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妇联为了将乡村妇女组织到政治共同体中,必须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妇联首先选择以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突破口,重塑妇女的思想观念,将符合党和国家意志的妇女观、婚姻观、家庭观渗透到乡村社会.这样就打破了传统家族共同体的局限性,重构了农村的社会结构、网络和关系.党和国家在保障妇女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妇女群体的控制能力.通过解放妇女,党和国家最终将其意志嵌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实现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向基层社会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民主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之一的协商民主,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认识到当前我国协商民主建设中存在的困境,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丹丹 《外交评论》2013,30(3):34-50
建国前夕,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边积极向苏联靠拢,一边主动争取加入国际共产主义社会,获取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冷战格局的形成和美苏欧洲战略的调整,催生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通过欧亚革命分工,将新中国置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在中共领导人看来,这是对中国革命重要性认识不足,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10月底,新中国领导人以苏共二十大以来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的系列危机事件为契机,成功劝说苏联领导人在处理苏东阵营关系时,放弃大国干涉这一主要手段,转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重新规范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关系。对新中国领导人而言,这一对外行为及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终于以大国姿态,在处理阵营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根据新中国领导人的设想,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完美结合,存在一个关键前提,即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观念、体制和内外道路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和平共处方针并不能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思路,改革内政,因而很难解决导致阵营危机产生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1年初,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王存福博士撰写的《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为例》一书。该书尝试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究政党嬗变的动因,并着重梳理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的三轮较大转型,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适时实现自身转型问题进行了初步理论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起着方向上的引领思想功能、价值上的凝聚共识功能、行为上的规范约束功能和传播上的文化认同功能。国家软实力水平同样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和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中国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全方位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6.
可以把伴随西欧民族国家初创及其历史建构而出现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称之为“原生形态民族国家建构模式”.该模式得以形成的基本线索主要是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与发展,封建国王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统一民族语言的形成及其在国内的普及,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遍兴起.可以把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存在是其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其根本动力;启蒙运动及其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是其思想武器;宗教改革运动则对其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原生形态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民族国家建构的经典范式,而随后到来的民族国家全球扩展进程也使这一模式获得了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基本重合到改革开放后初步分离的明显转变。良性互动应是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改革的目标取向。基于单位制度变迁的视角对这种转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是否合理,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中国也是在落后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战后现代化、产业化的推进,亚洲婚姻家庭在结构、规模、功能以及成员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在亚洲婚姻家庭深层结构中,还存在一些血缘宗法制度的残余,阻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亚洲社会中存在的父权和夫权,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得以彻底消除;亚洲不平衡的性别关系,需要通过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兴起而发生重组。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来自主客观方面的有意作为和塑造,文化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异质文化背景的行为主体,这就决定了通过增强文化吸引力来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而,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理念,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塑造符合国情和时代精神的的良好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国家职能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尤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职能”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讨更是缺乏。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这种情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国家职能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前进的步伐,从而在政治体制改革及设置国家与地方机关的机构方面具有科学的依据,并为依法行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走法治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公民权是一国公民依法享有的包括人身、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权利.公民权的建设与发展和现代国家建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这个国家的大多数者的农民,其对公民权的拥有程度取决于国家建构的需要,而从农民公民权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农民公民权的获得与国家控制呈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由此引发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的关注和思考: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的自我审视;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的构建;三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对未来世界的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载体。中国模式的主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制度依托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突出特色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价值理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贡献,它是动态发展的,并将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当前仅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生存空间、自我发展等方面颇受限制。社会主义国家间能否实现合作共赢、怎样坚持共同道路,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家建构,意味着在对部落、区域、宗教、族群等传统社会共同体逐渐弱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政治共同体。但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中,各类维系传统社会的纽带会以推进、转化、消解乃至抗拒等种种方式,与建构中的新型共同体互动激荡,使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或迟滞。因此,推进公民国家建构,塑造国民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增进国家认同,就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性地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思考,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社会主义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加快我国政治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成问题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是劳资矛盾和劳资斗争的产物。工会是工人利益的代表,是维护工人权益、反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组织。因此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就是在劳资关系中代表和维护劳方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与国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金融危机在美国产生初期,美国政府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伴随着危机的蔓延,各个国家受形势所迫,相继介入救市,"被迫"回归.直到危机接近顶峰时,许多国家才开始寻求救市良方,制订复兴计划,跨国合作出现良好开端.即使危机还没有结束,但我们深信,各国在这场危机中会吸取更多教训,国家正在逐渐地实现"有序"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