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对转型社会问题的艺术与技术,它不仅使社会治理理念实现了可操作化,而且较好地契合了社会治理社会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鉴于社会问题的衍生逻辑遵循一种由外到内,外系统—社会系统—社区系统—家庭系统—个人系统的逐级传导过程。作为治理术的社会工作可以由内到外,防微杜渐,渐次通过人心治理、情感治理、关系治理、社区治理、社会治理预防与消解社会问题。而这样一种治理路径的实施离不社会工作组织的大力培育,也离不开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化、精细化和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治理问题实际上是政治学讨论得更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创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这样,社会治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怎样理解社会治理的含义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领域的治理;二是社会参与治理。当然这里又有进一步的问题需要回答,什么是社会领域?谁是社会?现在我们还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在社会治理问题上,有一个问题是已经解决了的,就是对治理的理解。治理是相关各方  相似文献   

3.
4.
贺婷 《公安教育》2023,(3):33-36
<正>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重点提到: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其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具体举措包括“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6.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当代中国的理性选择。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在逻辑起点、功能作用、发展目标等方面具有互构性发展的逻辑关系。社会工作既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社会治理的内容和手段。社会工作从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发展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激发社工机构组织活力三方面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作为当前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在精准识别基层社会需求、统筹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有效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工作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在社会服务和管理领域,由专业组织和个人通过专业理念、知识、技能和方法,向社会提供的专业服务,就内涵而言,称其为"专业社会服务"更为贴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社会工作担负着实施社会服务、传递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民政部是最早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引入业务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1983年1月,当时北京市分管民政的  相似文献   

9.
正十年来,在民政部正确领导下,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作用,服务首都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北京特点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夯实社会工作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发展,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概念是为解决西方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贫困问题而产生的。社会政策是在制度的层面制定反贫困的战略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计划和项目使之可操作化;而社会工作则站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行动,将政策具体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和个人身上。本文从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以促成我国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达成良好融合。  相似文献   

11.
3月21至22日由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社会工作司、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办,广州市民政局、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承办的全国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大厦召开。民政部、广东省民政厅、广州市政府相关领导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教育部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及众多社会工作第一线的实务工作者参加了会议。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柳拯副司长主持会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米勇生司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关信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院长蔡禾教授、广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杨海清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增多等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日益集中凸显。面对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上海在综合运用传统的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之外,在内地率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实践,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专业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会建设的新路。  相似文献   

13.
《人民论坛》2014,(12):36-37
<正>"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系教授陈天祥":一个廉洁的政府一定是监督出来的",当社会普遍认同这一理念并自觉地监督公权力的时候,权力异化的终结就为时不远了"打破权力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陈天祥:权力的封闭性色彩浓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运作方式存在自我循环的现象,即从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设定、制定政策、政策执行到政策评估等环节都由国家机关自主包办,缺乏公众和专家的参与。二是指很多政务信息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作为拥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家治理绝非易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近日,人民论坛编辑部采访国内外百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思想进行讨论,现将部分专家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的妇女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妇女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妇联工作”的关系,对我国传统妇女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审,阐明了我国传统妇女工作进行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及其要跨越的主要现实障碍,指出强化妇女社会工作是传统妇女工作模式转化的关键。文章重点论述了转型期我国妇女社会工作整体推进的思路,即妇联组织的工作模式需进行现代转型,高等院校需强化对妇女社会工作的教研投入,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妇女组织需深度介入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法规运行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应努力构建“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三位一体模式,并朝着本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专家谈     
<正>在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管理领域,有着众多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他们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发挥智力优势、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建真言、谋良策、献实招,在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以及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策支撑作用。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减灾智库的作用,借力智库专家"外脑"、有效提升应急工作软实力、切实发挥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一字之差,差在哪儿?最大差别之一就是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模式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在这个模式下,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呢?换句话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在哪里?第一,多元治理主体的培育,特别是社会组织的培育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北京清河社区的实验,最大问题是社会没有活力,老百姓不愿意参与  相似文献   

18.
由于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构造和“治道”变迁的具体逻辑有所不同,所以在迎面当前中国民间组织成长和发育中遭遇的一系列瓶颈时,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我国民间组织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发育的社会形势,然后在社会公共治理的层面上逐一突破,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正处于国家向社会让渡更多权力空间、社会自我管理能力逐渐提升的社会发展时期,社会管理的创新是符合这一历史潮流的顺势之举.专业社会工作因其在社会发展逻辑、功能、理念、方法等方面与社会管理创新客观和现实要求诸多方面的契合而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协同关系.通过加强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宣传,提高其社会知悉度和认同度,通过加强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性嵌入,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优势和功能,使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领域获得实践权并拥有协同社会管理的现实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一个新概念,此前中央文件中一直使用社会管理概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使用社会治理,在党中央文件里使用这个概念是有深刻含义的,是经过反复思考的。如何理解社会治理呢?其新意在于强调处理社会事务有其特殊性,治理更强调双向互动、多元参与、合作协商、公开透明、法治体系。关于治理的特点,三中全会文件讲得很清楚,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