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欧阳胜 《法制博览》2008,(11):46-48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出现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2.
树军 《法制博览》2009,(7):59-60
光绪十二年,西苑三海,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在营建宫殴之时,西洋的现代科技产品引进到三海,仪銮殿安上了电灯。与此同时,紫光阁铁路铺成,并开启火轮车。在宫廷禁苑行驶火轮车,真乃西苑三海内的特大“奇闻”。  相似文献   

3.
一、皇帝的老师也下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自从进入这一年后,老北京城就风波不断,新闻迭出。这不,4月11日刚死了恭亲王,4月27日,整个北京城就又哄传起了又一个天字号新闻:曾经给皇帝当过老师的军机大臣翁同龢“下岗”了。  相似文献   

4.
水银河 《法制博览》2009,(19):43-43
在清代的诸位皇帝中,光绪帝是最具悲情色彩的一个。他倡导变法维新.振兴中华,但以失败被因告终,与珍妃的爱情又以珍妃被投井而终结,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能善终。1908年11月14日,73岁的慈禧弥留之际还不忘“关照”这位年仅38岁的外甥。更为可悲的是,在被毒死时(一说病死),光绪连自己死后的栖息之所还没有确定。这对于封建社会的皇帝而言是多么的可悲!  相似文献   

5.
王伟 《法制博览》2011,(13):58-59
才子清朝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祖庙。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享;前殿西庑为满臣功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袷祭(皇帝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国有大事大典,也都进行祭告。整个清王朝296年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这其中仅有一名汉臣获得过这最高殊荣,这个无人比肩的汉臣是张廷玉。  相似文献   

6.
凌召 《法制博览》2009,(19):44-47
在我国历史上,皇帝当和尚的屈指可数。第一位是梁武帝萧衍。他当和尚有点像喜剧,老让朝廷花大把的银子给他赎身后又去当和尚。第二位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是在生活所迫下出家当和尚.从和尚而成一代开国皇帝。第三位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洽,他当和尚是为了一个女人!前两位皇帝的事无可争议,而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就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了。  相似文献   

7.
梁发芾 《法制博览》2009,(16):32-33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辛苦。坐了江山后,他就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间辛苦”。这成为明朝白始至终的一个家法。据说这是明朝宫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聚庄 《法制博览》2010,(5):23-23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死于西苑的仪鸾殿。在办理慈禧太后的丧仪之后,离慈禧太后死日还不到一百天,李莲英就于宣统元年(1909)的二月初二日离开了皇宫,这时他在皇宫内已生活了五十多年。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辛苦。坐了江山后,他就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问辛苦”。这成为明朝自始至终的一个家法。据说这是明朝宫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庄重 《法制博览》2011,(13):76-77
壬寅宫变,明朝嘉靖时宫婢谋害世宗之事件。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世宗宿端妃曹氏宫,宫婢杨金英等乘世宗熟睡之机,以绳系其颈,合谋勒死之,但误为死结。方皇后赶来救护,世宗得不死。事变后,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被害死,宁嫔王氏和端妃亦受牵连处死。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年,公元1542年),骇人听闻的“壬寅宫变”发生在紫禁城里,宫女杨金英带领十几名年轻的宫女,在当天深夜,企图用绳索勒死嘉靖皇帝朱厚熄。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法制博览》2008,(13):38-39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专制社会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秦始皇“登基”称帝至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炮声中宣布退位,2133年间共涌现出494个皇帝。中国的皇帝很多身体欠佳、寿命不长,他们“驾崩”时不少太子尚在幼年,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而“皇命难违”,太子年纪再小也要“接班”,于是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许多娃娃皇帝,即所谓“小皇帝”。  相似文献   

12.
林仕谋 《法制博览》2011,(15):68-69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可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妻妾之众,可以想象。那么,她们是如何生活的呢?在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中,对这个神秘的“禁区”,随意杜撰,造出许多不近情理而又离奇的故事来。有的说,皇上每夜都要“召幸”一位后妃,要召某妃侍寝,由太监背着或抬到皇上下榻处侍寝,也有的说皇帝人寝被角不裹,被召幸的妃嫔脱光衣服后,就从脚下爬进去等等,这些都是不近情理,凭空臆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朱辉 《法制博览》2010,(18):73-73
据说,古代的皇帝们继位,常常要“三推让”一番,甚至篡位的皇帝也是如此,比如明成祖朱棣。朱棣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干掉了侄子,谋到了梦寐以求的皇位。然而滑稽的是他并没有一屁股坐到龙椅上,反而在一帮臣子劝他称帝时磨磨叽叽,一会说自己才疏学浅,一会说自己无德无能,推磨子一般来回推让了三次,最后才“勉为其难”,“被逼”坐上了皇位。  相似文献   

14.
王海 《法制博览》2009,(9):18-20
断袖之癖 班固在《汉书》中把董贤列入《佞幸传》,这样评价:“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一个俊美少年,立于皇城之中,倚身皇帝的怀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皇帝都要断袖而起,还有何人能够抵挡他的妩媚?  相似文献   

15.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皇帝之殇     
饮者 《法制博览》2008,(17):52-5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天下是皇帝个人的私有财产,人类都是皇帝的奴仆。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也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所以,“四万万人都想当皇帝”,“中国向来没有为平等自由起过战争,几千年来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大家要争皇位。”(孙中山语)  相似文献   

17.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他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理财成效、治国业绩,在中国占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相似文献   

19.
葛忠雨 《法制博览》2009,(11):37-37
每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是一个千古历史之谜。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哕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相似文献   

20.
倪方六 《法制博览》2009,(21):66-69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地位显赫的开国布衣皇帝:一是汉高祖刘邦,再是明太祖朱元璋,刘、朱二人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汉朝与明朝都成为中国的“大朝”、“盛朝”。朱元璋也为此自豪,称“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其中的“公”,即指汉高祖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