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对现代性进行诊断,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知识做出一种反应、怀疑、超越,与传统重新对活,反思传统,大胆使用一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方法工具,这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向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话语分析,自觉克服社会科学知识内部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消除不同学科本身的视域差异,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全面对话与沟通为主要方式,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知识社会学个案的研究,为科学地把握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准则,为知识的建构路径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内涵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基于中国经验的知识社会学的合法性问题作出某些前提性辩护。  相似文献   

2.
张东荪对于以西学解释中学的学术行为做了独特且深有启发的探讨,他认为以西学解释中学必须照顾到中学的特殊性,不能随意将西学套在中学身上而进行不负责任的解释;如果想避免以西学解释中学的行为陷于常识性错误,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对中学有非常完整、准确的了解;顺利而有效吸收西学的办法,就是从中国传统中寻找类似的思想文化因素,以扫除心理上障碍。张东荪的这些卓见对于今天的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文化的融合实践都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重读《乡土中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上解构中西文化争论的中国社会之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建构了基于文化自觉思想的社会学方法论,这不仅是费老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飞跃,且是当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共同要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发现社会:费孝通破解中西文化冲突之争,文化自觉的社会根基;深入农村:费孝通解读中国社会大历史,《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超越乡土:费孝通成就社会学想像力,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方法论构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乡土共同凝结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4.
张璐 《世纪桥》2014,(6):89-91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文化和学术的深入思考而提出了"文化自觉"思想。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来诠释"文化自觉"的历程,并提醒我们不仅需要在文化上保持自主性,也需要在学术上保持一种自觉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思考和交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学术成果,在追求"文化自觉"的同时培育"学术自觉"意识,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挖掘学术思考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钱穆有“中国思想之伟大处 ,在其能抱有正反合一观”(《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页 10 4 )之说 ,这是立于现代学术思想立场而还诸传统的说法。倘若转换视角 ,将现代思潮还诸中西会通以求其变 ,此说亦可成立。所谓“变”者 ,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思想受西学刺激而发生意义危机 ,转而出现思想范式的转变。比之传统 ,现代思潮涌动 ,可谓应了晚清人千古一变的警语。现代思潮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作出选择 ,期间无论是有意识地 ,还是不情愿地 ,都不无例外地经历了思想范式的疏离 (更多的是与传统 )与整合 (更多的是与西学 ) ,而这恰恰预示了新的思…  相似文献   

6.
评《中层理论》兼论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启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历史学科其他分支相比较而言,中共党史这一分支在学术知识增长方面,受制于方法的制约尤为明显,这是该学科自身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试图从学科内部寻找新方法突破这种制约,难度无疑是巨大的,因而借助其他学科方法,或许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近有杨念群著《中层理论》一书,提出社会学概念“中层理论”在史学中的运用,同样是可供中共党史研究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自觉与中国认同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致力于探讨的重要问题。打破学科壁垒,从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重角度探究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在水乳交融的学术对话中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认同,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之得失,探究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中国人的文化面貌,体现了这组文章作者的共同努力。徐楠博士解读了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当代意义,他认为古代文论乃至整个古代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血脉相连的特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自觉,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研究将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这一热点话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重要的分支学科,学界对之已经作出大量的探索,其中,河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从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学术理路。认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术史,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核心论域,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刘亚秋 《新视野》2023,(1):46-54
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成对出现的概念: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人文性则可以成为一个实体,它通过探寻中国社会的实质性特征,聚焦于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立足于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构成。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潘光旦在中国现代化早期提出“新人文思想”的尝试、费孝通对社会“心态”研究的探索,以及当下一些社会学人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中国对社会人文性知识的探索,需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去发现和理解“活”的社会文化,探寻新形势下社会文化创新的学术表达。  相似文献   

10.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社会学研究者的一大难题,这主要又表现在其理论承诺与理论原则间的矛盾自始就未能得到有效的疏解,由此甚至关涉到了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的诘问.本文认为,这一难题的症结主要不在于研究者,而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如果说经验性和整体性的承诺是社会学不可祛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使命,那么,就应当考虑适当改变客观性的理论原则.为此,必须寻找到更恰当的社会研究方法,并确立起作为社会学者所应具备的良好学术心境.  相似文献   

