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身份是维系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构件。在民族国家的视域里,西方公民身份是在一个由多元维度动态交织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至少包括道德文化维度的同一性建构策略、国家赋权维度的功能分化建构策略、社会矛盾维度的排斥性建构策略。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的建构情境、动力、空间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公民身份的基本问题约束,西方国家尝试在社会构成、民主范式、空间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重构公民身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基本属性。公共领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公共性在不同层次的公共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意蕴和意象。公共性的特质是公共精神,它凝聚了现代政治哲学的神髓。它发端于自由开放的公共论坛,聚焦于会合私利的公共利益,彰显于大众喉舌的公共传媒,期许于责任自觉的公共权威。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性,公共性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及公共知识分子等不同人格层面上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公共品格。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族国家的治理面对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实现多元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哈贝马斯将其交往行动理论向政治哲学领域推进的过程中倡导话语政治与商谈民主。借用哈贝马斯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解读,解析公民身份与宪法爱国主义,有助于解决民族国家内部蕴含着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矛盾、共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张力。  相似文献   

4.
消除社会排斥和实现良好的公共治理需要建构积极的公民身份。我国公民身份受到城乡二元格局、单位制度、职业身份等垄断与特权的制度安排。需要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建立与完善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与程序,还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和公民教育,建构积极的公民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我国户籍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作为现行户籍制度的核心,是以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劳动就业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为补充规定而形成的一系列户籍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总称。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工、高考移民、城市暂住人口等社会群体符号的出现,传统户籍制度与上述现象之间的张力愈加凸显。基于此,笔者以我国社会转型期户籍制度面临的诸多缺陷为视角,试图构建适应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户籍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艺社会学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结构想象为同质性的文化整体,而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复杂性与破碎性却强烈地昭示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公民身份理论正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观察,要求承认共同体内部成员文化身份的差异,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大拓展了公众表达文化诉求所需的公共空间,对于中国文化公民身份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在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但对我国公民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其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信仰缺失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导致民众的自律力和判断力削弱,道德准绳和善恶标准模糊不清,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文章通过公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分析,提出重构对策,这对于树立公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难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农村社会转型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政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市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角度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并且对市民社会讨论集中关注的三个主要领域:即市民社会的定义、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以及市民社会在促进民主和巩固民主中的角色问题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成员资格政治是一种排他性的政治。作为成员资格政治的一种特殊类型,公民身份政治通过普遍权利体系的建立而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包容。但由于这一权利体系自身的矛盾,权利上的平等并没有消除现实中的不平等,反而成为了现实不平等的合法化工具。近年来,随着移民问题的普遍出现,公民身份政治的排他性进一步凸显。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合作政治,这种政治将在根本上超越成员资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民法真正发达 ,从而提出建立中国市民社会的课题。市民社会理论源于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市民社会的生成 ,本文基于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和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提出了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中国是战略机遇期与矛盾高发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功能、过程、诱因中存在多种困境。从多中心治理理论出发,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复合治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书第一部分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勾画了传统社会公民身份的主导范式和各种要素,包括福利制度的性质、背景及其历史发展,使读者对传统福利国家形成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产权关系不明、政府职能转变不力、公民意识缺失是中国市民社会构建中存在的三大现实制约因素。要在我国顺利培育起完善的市民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的成长决定了继承制度的演进。本文旨在透过市民社会的历史变迁及其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关系,发现现代继承制度为影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格局所应考虑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从继承的目的、继承的客体、继承的主体以及继承当事人的意愿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性;第二部分,分别从古代社会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寻找市民社会的生长点,揭示继承制度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成熟而演进的过程;第三部分,从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四个方面,分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并立与互动关系,提出我国继承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代继承制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但社会治安治理也正在遭遇防不胜防事倍功半的困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公民身份证号码具有形成公民社会行为内约束力和公民社会行为轨迹的治安价值,并通过建立公民综合征信系统和人口流动轨迹记录系统实现这些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可突破社会治安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认识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思想家在运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其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黑格尔最早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批驳了黑格尔的家庭和社会是从属于国家的论点,揭示了国家的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地位的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将马克思“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定义基本被排除,转而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而哈贝马斯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他所担心的是国家权力的膨胀和追求利益的冲动会摧毁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是,通过有效的整合,将科学的发展观的内涵注入未来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之中,确立一种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强调以个体自主为前提的群体价值观,以经济价值为本位价值,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作用,优化价值调控主体,使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能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也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