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吕立新 《新湘评论》2010,(18):57-59
陈师曾:我们应该帮助这位乡下老农 1917年5月,齐白石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这是距他第一次来北京14年之后的第二次进京。 齐白石到了北京,住在前门外好朋友郭葆生家。住了不到10天,遇上了张勋复辟,便随着郭葆生一家匆匆躲到了天津的租界避难。6月底,返回北京,齐白石搬到了宣武门外的法源寺内居住。  相似文献   

2.
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是我省湘潭县白石铺人,生于1864年,卒于1957年。他一生傲骨铮铮,淡泊名利,不愿为官,在我国传为美谈。1903年初,40岁的齐白石应好友夏寿田之邀到了西安,受到陕西按察布政使樊增祥的热情接待。当时在西安的许多湖南同乡,看见陕西臬台大人这样看得起他,就认为齐白石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其中有个叫张登寿的,力劝齐白石投靠樊增祥,以谋取一个美差。齐白石不但不听,反而劝张登寿不要利欲熏心,投机钻营。不久以后,夏寿田要进京谋求差事,邀齐白石与之同行。樊增祥也告诉齐白石,说他五月份也要进京,并说慈禧太后喜欢绘画,宫内有个云…  相似文献   

3.
孟红 《党史天地》2008,(6):17-23
徐悲鸿与齐白石均为蜚声画坛的著名画家。徐悲鸿十分敬重齐白石的为人和画德,极为赞赏齐白石的画风和画技。同样,齐白石对徐悲鸿也非常尊崇、倚重,信任有加,视他为真正德艺双馨的画坛英才。这两位相差30多岁的艺术巨匠,自20世纪20年代末一见如故之后,因共同的艺术旨趣,从此结为肝胆相照、互为尊敬与支持的莫逆之交。二人的情谊真挚深厚,终生不渝,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1,(35):65-65
薄一波1908年2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蒋村,2007年1月1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薄一波一生都在读书学习,他晚年在《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中写道:“我的七十年革命生涯是同不倦的学习始终结合在一起的。如今虽已垂垂老矣,但仍在学习。”  相似文献   

5.
白石少年时     
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国画大师、篆刻家、国际和平奖获得者———齐白石老人,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二年二月二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一个农民家庭。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他少年时期的故事。15岁的齐白石拜乡间颇有名气的雕花匠周子美为师。周师傅带有好几个徒弟,他最得意的还算贵伢子和齐白石。夏天的一夜,皓月当空,宁静的夜空显得高深莫测。周子美将两个爱徒带到樟树荫下,说起“巧嘴卖肉”的故事来。他说,有一天,三位相公来到巧嘴所开的肉铺买肉,想卖弄一下自己是读书人,很有才学。当巧嘴问及他们的姓甚名谁时,三相公故…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25日,画家吴冠中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返国。他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继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之后,吴冠中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又一位大师。  相似文献   

7.
世人都知道齐白石的画好,而不知齐白石的诗好,这是因为齐白石的画名太响,画名压倒了诗名。其实,齐白石的诗比他的画还好。按照齐白石自己的说法:“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相似文献   

8.
人生需要一种自己打倒自己的勇气和能力。齐白石70岁变法,原因是他对自己的画风无法再忍受了。换言,他比别人更讨厌自己的旧作。果然,此后老人画出一批面貌一新的东西。虽然我们认为他70岁之前的画均可珍视。但不变法,齐白石就不是齐白石,可能还在湘潭乡下给人家打窗户门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引用的时候,故意丢下后面这句。孔子说的是选择的重要,而非伪逊。他强调的是,人要像照镜子一样观人,并根据别人的效果来校正自己。翻一翻《论语》,会发现孔子的学说因时因事彼此常有矛盾,…  相似文献   

