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即燃烧     
从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够支配的关键的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然后再无第二次机会。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那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由于它的短暂和不可逆性、一次性而弥足珍贵而神奇而美丽。虚度这样的生命,辜负这样的生命,这  相似文献   

2.
充实的人生     
人生如梦,而生命是永恒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比所有的财宝都珍贵。将如此宝贵短促的生命无所事事地轻抛是可耻的。对人类来说,没有比为使命而  相似文献   

3.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4.
来稿摘登     
北京市平谷县委书记张德江:对共产党人来说,生命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生命,一个是政治生命。后者更为重要。应该说,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政治生命都是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所获得的崇高荣誉,这个荣誉和党的声誉紧密相连。倘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各种错误思想丧失警惕,就可能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毁于一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政治生命就要先于自然生命而终结。近几年,我们党内个别领导干部自毁政治生命而影响党的事业和声誉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发人深醒吗?因此,要把政治生命和党的声誉放在高于一切的位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9,(10)
儒家生命智慧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意义深远。生命有三大问题:生命存活生长的问题、生命离世消亡的问题、生命感知体验的问题。生命智慧,是人对生命本质的洞见及其对生命问题的解决。传统儒家的生命智慧是浸透在历代儒者生命里,由知命到俟命的实践经验,根本上是以一种超越生命有限性的视角,谋求在世生命的实际问题之解决。这种解决一是对在生命困顿中生命有限性的洞彻,二是获得内心义无反顾的抉择信念,三是积极投入生命的自我实现与创造而获得最高自由。  相似文献   

6.
陈倩 《学理论》2013,(18):378-379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在偏差行为、暴力行为、或者自杀自伤事件不断发生,当今青年学生对生命的冷漠,对于生命的价值、人我关系、人与大自然在关系,以及生死问题缺乏真正了解,当面对挫折时很容易采取极端在方式。这样的事例已屡见不鲜,而生命价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加强生命价值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以及了解大学的真正意义,就上升到重要位置。因此,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并珍惜生命的生命价值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陈庆文 《团结》2002,(3):33-33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兰小蒙 《学理论》2013,(14):49-50
对死亡的思考就像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人们渴望生,而惧怕死,追求长寿。但是应该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而在于生命的质量。探讨死亡的正面价值,探讨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和价值,意在让生者正确的看待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让我们重塑生的意义和伟大。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科学理念。自然内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是基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是核心,人与人携手共赢的生命共同体是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生命共同体的有力举措。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言,生存共同体体现其直观性,生活共同体体现其丰富性,文明共同体体现其全面性,生存、生活、文明共同体逐层跃升;"神魅"自然因"畏"而"敬"生成天然共同体,"祛魅"自然无"畏"无"敬"生成虚假共同体,尊重自然因"敬"而"畏"生成真正共同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解为目标,以"谐"促"和"——以"解"保"和",生成真正的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张云婷 《理论导刊》2023,(4):108-116
全球生态和生命一体化危机使生命政治哲学成为时代的最大亮点之一。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以解构和建构的辩证逻辑描绘了实现生命价值和生命安全的人类解放图景,内蕴着深刻的生命政治哲学思想。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思想的解构逻辑在于深入现实生活关系,以劳动力商品化、剩余价值隐蔽化和政治资本扩大化的递推逻辑论证了无产阶级生命被奴役的根源。其建构逻辑既完成了对当代问题的批判性阐明,又在此过程中涵纳了解决问题的政治方向,对无产阶级生命未来发展路向进行了科学预判,以自由思想标定无产阶级生命解放的应然状态,以阶级逻辑擘画无产阶级生命解放的未来图景,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学说分析生命权利的保障,从而建构了系统完整的以无产阶级生命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问题意识和路径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生命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书如暗室炬火,燃亮了生命里的过程,温暖了漫长的时间旅途。很想断章取义地引用半句卡尔维诺讲过的话,"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座物品储藏库、一系列风格",倘若生命如一座图书馆,广博而谨严,浩阔而理智,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无疑,爱因斯坦的"图书馆"在童年已蔚为壮观,他读《大众自然科学读物》,他读康德、休谟、马赫和斯宾诺莎。生命的开端里,立着哪一本书,也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00年前后,至今一直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讨论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但是,无论从何维度研究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从生命观教育的论域中梳理出解决职业倦怠的路径是:从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来看,积极拓展生命的内涵与意义;生命价值的传递是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树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向死而生"生命观;应追求一种豁达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3.
拥有对生活的美好想 象,生命才是真实 的、生动的。如果没有了美好的想象,那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呢!动物没有美好的想象,也就没有苦恼。而人由于有着这样的美好想象,在体验美好想象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苦恼。生命的美好想象及欲望,是天然而自由的。想象是心理活动,是生命自身的一种能力。而生命自身又存在着种种局限和欠缺,加上社会的限定和偶然因素的存在,这些东西就会造成对于美好想象的实现的难度,以及幻灭。我们的苦恼,来源于生命的本体性欠缺与美好想象之间的差距,即不平衡。而这样的不平衡,任何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论以道为核心,注重主体对道的理性自觉,遵道悟真,尔后由真而善,达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论的根本在于主体(个人)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拥有及生命本身的长存;其功能在于揭示人生及世界万有之真实,而不注重为善而善的教化。老子道德论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15.
生命视阈下死亡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艺 《学理论》2010,(17):78-79
我国传统"乐生忌死"的观念使死亡教育进展举步维艰,为促进死亡教育的普及,以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死亡教育成为当今死亡教育的核心理念。文章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切入探讨死亡教育,认为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均以生命品质的提高为终极目的。生存与死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死亡教育应融合在生命教育中进行,采取间接而感悟式的方法,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16.
善待生命     
《党政论坛》2011,(22):11-11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 谁都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但很:步有人懂得善待生命。 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健康生活在世上的人很:步会想起生命、认为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7.
善待生命     
《党政论坛》2011,(11):11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谁都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但很少有人懂得善待生命。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健康生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起生命、认为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你活在世上幸福吗?"我问。"幸福?我还赶不上百万富翁的  相似文献   

18.
周瑞金 《党政论坛》2012,(20):38-38
人,作为一个生命,赤条条来到世间,只有几十年,至多100多年时间,所以人生是短暂的。生命的结果是死亡,生命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人来到世间当然不是为了死亡而活着的,而是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过程。让生命过得充实、愉悦、有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相似文献   

19.
朱萌 《理论与改革》2015,(2):189-192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无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需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其自身生命力、展现其亲和力、实现灵根深植的一条发展之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角度来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进行的以探询生命意义、确立生命信仰、明确人生理想、承担生命责任、创造生命幸福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价值、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总和。它是一项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认知与强化、承载与践行、提升与辐射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7)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日益突出,尤其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输出的地区,更加明显。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命质量的教育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双向的教育活动。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生命教育进行分析:生命权利的主张显示留守儿童个人存在价值的合理;生命理解的反思阐释其个人存在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生命意义的超越是其社会存在的升华。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