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五至十年美国仍将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龙头”地位,但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优势会缩小。美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90年代“一枝独秀”的局面会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
未来10年的预测,首先要对我 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 我国的地位,一是越来越处于国际政治的中心(这是一个客观趋势),二是越来越接近国际经济前沿。综合国力与国际战略地位的上升,将导致一个人们所不愿看到的现象,即“树未大,已招风了”,但这又是难以避免的。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这是一个矛盾、摩擦、碰撞、麻烦的中心。西方各国出于战略利益上的一致性,防华、弱华的政策共性将扩大。从过去的10年看今天,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威胁论”、“称霸论”、“接触论”、“遏制论”(1993年以来,美国…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综合国力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项决定国家兴衰强弱的重大社会课题。特别是高科技的迅猛推进,更把综合国力的作用与影响摆到尤为重要地位。中国科技大学“综合国力”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综合国力研究的新路子。1992年,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冯江源等人主动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重点课题《90年代世界高科技与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发展分析预测》的研究。该课题组站在当代与未来的时代高度,努力摆脱旧式国力研究的种种思想和理论束缚,把综合国力要素重新界定为资源态势、经济实力、军事威慑、科技教育文化水平、政治与外交能力、社  相似文献   

4.
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被动,就要挨打,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少人对“软实力”的认识明显低于对“硬实力”的认识,实际上“硬实力”如经济、国防建设等无疑是增强国力的重要因素,而“软实力”同样会影响国家的盛衰。一个国家的国力由众多因素综合而成,所以,增强国力应当是加强综合国力,应当注意处理好决定综合国力诸因素间的关系,处理好加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在形成综合国力诸因素中,经济实力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综合国力建设的其…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国际形势中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的趋势可望得以继续。这主要是指军事对抗的程度将进一步降低,大战的危险将进一步减弱。在这种态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各大国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安危和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可以预言,各国间综合国力竞赛加剧将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国际形势发展的一大特征。 “综合国力”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地说,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全部能力和  相似文献   

6.
8 月31日 ,《东亚经贸新闻》一版刊发了《美国认定本世纪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一文。对此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综合国力研究小组的陈沙研究员指出 :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 ,综合国力将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进行综合国力的国际比较 ,我们可以从八个方面的85个统计指标计量综合国力。这八个方面是 :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和外交能力。我们选择了8个主要发达国家、俄罗斯、7个主要发展中国家与中国进行对比。根据测算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17个主要…  相似文献   

7.
从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历了 20余年的快速增长。虽然人们对这些年的年均增长率究竟是多少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人生活水平大幅改善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近几年,由于亚洲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的种种变化,中国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否保持长期快速增长,成为从政府部门、经济学界、企业界到普通百姓和国际经济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中国经济在过去20余年里保持着令人瞩目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的今天,这些因素是否还继续存在?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因素能否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抑或被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潜力在哪里?危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们在不同的场合阐述着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分析和预测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近日,在国家加紧编制“十五”计划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国际研讨会”。国内的专家学者、有关部委的人士和来自世界银行、美国、英国的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了未来10—20年内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面临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特点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最主要、最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其完善的知识产权宪政机制。美国宪法是世界上唯一写有“知识产权条款”的宪法。早在200多年前,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就规定:“国会有权立法给发明人和作者以有限期限的专利权和版权以鼓励发明、激励创造。”  相似文献   

9.
自从小平同志提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以来,“三个有利于”以及“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个标准,对“三个有利于”的宣传进一步深化。但在学习和宣传中,有的同志对“三个有利于”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更多地是从经济含义上去理解它,而忽视了“三个有利于”的丰富内涵。比如对于“综合国力”的理解,只是认为国家经济发达、物质富裕就是综合国力强,而对综合国力中必不可缺的文化和精神因素认识不够,从而也导致了工作中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9,(5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鳗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相对弱势,在今后三五十年内很难改观。值此20世纪之末,美国的实力和影响持续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它们提出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论,威胁弱小国家的主权;同时大力推动由WTO主持的贸易投资自由化,通过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使贫穷国家的经济“新殖民化”,南北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发展中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作用减弱。一些国家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困难,不得不向西…  相似文献   

11.
综合国力     
《瞭望》1999,(39)
据文献记载,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者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沦帅较早地采用了“国力”一词。对“综合国力”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派意见:以美国摩根索为代表的学派认为,国力要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备状况、人口数量、民族特性、国民士气、外交素质和政府素质等。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富克斯认为,国力要素主要是国土、人口、能源、钢铁、国民生产总值等等。日本人把国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贡献能力,包括经济、金融、科技、财政实力和对外活动积极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二是生存能力,包括地理、人口、…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2,(45)
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各国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战略上的“排兵布阵”,不管是强势国家还是弱势国家,针对今后一二十年,都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和脚踏实地的动作。美国把21世纪初定位为维持其“一超”地位的“机遇期”,俄罗斯视未来五年为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推出“经济新生计划”,欧盟提出“电子欧洲”计划,印度也在实施“跨越性发展战略”,这种白热化的国际竞争新态势,让我们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紧迫。  相似文献   

13.
国际要闻     
《瞭望》1996,(6)
克林顿发表国情咨文 美国总统克林顿1月23日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讲话,在国内问题上,咨文重点强调了预算、家庭、教育、经济安全、反犯罪和环保问题。在对外政策上,强调美将在世界事务中“继续保持领导地位”。美国“不应是孤立主义者或世界警察”,但“可以成为最好的调解人”,美国将全力维护其自身利益和价值。 美就秘藏武器向奥地利道歉 美国政府1月23日就美对奥地利政府长期隐瞒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充分说明文化在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警察文化,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的政治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拥有了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正基于此, 1999年 6月 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需要软实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多极  相似文献   

17.
李雨时 《求知》2004,(3):19-21
2003年,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前二季度,受美伊战争和“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从三季度起,在美国经济复苏强势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回升,世界市场需求明显回暖。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非典”疫情的负面冲击,但在投资和进出口等因素带动下,依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良好态势。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预期。  相似文献   

18.
马鑫 《理论视野》2013,(1):70-72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发展,美国频频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挠中国企业在美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虽然美国口口声声标榜“自由贸易”,但却无时不刻不在经济贸易领域执行“双重标准”,破坏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究其原因,冷战思维无疑是美国毒化中美经贸关系的劣根顽疾。因此,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合作共赢,在经济领域构建起公开、自由、透明的合作机制,应该成为未来中关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一、新形势下高校党建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高新技术研究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国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摇篮。因此,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也是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的竞争。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科技和教育极为重视。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又将“科教兴国”定为基本国策。江泽民总…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