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     
《台声》2017,(15)
<正>台研究机构微调台湾今年经济增长率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7月18日发布数据,将2017年台湾经济增长率预估上调至2.14%,较4月份的预测提升了0.03个百分点。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吴中书表示,过去几个月来,全球经济复苏力道比原先预计畅旺,带动出口扩张。该院报告指出,上半年台湾整体经济增长率为2.53%。  相似文献   

2.
上海台湾研究所的成立缘于原海协会长汪道涵先生的动议。汪老反复强调,做对台工作,必须加强台湾研究。在汪老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政府于1999年开始组建台湾研究所。汪老不仅主动提出为上海台湾研究所题写所名,还亲自担任高级顾问。汪老认为,研究所不应该叫“上海市台湾研究所”,而应该称“上海台湾研究所”,其用意是做台湾研究范围要广格局要大,不能只限于上海市。这正是汪老见解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2003年11月中旬,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主办的“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大陆各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日本的专家学者。其中:台湾的专家学者来自“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台湾大学经济系、海洋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所、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义守  相似文献   

4.
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简称三化)是俞国华组阁以来台湾所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1985年还专门成立了为期六个月的“经济革新委员会”,就“三化”研拟各种方案。台湾当局为什么极力推行“三化”,它对经济转轨、工业升级有何作用,对台湾经济今后发展有什么影响?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当前台湾经济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构建“环中国经济圈”的战略程恩富“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区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年初在香港大学举行。来自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亚洲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及澳大利亚、美国加州...  相似文献   

6.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岛内经济低迷,厂商投资意愿普遍降低之际,台湾的“绿色产业”却一枝独秀。最新调查显示,多数业者仍看好环保产业,未来5年内,年产值可望从目前的1064亿元,增至1224亿元,增长约15%。 台湾“综合经济研究院”企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坚明指出,中国加入WTO后,环保产业将成为新世纪两岸最具发展潜力的产  相似文献   

7.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台湾研究集刊》原常务副主编李祖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月29日在厦门逝世。李祖基,男,福建省莆田市人,1952年出生,1964年考入莆田县第一中学初中部,1966年“文革”开始后,辍学回乡。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2年1月毕业,同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地方史专业,师从著名学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首任所长陈碧笙教授专攻台湾史。1984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生前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集刊》编委、常务副主编等职务。  相似文献   

8.
魏章柱 《台声》2001,(5):30-30
随着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大陆各界对台湾的前途更加关注。除社会上的关于台湾的组织学会、研讨会外,大陆高校掀起的台湾研究热尤其令人注目。 大陆成立最早的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于 1980年 7月,是国内高校系统规模最大、研究力量最强、学术成果最丰富的综合性台研机构,设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 4个研究室。该所以“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台湾历史、文学、政治、经济和两岸关系的研究。该所主办的《台湾研究集刊》创刊于 1981年,是大陆创办最早的、专门研究台…  相似文献   

9.
得助于出口的强劲增长和工业生产的增长 ,2 0 0 2年台湾经济从它 3 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逐渐恢复过来 ,而出口与工业生产的增长则是由于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所带来的。但高失业率在短期内甚至在长期内仍将是台湾经济的难题之一。“非典”传染病的拖长将会给台湾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特别是在旅游业方面。2 0 0 2年宏观经济评估台湾经济在 2 0 0 2年有了平稳的恢复。台湾“经济计划与发展委员会”所编制的经济测示指标说明 ,从 2 0 0 2年起台湾经济已从前 15个月的“弱质”指标转向“稳健化”指标。 2 0 0 2年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台湾的国…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于2002年6月15日,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行“两岸黄埔校友欢庆建校78周年大会”,来自台湾“中华黄埔协会的41名台湾将军参访团”(其中上将1名,中将4名,少将21名)成员,与100多名北京黄埔同学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是北京黄埔同学会成立14年来,台湾黄埔首次组团到京与北京黄埔同学共同庆祝校庆。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2月3日。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举行成立大会。这是北京市属高等院校成立的研究台湾问题的研究机构。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等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2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为该所成立题辞祝贺,海协会汪道涵会长为该所题写了所名。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的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欧洲共同体(EEC)将于1992年建成统一的内部市场,已引起台湾当局及进出口厂商的密切关注。近几个月来,台湾“经济部”国贸局、投资处以及外贸协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加紧对欧洲统一市场进行研究,并制订了一项加强对欧贸易计划,以期进一步开拓西欧市场。  相似文献   

13.
尚道 《台声》2007,(7):84-84
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4月初台湾6大新生代剧团来到北京,向话剧百年致敬。其中对作为刚刚成立一年的台湾新生代话剧团体“李清照私人剧团”来说成立剧团的初衷不是“超越”而是为了“呈现”,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团体。 创建者刘亮延,台湾新生代诗人、导演、设计与摄影师,1979年生于台东市。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毕业,现就读于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何笑梅 《台声》2000,(9):10-10
祖国大陆最早成立的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最近迎来了建所20周年纪念日。2000年7月17日 ,厦大台湾研究所建所20周年庆典在厦门大学克立楼隆重举行。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及国务院台办、全国台湾研究会等方面的领导代表出席了庆典会。参加庆祝活动的有厦门大学校领导和来自海峡两岸文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庆祝会上 ,厦大台湾研究所所长范希周介绍了该所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厦大台湾研究所坚持以“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为指导思想 ,致力于台湾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  相似文献   

15.
近数年来,随着台湾加工出口经济的发展,人们提出了愈来愈多的问题。例如,台湾社会经济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外国在台资本有些什么新的特点?台湾经济是不是象当局和西方某些报刊所吹嘘和渲染的那样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楷模”?以下试图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关于台湾社会经济的性质关于台湾社会经济的性质问题,包括台湾、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大体上有三种看法:(一) 殖民地性质的,(二) 资本主义性质的,(三) 带浓厚殖民地色彩的,  相似文献   

16.
黑泰 《两岸关系》2001,(2):11-12
一场台湾经济何去从的争论高潮近来又在台湾掀起。这场争论的焦点仍是台湾经济与祖国大陆经济的关系。一位民进党“立法委员”这样提出问题:“是要继续维持过去50年来冷战体制下所形成的日本进口、美国出口、台湾制造的依赖分工关系,还是选择向新兴的两岸三地华人经济圈移动?”,“为台湾寻得一个新世纪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7.
1998年秋天,天津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姚同发所长来我所访问,他谈到岛内“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其一是企图割裂两岸文化渊源,为此,他表示要赴岛内作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来批驳“台独”宣扬的种种谬论。承蒙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襄助,他的研究计划得  相似文献   

18.
祖国大陆最早成立的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近期迎来了建所20周年纪念日。2000年7月17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建所20周年庆典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全国台联会副会长苏民生、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副局长程金中、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曹治洲等出席了庆典会。参加庆祝活动的有厦门大学领导和来自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士一百多人。庆祝会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范希周所长首先介绍了该所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研究所成立之初即坚持以“历史地、全面抛、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为指…  相似文献   

19.
要闻回放     
《台声》2010,(2)
<正> 两岸学术机构共同研究为ECFA提供理论基础为全面与系统化评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可行性,两岸研究单位在各自研究基础上进行共同研究,并得出了对两岸经济发展有利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方面介绍,该院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就洽签ECFA对台湾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大陆的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和南开大学则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ECFA对大陆的经济影响。两岸的研究单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20,(3):66-67
作者简介:彭莉,女,福建浦城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研究所教授,副院长,“2011计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事务平台主任,研究方向为台湾经济法与两岸关系法制,兼任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涉台审判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