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行政备案的误区与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备案是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其产生背景是政府所主导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备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目前,行政备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备案的使用过多,覆盖面过宽。行政备案制度指导原则缺失,价值指向不明确。行政备案行为不规范。行政备案制度建设滞后。完善行政备案的措施主要是:厘清行政备案的内涵,准确区分行政备案与行政许可。重新认识和明确行政备案的价值指向,要立足于规范和限制公权力,坚持消极行政和合法行政这两个具体的价值指向。对现行行政备案进行清理和规范。加强行政备案的制度建设,尽快制定和实施《行政备案法谚。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相对缓和的手段,行政备案被日益广泛运用于行政管理领域。但由于立法上缺乏规范,实践中行政备案较为混乱。特别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之下,行政备案逐渐成为被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 避风港。设定行政备案的边界,应当考虑能否有助于行政目的的达成、能否提高行政的效率、是否给行政相对人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等因素。根据上述原则和考量因素,已经通过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等方式进行事前管理的事项,可以通过行政检查、行政调查等方式进行监管的事项以及行政机关之间能够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取信息的事项都不应当设定行政备案。  相似文献   

3.
行政伦理建设的法治化路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伦理是一种规范伦理,与主要追求个人道德品性的完善的美德伦理不同,它更强调以法律法规约束公职人员的作为。行政伦理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行政伦理建设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本文就是首先明确行政伦理的本质属性,分析了将其错误定位为美德伦理的逻辑矛盾和脆弱性,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有关经验,就我国行政伦理法治化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行政许可监督制度是《行政许可法》施行以后的重中之重。然而,理论界关于行政许可的监督研究较为薄弱,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就行政主体对被许可人的监督进行了初步探索,全文界定了行政主体对被许可人监督的概念、提出了行政主体对被许可人监督的原则、框定了行政主体对被许可人监督的范畴、设想了行政主体对被许可人监督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法律规范中,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外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其规范化和法治化状况令人忧虑.通过对其他行政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涵义、制定的主体及其权限、合法性审查和可诉性等重要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试图解决行政法学界对于此类规范性文件的一些误解,并构建适合于我国实际的,能促进其他规范性文件法治化的行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自福利国家兴起以来,民主行政、服务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尊重、沟通、协商——合作型的非强制行政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使得实践中行政的强制色彩式微。借助行政亲和性这一新的视角,以行政亲和性概念的界定为逻辑起点,分析行政亲和性的一般特征和正当性基础,进而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的关系作一番新的思索,以期有效地对社会实践作出能动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政府成本的状况,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各国的公共行政部门由于"规模"过于庞大,行政效率低下,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而备受批评,合理节约有限资源,控制行政成本成为政府行政关注的主要焦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加速向实体经济侵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内经济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同时,我国也正处于法治化发展阶段,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权力已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而如何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实现政府行政法治化正是我国法治化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通过对政府行政法治化过程中的直接法治成本、机会法治成本以及法治社会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8.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非特定相对人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规范性文件的行政行为,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和指导,但长期以来,由于普遍存在的"官至上"思维惯性,也由于立法上一直将大部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之外,使一些违法或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较具体行政行为,成为更为严重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主要形式。因此,强化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唯有确立公民在行政许可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此,有必要批判主导当前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赋权思维。其实,赋权说既不符合行政许可的自由本质,也无法在逻辑上取得自洽。而基于自由这一基本规范,行政许可法只能是国家授予公民恢复自由、形成许可之权力的法。相应的,许可申请是公民行使权力、创设自由的法律行为,行政审批则是行政机关行使第二性行政确认权确认公民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行政确认行为。为此,我们可以修改行政许可法,确立行政许可的复权本质,确立公民形成并实施行政许可的权力,并建立相应的行政程序与形成诉讼类型来保障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行政法治理念的发展,也随之引发了行政方式的转变。其中,行政协商作为一种注重公民主体意志与权利的表达,强调行政治理活动中主体间性的彰显,追求公民权利和现代法治秩序在公私合作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行政方式,集中诠释了民主行政、服务行政、平衡行政及程序行政等现代行政法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行政协商是现代行政法治理念催生的典型行政方式,推进行政协商的广泛应用乃我国行政法治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行政协商的推行尚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立基于理论挖掘,注重于主体协商意识与能力的培育,着力于相应制度机制之建构与强化,将成为推进行政协商融入行政实践,进而促进我国现代行政法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行政指导作为现代行政的一种方法,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政现象.  相似文献   

12.
学者们主要从程序法治的角度切入,寻求行政决策法治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研究进路有其深刻的理论、社会和历史背景。行政决策法治化的程序进路对理论研究、立法实践、公众舆论以及普通人的思维和行动都有很大影响。程序进路虽然能够有效地回应理论上的质疑,但对于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实践难题却未能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些问题不是单纯靠引入先进的程序制度和理论所能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生活感受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法治视野中的行政规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我国走上了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之路。为培育有效市场环境,需要在行政法治、服务与合作的行政法理念下,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方式来规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因此,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法治土壤都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追随国际上放松规制的潮流是不合时宜的。行政规制与行政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的规制改革应从规制的法律依据、有效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障体制等方面考量规制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加强档案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依法治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执法建设是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治档是档案法制建设的关键.近年来,依法治档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有目共睹,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因此,确立档案执法的科学原则,完善执法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档案执法人员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开展档案执法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以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目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客观上深入推动了我国依托制度创新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进程,为我国依法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基本目标与制度范式.然而,鉴于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尚缺乏对政府职能的科学界定,笔者认为,必须在法治精神的指引下,对我国政府职能予以法治化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适时重构,唯有如此,政府职能才能在规范化的轨道上实现稳步、持续与有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社会化和权力的知识化使传统的官僚制范式受到冲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民主在行政领域的地位。时代呼唤着对依法行政的完善,要求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过渡。作为亟需向法治行政演进的中国,形成实质法治显得尤为紧迫。而要形成制度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更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从大陆法系国家公权利和反射性利益相区分的角度看,与行政主体相对的私人可以分成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和一般公众,他们是行政法"人像"的具体展开。从本质上看,利害关系人是由反射性利益人转化而来的一类公权利人,这类行政法上私人的确立必将改变行政过程中的利益结构,推动行政过程的民主化,促使行政法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必须反映和服务于市场经济。我国市场经济有不同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 ,要结合这些特征来思索法律规则和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 ,用法治原则来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以外出打工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基础上 ,法治的有关建设难以进入乡村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 ,乡村内部所承继下来的对于秩序与法的实践虽有些松动 ,但仍在延续之中。因此 ,要使乡村的秩序与法进入中国现代化的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要做的努力还相当地多。从乡村本身开始 ,使人们卷入一种市场化的生活 ,这种市场化的生活正是现代法治的背景 ,也许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法治社会中如何做到"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发生了剧烈的嬗变。嬗变中的伦理道德将走向何方 ?伦理道德是否具有通过调适实现自身绵延的可能 ,伦理道德应定位在多大的合理空间 ,中国将如何从伦理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在法治社会中做到“以德治国”。本文探讨并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