11.
余园 《学习月刊》2014,(10):65-66
社会学成为一门学科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界一般认为,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他最先提出、使用"社会学"一词,并试图将其建成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社会学学科从产生之初,就是以实证、实践为基础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求知路上的共同追求费孝通1910年11月生于江苏吴江。读中学时,他立志当文人,后想当医生,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了一年后,他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得治社会。于是他改学社会学,1930年转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作为自诞生之日起就内嵌着世界性传统观念的学科,面向世界性文化转型的中国人类学,可以说是面向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中国人类学起初明显带有“海外嫁接”的特色,照搬而来的西方人类学理论基础与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的实践中,诸多中国本土的文化特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与掩盖。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重新唤起一部分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其延续千年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在经验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转型实践,可作为建构中国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第一块基石,进一步更可为世界性文化转型的观察和共建奠定基础。人类学的学科思路中蕴含着我者与他者的思维框架,由我者出发朝向异己的他者投射出遥远的目光,以他者之存在觉察和印证我者。因此,中国人类学是在一个世界大舞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而有的一种自主性的自觉超越,是一种建立在超越民族主义之上的世界性意义的自主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命名的提出,对整个文学研究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甚或颠覆性的一个学术事件.尽管在此之前已有学者使用了"现代中国文学"术语,但这种使用无论是学科意识还是文学史观,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撰述体例,与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一致,或是仅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局部修正.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的"重写文学史",也主要侧重于对某些曾被忽略和误解的作家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文学史观念.因此,寻求新的学术领域与文学史研究的突破,成为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中国现代史学会与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在重庆联合发起召开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近百位与会者围绕“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社会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与中国现代史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史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社会的一门专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社会基本构成与社会运行两大部分。有的学者则将之分为7个方面,即社会环境与生活条件、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社会问题、社会变迁。还有的学者强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当前网络社会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表现为:处于一种"疏松化"状态;核心概念未形成共识;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学术研究责任尚不够。网络社会学研究本身就是社会学对新的社会存在形态的介入和反思,未来网络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应转向网络社会空间理论,应尽快完善网络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应赋予网络社会研究者以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他是远见卓识的战略学者,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外宣专家,有人说他是激情四射的演讲大师,有人说他是炙手可热的明星教授而孟祥青却称自己只是一名军人,一个"忧对天下的军人"。"宗庙社稷之安危,为中国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与国家相伴生。"思想犀利、气度儒雅,现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的孟祥青如此描述他的研究专业。2013年教师节,孟祥青站在聚光灯下,荣获"学科学术带头人""、杰出中青年专家""、从事国防教育满30年"三项殊荣。胸怀使命,筑梦杏坛。孟祥青察国是之要,体安危之道,把军人之责、学者之风、专家之范倾情融入到家国使命中。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是一门多元的复合学科,文化社会学学术视野在新时代的选择,对社会学开拓研究社会的功能具有一定意义。文章认为,文化社会学体现文化的意义结构与社会性的统一。文章审视了文化的社会性交往(行动)所包含的社会学的普遍性、社会自觉与文化自觉在文化社会学中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老清华的社会科学》 《老清华的社会科学》由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与清华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李强主编。本书系统梳理了老清华社会科学的历史,总结了老清华社会科学的四大学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人物及取得的成就。编者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标准、注重对当时的中国问题的研究以及独立之精神,  相似文献   

20.
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冲击,突出表现为对经学的冲击,而对以董仲舒春秋学代表的今文经学尤具强有力的解构意义。清代的经生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春秋学的"夷夏之辨",为吸收西学新知、加快学术转型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从经学的自身发展来看,清代今文经学表现出对传统学术文化的某种反动,这种反动因吸纳西学元素而显得格外有力和引人注目;古文经学在治学方法上则与西方的科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六经皆史"说在晚清的流变,对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