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16,(11):24-26
正为了宣传和推动抗日,策应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调动国民党军回撤后方,1934年7月5日,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到敌人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经过福建而到浙皖赣边行动"。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其中福建子弟兵3000多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率领下由瑞金出发,于9日到达福建  相似文献   

2.
1934年7月,以中央苏区红七军团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部队,高擎抗日旗帜,从中央苏区东部出动,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统治后方挺进。历时半年,行程5000里,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辉煌而又壮烈的一  相似文献   

3.
正1934年7月初,为减缓国民党军对江西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全面进攻的压力,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以迫使国民党军从中央苏区撤走部分兵力。红七军团领受任务后,立即从福建连城县到达江西瑞金县(今瑞金市)休整待命。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原领导任职不变,寻淮洲任军团  相似文献   

4.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 1934年7月上旬,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发起全面进攻:以北路军直接指挥的六个师向江西兴国县推进;第六路军四个师向兴国县古龙冈推进;第三路军先以四个师进占江西广昌县头陂,随后集中九个师向江西宁都县、广昌县驿前、石城县推进;以东路军为主的六个师由福建连城县向长汀县推进;南路军三个师由江西寻邬(今寻乌)县筠门岭向会昌县推进;以三个师集结于江西南丰县、广昌县,为总预备队。  相似文献   

5.
抗日先遣队东征 1934年,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蒋介石杀气腾腾,调集了几十万大军企图将瑞金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消灭。为摆脱困境,中央红军被迫突围。为了使主力能安全转移,军委会决定派出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东征闽浙,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件.侵占我东北三省后,继续大举入侵。国难当头,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国民党蒋介石不顾人民的正义要求,坚持反共立场,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又调集大量兵力向中央苏区发起第四、第五次“围剿”。  相似文献   

7.
《福建党史月刊》2006,(5):F0004-F0004
1934年7月29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红九军团掩护配合下,攻下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板、渡过闽江。8月1日,进占水口,正式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活动。7日,先遣队主力  相似文献   

8.
方志敏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后期军事活动的主要领导人。1934年11月,他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称红十军团)深入国民党统治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由于兵力过少,孤军深入,陷入与数倍于己敌人的苦战境地。1935年1月底,弹尽援绝的红十军团灏临危局,方志敏被俘人狱。  相似文献   

9.
正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10日,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发动对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其中集中50万优势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战略,步步推进,对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重点进攻。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战斗节节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一步步失陷。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近千里,缩小到方圆不足300余里。根据地周围重兵压境,层层围困,形势十分危急。1934年7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抗击日本  相似文献   

10.
一、石峰村古民居里的红军标语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村民管南兴的祖厝——瓦窑头厝和村民管辉彩目前居住的老房子里,至今保存着一些红军标语。在瓦窑头厝客厅右边正间走廊的白灰粉墙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九)欢迎被迫加入大刀会民团的工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突围,进行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为寻找突破敌人“围剿”的出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一方面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卖国内战的行径,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企  相似文献   

12.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7月上旬,红7军团(途中亮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号)奉命出征闽浙皖赣4省,10月底抵达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时近4个月,行程二三千里,驰骋20余县(其中半数以上在福建境内)。他们挥戈闽西、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包括攻打省会福州和攻克大田、罗源两座县城,为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和抗日救亡伟大意义,为策应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为帮助福建地方红军游击队发展等,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夏,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极其严重,广昌失守,北面门户洞开,敌人兵分六路向根据地中心推进,我方兵日少而地日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严峻关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派出一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苏区首府瑞金出发,向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挺进。先遣队的指战员们艰苦转战闽、浙、赣、皖四省数十县,历时6个月,行程3600多里,熬酷暑,战严寒,忍饥挨饿,跋山涉水,敢于向十倍于己之敌冲锋陷阵,纵横驰骋,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军事上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大转移,写下了一部“血战东南半壁红”的英雄斗争史,事迹可歌可泣。然而,这支英雄部队最终失败了。对其失败,以往的论述认为客观原因是主要方面,即蒋介石以绝对优势兵力围追堵截,敌众我寡。但是,我们认为主观原因不容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失败的决定因素。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岩多  韩荣样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I0007-I0008
1934年9月4日凌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浙江龙泉进入浦城,到达管厝乡东坑桥、灯盏坪一带。5日晨,国民党七三五团到达仙阳要隘拦堵,国民党四十九师也从浙江龙泉溪口入闽尾追企图形成夹击之势。先遣队避实就虚,改道向忠信乡境内挺进,后经排栅、小毕、茄罗等地,绕过布防仙阳的国民党七三五团后,在仙阳镇渔梁村趁夜穿过江浦公路,截获了国民党军车一辆,缴获步枪20余枝,并破坏了一段公路和电线,漏夜离开渔梁,经花墙头、麻山、大沿坑、蔡家岭到上下洋。  相似文献   

17.
吴香光  祖萍 《福建党史月刊》2006,(9):I0004-I0004,I0005
1934年7月29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护送其渡(闽)江北上的红九军团的掩护和配合下,攻占了南平县属的樟湖坂(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先遣队和红九军团打下樟湖坂后,受到当地群众夹道欢迎。各商号门前挂着红旗,商会还张贴各色标语,热烈欢迎红军。当晚,先遣队在樟湖坂抢渡闽江。  相似文献   

18.
黄贵玲  丁立凡  阮成生 《福建党史月刊》2006,(10):I0008-I0008,F0003
1934年8月1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罗源县城,与此同时,先遣队另一部向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进军。8月15日,先遣队进攻宁德县城,翌日拂晓,先遣队攻城部队完成了牵制任务,主动撤出战斗,经米筛坪过小岭抵洋中,与大部队会合。15日下午,先遣队大部队进入宁德境内,经后溪、溪富直插洋中。16日,先遣队消灭洋中乡民团,缴枪十多支,并在这一带的溪富、东山、陈洋等村庄露宿一夜。17日,先遣队在梦龙伏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领域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一个令人关注而研究又相对薄弱的重要课题。其中,有的因史料挖掘不够,仍有待深入探讨;有的则因研究视角不同而尚存争议,如它的组建决策、战略行动意图、失败原因、历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在此,笔者不妨就这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以往论著或是囿于史料不足,或是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