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68.00元《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本书作者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象征隐喻、千里伏笔等,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出来,并远远超越它的时代。作者以小说家的艺术敏感,擦去经典的蒙尘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对中国文学具有精辟的研究,其中对《西游记》、《品花宝鉴》、《儿女英雄传》、《儒林外史》以及《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都有补阙正疑。1979年4月23日,钱钟书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时,见到了4O年代的熟人夏志清。夏志清是美国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当年在上海任教,是钱家的座上客。这次见面中,钱钟书与夏志清从小说谈起,其中谈到国内《红楼梦》研究的近况。钱钟书认为,“近年来许多所谓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新资料大半是伪造的”吼庆茂《钱钟书与杨绎》)并举出平民不调、文义拙劣的诗句为证,说明曹雪芹如果…  相似文献   

3.
<正> 《红楼梦》小说前八十回揭示了荣宁二府从表面的“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食尽鸟投林”、“大地真干净”的彻底破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赫赫扬扬的大族世家似大厦倾倒的呢?从小说文本来看,贾氏大族败落的内部根本原因在于长辈不管教育、不善教育,对子孙放任宠溺所致的子孙不肖、后继无人。曹雪芹结合自己身世,痛切地总结出来了最大教训,从而告诫后人:教育子孙乃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邹自振 《政协天地》2008,(11):53-53
戏称自己为"红学界第一票友"的高级工程师杜春耕先生,业余时间倾尽全力搜集有关《红楼梦》的版本和资料,研究《红楼梦》,现"供职"于北京农工党《红楼梦》研究小组。去年六七月间,作为"有心人"的杜君,竟然于坊间意外购得清末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林则徐题写的扇面,上面题写的12首诗全部是咏《红楼梦》的。杜君复印此扇面广赠红学文友。笔者经反复把玩,仔细辨认,  相似文献   

5.
王媛 《求索》2005,(5):149-150
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续作之多,不胜枚举。有八十回后续的、九十六回后续的、百二十回后续的;书名亦有“圆梦”、“补梦”、“翻梦”、“绮梦”、“复梦”,多达四十多种。《后红楼梦》是印本《红楼梦》问世后的第一部续书,有一定市场,在民间影响也很大,故对其作番剖析。一“程甲本”是《红楼梦》版本史上的第一部印本,采用木活字排印。刊印时间为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据嘉庆三年(1798)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跋》所记:“丙辰(嘉庆元年,1796)客扬州司马李春舟先生幕中,更得《后红楼梦》而读之,大可为黛玉…  相似文献   

6.
张俊  ;赵志安 《求索》2008,(5):185-186
本文以章法简约天成红楼花魂;形式婀娜梦就红楼花容;风格如泣饮缕铭红楼花殇三个角度,论述了电视剧《红楼梦》《葬花吟》乐章的天才性再造。  相似文献   

7.
由于曹雪芹“泪尽而逝”《红楼梦》成了“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如何拨云见真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概括地说,结尾无非两类:大团圆或者大悲剧。根据世俗心理习惯,谁都喜欢大团圆,但这显然违背了原本的基本思想,也不符合故事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因此只能取大悲剧,就像现今通行本那样。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红学家们曾为什么样的大悲剧论战不休,论争焦点就是中举出家、雪天拜别和兰桂齐放这组情节链是否合理的问题。对此,本文愿为《红楼梦》最优秀的续作者高鹗申辩,以证明他的巨大成功。宝玉中举,孤立地看,似乎改变了…  相似文献   

8.
作家刘心武近两年因“揭秘红楼系列”而又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并引发了新一轮的“红楼热”。大众也由此开始重新关注《红楼梦》,开始阅读或重新研读《红楼梦》,一些原本只为“红学大家”研究关注的话题,也迅速在民间热议开来。刘心武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经典研读方式,通过文本中的诗词、灯谜、匾额、题词等来分析主要人物的身世或命运之谜。对于他的研究结果,公众都有“惊世骇俗”之感;他的研究角度、方法和结论也因此招致诸多争议甚或批判。有的红学家抨击其“揭秘”的内容有“索隐”、“探私”之嫌,似乎不登大雅之堂,认为这种解读仅…  相似文献   

9.
艺术细节是文艺作品最细小的组成单位,是作用于欣赏者的最基本最实在的审美客体,是真切感人的美感效果的直接来源。曹雪芹以他天才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在《红楼梦》里描绘了大量洋溢着蓬勃的艺术生机、具有深刻美学意义的细节,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凝聚成一幅幅精采绝艳的生动图画,使整部小说荡漾着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产生了追魂夺魄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所承有新见李汉秋任何一部“石破天惊”的杰作,都不可能凭空而出,总是由一定民族文化滋养而形成的。只不过有一些滋养不露痕迹,有一些滋养则有迹可寻。滋养过《红楼梦》的文学作品,有《牡丹亭》《金瓶梅》等,这是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但近日,“《红楼梦》农...  相似文献   

