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江 《人民论坛》2021,(5):20-22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智能算法的日渐深入,我们的生存越来越被数据和算法所穿透,这种算法治理和数字图绘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精准定位每一个个体的习性和倾向,从而使进一步在经济上、政治上引导和控制个体产生可能。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认为数字异化带来了新的数字焦虑。它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即在数字社会中,关键不在于去惋惜逝去的时代,而是面向未来,形成新的数据人的生存方式,从而在时代的剧变中,找出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生存”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而带来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正确反思数字化生存的本质和人文价值,对数字化生存视角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彭兰 《人民论坛》2023,(17):42-47
数字时代的新生存特征,既体现为数字化生存,也体现为数据化生存。数字化生存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主动用数字化符号进行的自我塑造,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历经了文字化生存、视觉化生存和化身式生存等不同的形态,数字化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也存在着远与近的摇摆。数据化生存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及虚拟生活被各种技术转换为数据的新生存状态,特别是在数据与算法的共同作用下,数据化也意味着人被数据所控制和塑造。今天,人们同时经历着数字化生存与数据化生存两种状态,这两者相互纠结,共同建构着数字自我。  相似文献   

4.
蓝江 《求索》2023,(1):57-65
在乔纳森·克拉里看来,被资本主义控制的数字平台和智能算法,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成一片数字焦土,在这片数字焦土上的生命变成了无根者。无根之人的形象并非诞生于数字资本主义,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从薇依到本雅明,都以各自的方式描绘了现代资本主义对于扎根于大地的人的生命的刈除,切断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断裂更为极端,使现代人的生命不再扎根于真实的大地,而游荡于由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构成的寒冷的界面上——这个数字化的界面却是生命的焦土。而破除数字焦土的希望,在于被资本主义平台和算法遗漏的剩余数据,延续福柯和本雅明的道路,坚持剩余数据的考古学。唯其如此,现代人似乎才能破除唯利是图的摆渡人卡戎的幻象,建立起新的物体间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1,(10):72-73
人的生存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从构建人类生存亟需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关怀、确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自觉规范人的实践行为、强调人类整体生存利益实现人类整体共生共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张晓云 《前沿》2013,(8):10-11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诸多问题,经济飞速发展而国民幸福感却在下降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建设"幸福中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愿望。道家哲学返归人生存的本原与本根,从人性与人道的层面去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启示人存在的意义。"法天贵真""见素抱朴""上善若水"的思想为建设"幸福中国"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非制度化生存是指行为主体在遇到某些问题或处于某种环境时,采用制度外的方式进行利益博弈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制度缺陷是导致非制度化生存的主要成因,损人利已是非制度化生存的主要表现形式.非制度化生存造成一系列悖论,如:“人情”与“法理”的悖论、“己”与“群”的悖论、“私”与“公”的悖论、“身”与“心”的悖论、“权力”与“权利”的悖论.在一定条件下,非制度化生存与制度化生存可能会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0.
庞金友 《人民论坛》2022,(15):80-85
当下,数字巨头成为影响欧美国家内政外交的重要变量。借助强大而独特的规模经济、品牌效应、人才战略、用户锁定和机器学习,欧美数字巨头的行为逻辑呈现显著的逐利性、合规性、排他性、隐蔽性和赋权性。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数字巨头迅速崛起,对传统权力形成挑战。随着政治话语权由大众化转向集中化和平台化,数字巨头逐渐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通过动员选民投票、革新信息推送、控制个人情绪、智能精准投放和锁定微目标,欧美数字巨头具备了操纵民意、左右选举的能力。在社交平台领域,数字巨头默许甚至鼓励病毒式传播、过滤气泡扩散和蜂群思维泛滥,致使反智思维和民粹情绪蔓延。  相似文献   

11.