9.
周迅 《湘潮》2010,(4):50-50
齐白石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生方伯务相识后,结为知己,共同追寻艺术真谛。尤其是齐白石对方伯务的勉励和关爱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绘画史上,齐白石广为人知。这位戴着圆圆眼镜、手拄着红漆拐杖的老人形象是如此的平凡,但是他笔下所描绘的小虾、小鱼等艺术形象却非常神奇,征服了国人。1953年齐白石寿诞之日,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在当时颁发的奖状上写着“齐白石先生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创造上有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齐白石,1863年生于湖南湘潭白石铺(现名白石乡)杏子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时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残酷镇压和剥削,百姓生活困苦。齐白石的家境比一般人更苦。他排行第一,五六岁时就帮家里干活,因此,只读过半年书就辍学了。后来,他在一首诗里感慨地写道:“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  相似文献   

12.
郭红敏 《党史文汇》2011,(10):52-55
鼓励侄子周荣庆到基层锻炼 周恩来兄弟三人,周恩溥比周恩来小一岁,周恩寿比周恩来小6岁。周恩溥生有一子,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知道他俩弟弟事的人不多。周恩溥字博宇,乳名“和尚”,长大后跟随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事。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46岁。周恩寿出生后因皮肤稍黑一些,家里人给他起了乳名“小黑子”,学名恩寿。1921年考入南开学校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在北京去世。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8,(6):35-36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阅史记,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他在仕途上所取得的成绩,也与他终其一生勤读好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其家书中,他谆谆劝诫诸弟要读书学习,其所阐述的读书学习观,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8,(5):60-63
2006年8月,27岁的小张从北京一所名校本科毕业3年后,又回到校园里读书。不过这次他不是攻读研究生,而是花两年时间读技校,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拿着本科文凭“回炉”读技校,在10年前,这事听起来肯定不可思议,如今却已并不新鲜了。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技校生成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香饽饽”。与此相对,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1,(28):65-65
陶铸同志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六岁时在家乡私塾唐镜珊先生手下读书,1918年到梅溪李清尘家里读书,同年7月,因父亲受冤被杀,家境极苦,无法上学。1919年春在申暄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下,带他到清水塘申民小学读书,学费、伙食全由申老师负担,但只读了半年就辍学回家。陶铸一生总共只读了五年私塾和半年小学。  相似文献   

16.
徐恒足 《前线》2013,(4):87-87
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带一幅画拜访齐白石,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了这幅画,回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整天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发现父亲一直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与开国领袖毛泽东同为湖南湘潭人,齐白石比毛泽东年长29岁,但二人坦诚相见、友谊甚深,留传下段段佳话。  相似文献   

18.
蔡和森从小因家境艰难未能上学,13岁便被送到堂兄开的店铺当学徒。在学徒期间,他偷着自学了一些文化基础知识,学徒期满离开店铺后,他迫切要求上学,认为只有读书才能不受人欺压。可是,家里拿不出钱供他读书。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举国悲愤。当时齐白石在北平卖画营生。一天,一个日本商人出高价想索取他的画,被他拒绝。后来他贴出字条:“齐白石画不卖给日本人。”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京。一天上午,两个日军军官带一个翻译找到齐白石,以买画为由,诱劝他加入日本籍。他一听就火了,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白石的名),就把他的脑袋拿去!”3人碰了一鼻子灰。为避免敌人找麻烦,齐白石写了一个告示贴在门下:“中外长官要买画,用代表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  相似文献   

20.
彭雪枫读书     
要革命就要读书,这是共产党员彭雪枫的人生追求。以未受系统教育而为憾事彭雪枫常以“未曾受过系统的教育”而深感遗憾,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以顽强的精神持续读书致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彭雪枫幼时家境贫寒,想要读点书难处很多。他先是从祖父读四书五经,后又为富家子弟做伴读。直到1922年,15岁的彭雪枫才由在西北军第一师任秘书的族叔彭禹廷帮助,来到北京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学习,学费由彭禹廷负担。彭禹廷的资助给彭雪枫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但不久麻烦就来了,那位从未见过面的族婶不愿承担彭雪枫的学费,彭雪枫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他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