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教育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效力提升研究,可陶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论文主要针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效力提升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低、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积极探寻多元化音乐教学方式、加强音乐教学创新,建立音乐活动室、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等音乐教育效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教育中的"发展"与音乐教育的"主体"确认紧密相连,不同的"主体观",产生不同的"发展观"。音乐教育所指的"发展"也是在音乐主客体生成的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对音乐教育内在联系和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的审美实践,实现审美化生活,包括了对音乐的创造与享受。只有在价值的创造和享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确立,人才能成为自由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桑建良 《前沿》2006,(11):106-108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风以化人”、“寓美于乐”、“寓教于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则既要抓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和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更要结合审美教育的特点,把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美教育自觉地融入音乐教育中。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获得独立的地位,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审美教育中,音乐和音乐教育又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中外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早期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是任何工具性学科和知识性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获得独立的地位,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审美教育中,音乐和音乐教育又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中外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早期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是任何工具性学科和知识性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美育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没有经过美育教育的人是知识结构不…  相似文献   

6.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求知发展与成长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从学生的求知、发展的整体目标和体系来看,其品德、文化、身体、审美、劳动、创新等方面的素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其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优化,培养良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观的中心问题。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音乐的内涵、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措施等方面简要论述了在素质教育中加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潘江宁 《传承》2009,(24):146-147
当今高职院校普通音乐课教学中存在偏向于"专业化"和"非艺术化"教学模式等现象,偏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违背了音乐教育原则和艺术审美教育规律,是学生喜欢听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成因,其出路在于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今高职院校普通音乐课教学中存在偏向于"专业化"和"非艺术化"教学模式等现象,偏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违背了音乐教育原则和艺术审美教育规律,是学生喜欢听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成因,其出路在于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华彬 《前沿》2006,(8):40-41
音乐教育属于基本的素质教育的范畴,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增进学生的智力,涵养学生的道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塑造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学生,必须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英 《重庆行政》2017,(6):98-99
<正>新时代下的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加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丑恶事物的摒弃以及实现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构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美教育机制是道德法治教育的时代课题。《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道德法治教育需要回到生活中来,并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高尔基曾说过: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忘记自己是老人还是小孩,忘记一切。”正是因为音乐能激起感情的浪花,拨动思想深处的心弦,从而产生移情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一、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  相似文献   

13.
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美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即审美活动成为人的重要生存方式,成为人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评价尺度和追寻目标。美学的这种发展逻辑又是由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美学的发展历史从审美层面映现了人的解放的步伐和程度。在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各种社会因素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规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工科院校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模式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浩  张乐农  吴宏 《前沿》2006,(2):79-83
工科创新教育模式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工科院校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最终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工科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就是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对待,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使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逐渐形成具有规律性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彭自成 《理论月刊》2003,42(11):41-42
理论创新应当做到审美自觉,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理论设计是一种“意象美”创造活动,智慧是创新主体所具有的美的精神形态,理论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审美判断。美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创新是一种审美追求和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17.
张岩  刘越 《前沿》2012,(20):177-17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培养现代化人”这一新型教育目标的提出,原来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惫与缺陷,德育的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无法进一步提高,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性化教育,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发展的趋势与发展需要,是现代德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高宏伟 《山西政报》2009,(24):67-68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就指出:21世纪的教育“将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改变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鼓励创造性学习,爱护儿童的创造热情.尊重儿童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知识经济将成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然而,目前来看,这个理论上的主渠道并没有成为实际上的主渠道,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包办代替学生学习,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削弱、淹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明确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