数字权利在本质上是一套独立的新兴权利,具有新的赋权方式、权利结构与运作逻辑,而不是“数字内容的传统权利”。从内涵来看,数字权利最终保护的是个人对数字技术应用的自主决定利益以及在数字空间中的“行动自由”;从外延来看,数字权利和数字人权、数据/信息权利、算法权利等概念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联。在数字社会,数字权利能够细化为“消极数字权利”“积极数字权利”“工具性数字权利”三种形态,三者分别塑造了权利概念层面的选择功能、权利话语层面的保护功能、权利制度层面的规范功能。在体系构造上,可建构数字生存权、数字人格权、算法正当程序权、数据财产权四元并存的权利架构体系,实现数字社会价值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2.
张霞 《求索》2010,(4):159-161
当代作家主要分为体制内作家和"自由撰稿人"作家两类。体制内作家虽然能够获得预期收益,但相对缺乏创作自由度。"自由撰稿人"有的从事纯粹性商业化写作,倾力于消费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有的在对作家体制内身份挑衅或反叛中,努力摆脱商业化的钳制,追求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然而,当代作家虽然跳出了政治化写作的窠臼,但在文化消费市场面前,他们又面临着金钱与价值的困境选择。于是,坚守文化启蒙立场,并参与到文化产业的链条之中,借助市场获得更多读者,以促进文学多元、健康发展便成了当代作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3.
老言 《辽宁人大》2006,(7):34-35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进城农民工及失业者的增加,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地被挤压。一些大中城市里,以无证生产、违规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灰色”职业群体正迅速扩大,他们大多从事不符合城市管理要求或突破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职业。有数据显示,在上海有接近70万从业人员是脱离政府管理范围的;在广州这个数字保守估计也有60万人左右。他们徘徊在城市弱势群体和犯罪群体的中间地带,常常处在比较隐蔽的环境中,构成了新时期城市社会风险群体。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用户所创建的“数字身份”以及由此可能在个体行为、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公共安全等方面引发的各类问题,无疑是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一种与马克思“价值镜”思想一脉相承的“身份镜”理论框架,着重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数字身份”活动的一般特征及其对该群体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作出了初步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基于“数字身份”开展的网络活动明显带有自我异化的倾向和高隐匿性特征;这使得他们面临着背离于自我认同、正常社会关系和合理合法的社会规范,社会交往“脱实向虚”的巨大风险;为疏解这些不利影响,高校亟需加强价值观引导、制度规范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科技革命到来,数字化成为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一方面,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平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生产劳动过程发生重组以及劳资关系更为复杂,这些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之“变”表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阶段。另一方面,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的生产性、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人的异化生存方式都未变化,蕴含着资本主义本质维度不变的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数字经济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我们要在数字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中吸取经验教训,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16.
魏欣 《理论月刊》2007,(6):51-53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上的争辩,可以归为生存与存在的争辩。“existence”意味着生存,在萨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题,而海德格尔的主题却是“being,”即存在。存在与生存的争辩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揭示出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是生存主义,而海德格尔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们以很高的成就感。但与此不相协调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失衡与失重,个体意义感的失落和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缺位。只有关注人生存的意义世界,才能促进社会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的一种“应然态”生存———立体化生存。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要素构成看,数据脱颖而出,超越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等上升为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被称为数字时代的石油,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冲击着既有的经济运行方式、活动规则和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虚拟性及共享性,指数性及可复制性,多样性及精准性,可达性及互通性。数字经济正塑造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生活的独特机制,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尤其是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数字鸿沟”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但在目前,由于社会、历史、经济等众多因素,我国城乡未成年人在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上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鉴于以往我国学者对“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并未涉及到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笔者将从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程度、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论述城乡未成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规划》并具体化提出“2522”总体布局,即“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两大基础,“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两个强化数字中国建设关键能力,“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两个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全面开启数字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多方协力,坚持整体主义方略,通过优化路径、创新能力引领、提升数字政府传播能力、数据治理转段与创新、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等,系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