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静  王青 《前沿》2008,(1):211-214
沈从文一生坚持强调自己的“乡下人”身份,这是沈从文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早期的湘西世界中,他着力表现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力和自由的精神状态;沈从文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的异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到3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又从集中于对乡村的写实,走向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拯救民族的思考,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尹季 《求索》2008,(8):181-183
世纪之交,出于对现实变动和现代性的困惑与质疑,不少作家将眼光转向了童年和故乡,追寻古朴的原始精神、和谐的村社生活和自在的生命活力,企图再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抵御现代文明的堕落和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段学芬  周传耀 《前沿》2005,(11):191-193
现代化标志着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在世界性经济、政治、文化的越来越频繁的交往中,在全球一体化的基础上全人类意识逐步形成。现代化进程中细致的流通的科层化模糊了严明的僵硬的等级制,人们作为劳动主体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与之相应的是人性的结构化和现代转换。人的个性、群性、类性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人性结构多向延伸,并在几乎每一方向都有更细致的分化和层面分离。  相似文献   

4.
潘娟 《理论月刊》2002,11(11):82-83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的一系列小说以人性为尺度,通过建构的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比,表现对前者的批判与否定,对后者的追寻与缅怀,具有一种原始主义的倾向。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在艺术思维方式上,他的小说较多的体现了具原始思维色彩的“天人合一”模式,神话、巫术等具原始色彩的部分则成为他小说内容中遥远的背景。他的这种原始主义倾向反映了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对回归传统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5.
《边城》在优美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矛盾。沈从文想用“人性疗法”的理想来救治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弊端,但理智的力量却使作家在小说中自觉不自觉地展示了这种理想的内在矛盾,致使小说的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代以来整个知识分子群落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
人性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表现人性,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十分时髦的话题,同时又经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论。近年来,在要不要用人性的观点重写古代文学史的争论之后,又在如何用人性的观点表现近代历史人物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这后一点,突出地反映在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有关争论上  相似文献   

7.
梁子说:我天生有一颗躁动的灵魂,渴望冒险,渴望寻找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反差,渴望寻找人性最初始的东西和原生态的生活。而非洲有剽悍、善良的黑人,有奇异的生活方式,还有那茂密的热带雨林。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决定去非洲,去看看地球那半边的人是怎么个活法  相似文献   

8.
魏家文 《理论月刊》2004,11(6):127-129
<边城>在优美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矛盾.沈从文想用"人性疗法"的理想来救治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弊端,但理智的力量却使作家在小说中自觉不自觉地展示了这种理想的内在矛盾,致使小说的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代以来整个知识分子群落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9.
伊士国  吴丹 《求索》2010,(4):131-133
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基础之上的。宪法作为人性的必然产物,其建构和运作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性亦善亦恶可塑论使宪法的生成成为必要,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统一使宪法的生成成为可能,个体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使宪法的生成成为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张广森 《长白学刊》2006,(2):47-49,96
中国非典型性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催逼之下开始的。由于中国现代性缺乏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中国现代性人性矛盾不仅仅是表现为一个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现代性矛盾,而且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抗拒西方现代性所导致的性善与非性之恶的矛盾,传统德性人性与西方理性人性的矛盾,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如何对待这个人性矛盾,保证中国现代性真正具有“中国印”,是中国现代性哲学担当。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与制度间有诸多联系,表现在以人性为工具论述制度的起源、功能、设计和正义等方面。对这一传统进行梳理和评判,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汲取和借鉴其中一些可贵的、闪光的思想,服务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制度建设和人性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当陌生人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丝路”就是答案。 ——马友友  相似文献   

14.
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讨论人性与犯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种学说与观点的了解,是正确理解人性的途径之一。古人对人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合论、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等,并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与兽性不同。人性的实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表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道德标签,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与人性相对应的"兽性"是人们对恶行的比喻。犯罪是违反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其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郑玉兰  张辉 《湖湘论坛》2010,23(2):125-128
人性的内在构成要素如自然性与社会性、向善性与向恶性、理性与非理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竞争性与合作性、利己性与利他性、世俗性与超越性等等均表现出相互对立甚至冲突,但同时又相互纠缠并且难以替代的两极,彼此总是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人的位置因在两端之间游移不定而呈现出人性的强弱变化,这就是人性的两极张力结构。人性两极张力结构的提出为人们认识人性提供了一种新思维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腐败的人性根源是人在利己原动力下,人性内在冲突中自然属性战胜社会属性的矛盾结果。制度根源则是外部约束存在漏洞或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给腐败以可乘之机。实际上,作为非正式制度范畴的伦理规范,不仅深刻影响着官员的意识形态,使得人性冲突表现更为突出,而且对正式制度的有效性供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伦理规范在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和制度根源两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样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础性方法。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需要以系统观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的整体性、生成逻辑的系统性以及本质特征的关联性;从系统逻辑出发,以历史与未来的历时性、探索与复兴的整体论、中国与世界的宽视野等多层复合的视角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价值意蕴;运用全局性谋划、协同性推进、整体性推动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方法,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准则,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建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厚重的精神和文明力量。  相似文献   

18.
7月17日,正在新疆调研残疾人工作的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一行,在乌鲁木齐会见了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张春贤说,发展好残疾人事业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表现。新疆共有各类残疾人  相似文献   

19.
刘莹 《前沿》2013,(21):40-42
自我实现一方面表现为个性的实现;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性的实现,即“我”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从这个前提出发,马克思哲学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人性解放的生成性过程,自我实现的途径是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其最终归旨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哲学中,个性的自我实现最终是以人性的实现为前提的,因此在人性受到抑制的阶段,人只能有限度地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20.
北宋新学与理学人性论建构的不同路径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中期 ,荆公新学与理学学者面对儒学人性论建构的理论课题 ,在整合先秦以来儒家人性学说并吸收佛道之学理论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性理论的建构。两派学者的理论建构路径各具特点 ,由此在人性论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