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突破贵州省当前一系列人口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制约,本文提出以“和谐人口”战略作为“和谐贵州”构建的人口战略抉择。全面分析了“和谐人口”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谐人口”建设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好“和谐中国”,进而推进建设“和谐世界”,是新时代为中国人定下的两个新目标。“和谐”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事实上,“和谐”观念正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扩展。历史经验也表明,没有“和谐”,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校园和谐最关键的是人的和谐。领导班子和谐是关键,教师和谐是基础,师生和谐是根本。家校和谐是保障。湖北省沙洋县高阳镇官桥小学遵循“立足于一方,服务于一方,影响一方”的理念.以和谐人际关系为抓手,以“平平安安学习、快快乐乐工作、幸福生活”为目标,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全方位构建校园和谐。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仁民爱物”的自然和谐观、“人和”的社会和谐观以及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文君 《党史文苑》2008,(12):50-52
“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和谐”是思想家追求的理想信念;“和谐”是政治家追求的理想统治;“和谐”是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生活。因此,对“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以及未来,都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7.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8.
《思考与运用》2006,(11):1-1
今年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95岁生日之际,总理温家宝走进解放等总医院病房看望季老。季老饶有兴趣地和总理探讨了“和谐”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这毫一位世纪老人一生所悟,也是对世人的至理名言。季老“内心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本文通过构建师生的和谐、构建教与学的和谐、构建学生间和谐几方面的阐述,探讨怎样更好地创建德育课教学“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事业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按“和谐”理念去育人,按“和谐”理念去治校,构建和谐机制,创建和谐校园,把我国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相似文献   

11.
闫秀春 《当代贵州》2008,(20):52-52
有关爱,才能体现和谐;有和谐,才能凝聚力量,才能通过基层组织“高效”运行最终实现“强村”目标。  相似文献   

12.
民世纪,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了“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两大战略。新世纪,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确立“和谐文化”战略,对内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建构“和谐世界”,坚持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构筑和谐温馨的人类精神家园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推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和谐青海建设进程中,着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产物,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崇尚廉洁的社会,和谐青海也应当是一个“官正民清”的青海。因此,构建和谐青海,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发挥廉政文化在构建和谐青海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观念,扎实推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和谐青海建设。  相似文献   

14.
简论当代和谐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学馨 《探索》2007,(1):153-155
和谐精神作为整个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和谐精神的基础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协调”、“有序”、“发展”、“共存”、“共荣”为特征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它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部分。和谐精神的构建需要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系统中,并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等的和谐作为重要的机制基础和机制回应。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乡镇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而文化建设是和谐乡镇建设的重要切入口。三道堰镇被评为成都市“和谐乡镇”示范镇,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应当积极探索和谐乡镇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和谐乡镇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领导班子,要构建和谐领导班子就必须克服影响领导班子和谐的因素,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素养,打牢和谐的理论基础,增强班子成员的“五种能力”: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倡导“四种风气,增强班子的亲和力;领导班子成员要开诫布公,增加透明度,形成彼此相容的氛围;要优化领导班子群体结构,实现成员问优势互补,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领导班子间的和谐:把领导班子和谐纳入民主监督机制,以监督保和谐。  相似文献   

18.
邸乘光 《学习论坛》2010,26(8):14-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七大重申的一个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并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现实。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和结果;“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社会和谐,是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为干事者呼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20.
林建萍 《世纪桥》2008,(10):44-4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儒家和谐思想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倾向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顺应与统一,反对以主体强行征服客体的姿态实现压制性的和谐。从主体自身的角度上说,是对于人的受动性本质的理性认识,从客体自然的角度上说,则是对宇宙永恒的充分肯定。作为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主体受动性和自然永恒性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