11.
神秘低调、一波三折、青春靓丽、商业元素……朝鲜《红楼梦》剧组的中国之行,传递出的信息丰富多彩。北京、呼和浩特、武汉、长沙、福州、重庆、深圳7个城市;今年5月6日到6月15日,一个多月的时间;紧锣密鼓,20余场演出。我们从198位青春靓丽的朝鲜青年演员身上发现的,除了一出阵容浩大催人泪下的《红楼梦》外.还有艺术背后的种种。  相似文献   

12.
盛砺 《理论月刊》2000,(2):33-34
由于曹雪芹“泪尽而逝”,《红楼梦》成了“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如何拨云见真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概括地说,结尾无非两类:大团圆或者大悲剧。根据世俗心理习惯,谁都喜欢大团圆,但这显然违背了原本的基本思想,也不符合故事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因此只能取大悲剧,就像现今通行本那样。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看法,解读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不尽相同。如果《红楼梦》里看职场,贾母就是天字一号女强人,非董事长这个职务莫属。她快乐无忧,知人善任,除非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否则一般轻易不管,乐得放手,让下面人去做。王熙凤则是名符其实的CEO。首席执行官的权力很大,生杀决伐,有条不紊,没有两下子还真不行。应该说王熙凤很有才,是《红楼梦》里的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17)
正作品是否伟大不在于写作技巧,而是作者对世人的悲悯之心,有阴有晴,有冷有暖,有烟火有诗意才是真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世界总有人探讨《金瓶梅》和《红楼梦》两部作品谁更伟大,有不少人很笃定地说:金比红要出色的多。《红楼梦》成书于《金瓶梅》之后,无论语言风格,还是人物塑造、情景描摹,前者都对后者有很多借鉴。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具有优势。但《金瓶梅》在描摹世情上的确强大,笔触所  相似文献   

15.
1957年《近代史资料》第二期,发表了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以下简称《列传》)的手抄本,引起了中国近代史学工作者的普遍注意。长期以来,它被广泛的运用,不少人根据这一“资料”写过关于“云南李文学领导的彝族起义”的论文,有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中,也加进这方面的内容。过去我对这一“史料”也置信不疑。后来,为了进一步弄清些问题,翻阅了有关的地方文献,渐渐发现《列传》所述之事,与其他许多记载大不一致。因此,对《列传》的可靠性产生了疑问。现将问题提出,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作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提到《山海经》一书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但司马迁却没说《山海经》的作者为谁。到了刘歆,在其校上《山海经》一书的表文中才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汉书·艺文志》对《山海经》一书,不著录作者姓名,可见班固并不信其说。至于后来学者,则多否定之。如尤袤说:“《山海经》……汉儒谓伯翳为之,非也。”  相似文献   

17.
最早刻本的浮沉沈德符说的吴中悬之国门的《金瓶梅》,应该是最早的刻本。但是这个刻本面世的时间,他没有说清楚,也因此引起了一些混乱。据《万历野获编》所言,袁小修(中道)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即丙午后三年把全帙(缺53至57回)在北京给沈德符看,沈借抄挈归。友人怂恿他刻印出售,他不肯。“未几时”,吴中就有了刻本。这未几时到底是多长时间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万历庚戌即三十八年(1601年)吴中始有刻本。但是,据通俗小说目录学专家  相似文献   

18.
(8)例439,搭头,张解释为“用梳子理理头发”。望文生义,已失去方言的特点了。按,搭头为妇女的一种头饰。原文“我到屋里搭搭头就来”,前一搭字为动词,后面的搭头为名词。(9)例391,猎古调。张解释为“趔股调的谐音,指迅速地抽腿转身。”解释不错,但未探其源。按临沂、苍山读离为趔,如趔开、趔远点儿。故全词解释为抽身离开。张天堡、王昌华二先生论文(见前面例52所引)作了两种解释,一是意为孤单单;二是出人意料、突然。谓皖北、豫南常用此词,蚌埠人通常读作“撩古调”。我们试对照一下《词话》原文:“这老婆(指宋蕙莲)一个猎古调走到后边。”这里应指她悄悄离开正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的作者是谁?旧说(指新中国建立以前)认定的作者,被提名的不超过10人,可是到了80年代末期,已经增加到三四十人,进入90年代闻已超过50人,是否继续增加下去,不得而知。本刊刊载此文,也仅是一家之说,仅供研究《金》学的专家们和爱好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2.《词话》本中保留了大量的兰陵方言《词话》中,运用了大量带有地域特征的语言,这些语言又以流行于市井及下层人家之间者为多(像西门庆等官场人物的应酬语言,大多是文皱皱的官话,乃是例外)。当时,有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也具有这个特点,但是方言数量太少了,构不成语言特征。因此,从书中的方言着手来研究作者籍贯、身份,以缩小“作者群”的范围,对《金瓶梅》来说,不失为“解谜”的重要方法,有幸的是,大量方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