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中,“经验”是其整个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可以说对经验的批判是杜威全部认识论批判的起点,它奠定了杜威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但其意义还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被杜威改造后的“经验”还为我们时下所努力建构的现代性的实践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试应在实践哲学的视野下来重新阐释杜威的“经验”概念,以希望能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其合理的内核。  相似文献   

2.
哲学诠释学美学的元问题来自于它的哲学取向,而它的哲学取向是在现象学运动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构成了此在的世界,这一构成同样构成了此在的有限性,而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是诠释学循环的基础。美就是站立在世界之中的经验,也是此在同自身存在和谐的经验,艺术经验构成了美的基础。艺术的本质、此在遭遇艺术作品的方式、艺术作品吸引此在的力量,构成了哲学诠释学美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作出系统总结的一部光辉著作。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分析和概括了这个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其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第一条中,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同时,肯定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这个“能动的方面”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涉及到对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秘密的理解.改变对这个问题的传统回答,将会改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也会改变对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  相似文献   

5.
恨铁成钢     
贾县长批评了秘书小陈。贾县长可不是一般地批评小陈,是很严厉的批评,是当着许多干部的面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小陈。贾县长批评小陈说:"什么材料都你这秘书写,我这县长成什么了?你直接上台去念还用我说什么?"贾县长两个严厉的什么让小陈手足无措颤颤发抖,脸红红的大气都不敢喘。贾县长缓  相似文献   

6.
1961年5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对《人民日报》宣传“大跃进”以来的错误进行过严厉的批评,其中,就包括了违背客观事实的所谓放的“卫星”:  相似文献   

7.
张耀南 《新视野》2003,(6):67-70
文章首次提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的问题,并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分析了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的理由及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杜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理论建立在丰厚的文化成果和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切之上,他的教育观不同于以往教育家的教育学说,他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等观点。一、杜威教育本质论的主要内容教育的本质,即什么是教育,这是研究教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杜威之前,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教育本质论,一种是以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的内发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因素按照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的展现,外部条件只能影响但却不能改变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教育即潜在能力或理性向着一个确定不变的目标展开,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则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9.
武俊 《当代贵州》2007,(6):19-19
批评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批评,包含了一种领导艺术和工作艺术。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批评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钱江 《党史博览》2012,(10):14-17
1959年盛夏。在庐山举行的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心忧黎民。挺身而出,于7月14日向毛泽东上“万言书”。对“大跃进”等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万言书”引起毛泽东的极大不满。他下决心和彭德怀——这位从井冈山时期就和他并肩厮杀的战友分手了。毛泽东严厉地批判彭德怀上书言事是向他挑战。是攻击社会主义。7月23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发言严厉批判彭德怀,扭转了庐山会议方向。随后。他召集全体中央委员到庐山开会,解决彭德怀的问题。胡耀邦因此上了庐山。  相似文献   

11.
感悟批评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自我批评难,开展批评就更难。 批评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的虚假,要掌握它运用它就必须掌握其规律,这样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批评又是一门艺术,要打开批评这扇门,就要有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批评是责任、是正气。有了正义感、责任感,才能一身正气,才能有勇气拿起批评这个思想斗争的武器。批评是思想修养、品质和精神境界。批评者自身须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自觉的党性修养和良好的品质修养,才能使批评有高起点,达…  相似文献   

12.
正周恩来批评人时,运用了量身订制、举一反三,直指要害、把握时机、既批评人又注重团结等方法。温文尔雅,是很多人对周恩来的印象。鲜为人知的是,周恩来也有多次生气发火的时候。有时他发起火来,桀骜如彭德怀等都招架不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名部长也说,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怕毛主席的威严,怕周总理的认真。这里说的认真,就包括周恩来对同事和下属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价值论的自然主义主张从自然的角度来解释价值的本原,坚持价值与事实的统一,认为自然科学方法是探究哲学价值问题的唯一方法。自然主义价值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值哲学向价值理论的转型。自然主义价值论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价值理论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主要是R.B.培里、杜威和S.C.佩佩尔等。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差异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间接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比较哲学视野看,荀子作为先秦诸子哲学总结性的集大成者,采取了一种朴素实在论的立场,对本体问题作了边缘化处理,而庄子的相对主义、极端怀疑论认识论,本身是与其本体论思想有所冲突,故荀子可对庄子呈现出独断色彩的"道论"作"蔽于天"批评;此外,庄子的辩证法体系与其本体思想的逻辑衔接并不严密,也难以成为指导处理形而下人生社会的具体实践标准,对比之下,荀子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立场,强调以人类社会日用伦常为关注目标,其世俗实用理性立场在先秦时代显示出了以人为本的近代色彩,故能对庄子天论作"不知人"的批评,以上两点,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近代哲学思维对古代哲学思维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6.
<正> 本世纪号称“批评的世纪”,一个突出的标志便是随着艺术哲学的发展,文学批评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无疑是个可喜的局面。然而,就现状看,中国当代文艺批评还存在着贵族化倾向,这种倾向或多或少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卢丽珠 《学习月刊》2012,(22):15-16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从发表第一篇伦理学文章《伦理学与自然科学》(1887)开始,就不断地在道德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对当代德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科尔伯格承认:“我们的立场可以在杜威的著作中找到根源。”价值澄清学派主要代表拉思等人声称,他们的观点和杜威著作中的某些方面在基本倾向上是相似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体大思精,若想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首先要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人们普遍有了自己新型的“人格观”,个个都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实施批评时,要讲批评的艺术,使人们在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中得到问题的解决。以艺术的批评去感化人、促进人、激励人、提高人、升华人,使被批评者仿佛在欣赏美、感受美中接受批评,纠正错误。忠言顺耳的艺术所谓忠言顺耳的艺术,即实施批评的时候,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把忠告被批评者的良言,化作顺耳的善意规劝,使人如沐春风,如逢良师,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达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这是说理教诲的高超艺术。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这样一段…  相似文献   

19.
批评是一门相当难以把握的艺术,就像在别人身上动手术,稍有偏差就会伤人;好比一颗火种,烧得恰到火候和恰到时候,可以点燃部属前进的火焰,而烧得过轻过重或过早过迟,也很可能引爆部属的怨恨和怒火,甚至导致强烈的对立情绪。批评是一门艺术,可总有些人将其视为一件随意或任意的事情,天生好训人似的,见人就训,张口就训,而且训起来总是“吹胡子瞪眼”,暴跳如雷,把人骂得体无完肤,这样的“批评”效果肯定很差不说,还常常会引起关系的紧张和工作的被动。要避免此类局面的出现,从一个方面说,需要掌握一些批评的艺术,比如弄清问题的真相后再批评、选择合适的时机、区别不同的对象、先表扬后批评、主动承担责任、用勉励的口吻做结束语等;从另一个方面说,需要克服一些导致批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毛病,诸如——1.暴跳如雷。批评并不一定非要发怒不可。看到部属犯了错误,工作受了损失,你心中着急,肚里有气是可以理解的,可上来就劈头盖脸地发泄一通,一来  相似文献   

20.
王晓蓓 《世纪桥》2014,(11):57-58
斯图尔特·霍尔的思想理论及其文化批评观在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反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于大众媒介研究、文化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等领域的多重对话和争论,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这是其理论魅力的标志所在。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霍尔文化批评观进行反思:一是对霍尔文化批评方法论的反思;二是以霍尔对大众媒介、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为根据揭示和挖掘其文化批评的意义;三是简要探讨霍尔文化批评理论的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