赃枉法和腐败行为发生,制订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财产透明规定。凡政府公职人员都要公开财产,以便进行社会监督。政府规定,每年的七月,各政府职员都必须填写个人财务表格,写明个人的财务状况,包括所欠的债务.第二...  相似文献   

13.
从严治党从严治长从严治官遏制权力腐败之我见黄长流腐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腐败,是指某一团体、个人向腐朽没落方向所发生的质变。狭义的腐败则指党和国家的少部分公职人员为维护和谋求个人(亲友和小集团)的特殊利益,滥用职权,从事违背党宗旨、国家规定、社会...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的社会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萍策划组织的有关部门13名研究者,首次将当今中国社会问题汇总、分析,提出对策,完成了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当今中国的社会病。他们将中国存在的社会病分为ll种:一是公职人员的腐败渎职;二是7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5.
基于腐败治理和公务伦理法制化的现实需要,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立法是我国廉政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立法的研究呈现出表面的繁荣与内在的贫瘠,我国的财产申报研究需要告别简单的制度设计式研究进路,迈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理研究与制度建构相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腐败行为很多,但细细分析,都与法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政治学意义上的腐败是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具体包括私用和滥用两种。而权力是通过立法规定授予的,授权的范围决定了权力活动的空间和领域,超出这个范围的权力就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应受到严格的限制或制裁。因此,不管是权力私用型腐败还是权力滥用型腐败,都是超出了法定的范围,是对法律的践踏。腐败分子之所以得逞,也往往是利用法制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混水摸鱼。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腐败行为与法律的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我们在研究腐败现象时不能没有法学的视野;治理腐败时更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24):45-46
随着我国惩治腐败力度的加大,领导干部“闯红灯”显著减少。但值得警惕的是,“亚腐败”却有蔓延之势。所谓亚腐败,是指在权力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像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家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机敛财,就是一个“亚腐败”的表现。亚腐败的危害并不亚于腐败,可以发生质变直达腐败。  相似文献   

18.
沈义  蒲昌迅 《廉政瞭望》2011,(14):32-33
“不升迁就腐败”——彭光伟贪污的理由看似很可笑,却折射出基层公职人员的一种微妙心态。  相似文献   

19.
一、腐败行为的严重性大幅度增长 腐败行为的严重性一般主要以合法利益受到直接损害的大小来判定。在90年代,我国公职人员腐败和行为的首要特点就是因滥用权力而使公共利益受到的损害越来越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大案要案迅速增多。 二、卷入腐败活动的人员规模显著扩大 在90年代腐败行为的主体特征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违法失足、从事腐败活动的公职人员越来越多。据  相似文献   

20.
利益冲突一直都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大多数腐败产生背后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问题。探析防范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路径,能够遏制公职人员以公谋私,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有利于从根源上遏制腐败。国外防范利益冲突的经验主要有:廉洁的政治文化是防止利益冲突的基础;公共权力的制约是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工具;详细的制度规定是防止利益冲突的保障。这些做法对于转型期的中国防范利益冲突,建设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