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杜江江 《前沿》2014,(3):86-87
自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随着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贸易摩擦也频频发生。一个健全的争端解决机制是自贸区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阀,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是自贸区走向成熟的标志。CAFTA争端解决机制是为中国和东盟各国量身定做的,④其为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基础。本文从CAFTA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现状出发,在分析了该机制的特点及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中方愿同东盟各国加强协作,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1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实施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方欢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完成签署,希望尽早生效。中方愿同东盟方携手努力,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习近平  相似文献   

3.
杨海涛 《人民论坛》2015,(2):248-25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建立时间尚短,争端解决机制的成熟与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该机制在适用竞合、适用主体、仲裁机制等方面尚不完善,需要借鉴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相关经验,同时紧密结合自贸区的自身实际不断加以完善,使该机制更有利于解决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经贸争端。  相似文献   

4.
袁元 《协商论坛》2006,(11):42-43
目前,东盟是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4大贸易伙伴。这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全面启动阶段。中国-东盟自贸区是-项互惠双赢的经贸安排,它的建立不仅深化和密切了中国-东盟全面合作关系,而且对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双方正继续就服…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2,(18):52-55
<正>9月16日,为期4天的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1600多家企业线下参展、80多场投资贸易促进活动、20多个高层论坛让南宁火热了起来。从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再到助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东博会见证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走向纵深。  相似文献   

6.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是总理事会,该机构负责处理围绕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所包括的任何协定或协议而产生的争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承诺,在发生贸易争端时,当事各方不应采取单边行动对抗,而是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寻求救济并遵守其规则及其所做出的裁决。争端解决的程序是:  相似文献   

7.
正情景重温2003年10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10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启  相似文献   

8.
蒋新 《求索》2012,(7):247-248,104
《能源宪章条约》(Energy Charter Treaty,下称ECT)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保护和促进能源投资及其待遇,政治损失的赔偿及相关投资的转移,能源原料、产品和相关设备的自由贸易,与能源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通过管道和电网的自由过境运输,甚至关于能效、环境、竞争和税收等条款,其最引人注目的条约安排是多元化的争端解决机制。在ECT中,争端解决机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投资者与缔约国之间的投资争端仲裁;二是缔约国之间的争端仲裁,包括过境运输争端;三是缔约国之间的非仲裁解决机制,涉及到贸易争端、竞争争端和环境争端。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走廊、贸易通道,更涵括了政治、安全、人文等多个领域,甚至包括未来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当代广西》2009,(21):24-24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简称《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于2004年11月签署,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它是落实《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的重要步骤和措施,对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包含了18个条款和1个附件,对争端适用的范围、磋商程度、调停和调解、仲裁、仲裁的执行、补偿及中止减让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许瑾 《桂海论丛》2010,26(6):71-74
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连办六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但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加强产业合作,必须创建更好的推动机制和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应加强相应的展品类别设置、展商邀请、专业观众组织等改革,搭建更好的产业合作论坛,建立日常贸易数据库等,达到产业合作与博览会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2.
林雄弟 《中国发展》2007,7(3):59-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加入WTO,双方自由贸易协议的签定,使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是也应看到在中国和东盟贸易中,既存在互补的一面,也存在竞争的一面,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中国与东盟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中国与东盟应该采取措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贸易互补的一面得到扩大,同时使双方贸易竞争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从而使双边贸易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加快建设广西沿海东盟物流中心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平波 《桂海论丛》2004,20(6):94-96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断推进,并且每年一届的中国与东盟博览会将长期落户南宁,广西又迎来了新一轮机遇,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思考和抓住这次机遇,发挥广西的优势,努力打造好广西沿海东盟物流中心,充分体现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re are claims that China's influence on ASEAN is direct in that she has encouraged more exports to flow into her huge markets and changed trade flows amongst member countries. Demand and supply are deemed to have therefore become more China-centred.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plausibility of China as a ‘factor’ that influences bilateral intra-ASEAN trade flows through demand (exporting country) and supply (partner country). The key finding of the study is that China's trade association with the region increases intra-ASEAN exports. China is therefore the most practical choice for the ASEAN+1 FTA to initiate deeper trade integration within the region. China, as the ‘core’ country of the ACFTA can provide complementarities in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ASEAN.  相似文献   

15.
Michael Yahuda 《当代中国》2013,22(81):446-459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arisen from the growth of its military power, its ‘triumphalism’ in the wake of the Western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heightened nationalism. The other littoral stat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troubled by the opacity of Chinese politics and of the process of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amid a proliferation of apparently separately controlled maritime forces. The more active role being play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region, in part as a response to Chinese activism, has troubled Beijing. While most of the ASEAN states have welcomed America as a hedge against growing Chinese power, their econom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upon China and they don't want to be a party to any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o giants.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apparent resolution to what the Chinese call, in effect, these ‘indisputable disputes’.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惟达  林艺  靳柯 《思想战线》2006,32(1):62-67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可以实现这一区域内文化产品的交流、贸易与服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共同维护这一区域的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深层介入。这一合作区域的建立不仅是实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践,更有助于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赵明龙 《桂海论丛》2012,(6):118-122
近年来,广西加强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对外开放水平度还不高。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前沿地带,连接我国中南、西南的重要区域的广西,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新阶段广西对外开放的着力点应放在明确对外开放的重点、继续推进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建设、构建功能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旅游合作、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作用、加强人文交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陆阳 《桂海论丛》2004,20(5):50-5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建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面临机遇和挑战,要以自贸区为平台,抓住合作环境改善、经贸投资地域和领域扩大等机遇,克服产品竞争力弱等不利因素,运用经贸对象和领域的合理选择、投资策略的调整等办法,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两岸政治定位的分歧处理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为中心,结合实际,通过对国家与政府、两岸、国家继承与政府继承、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分裂与分离等基本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辨析,以建立两岸政治定位分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岸政治定位分歧诊断及处理的考察,认为“一个中国”框架下明晰的两岸政治定位有利于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进而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平等政权,中国代表权互补”两岸政治定位底线的建议,而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两岸政治定位也将有助于解决两岸“一个中国”意涵之争。  相似文献   

20.
刘晓巧 《桂海论丛》2005,21(4):80-82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各国的投资和贸易往来日益紧密,跨国的民商事案件将出现,由于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同会引起不同国家的法律冲突,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司法协助是解决法律冲突的重要途径。文章就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民商事司法协助的法律依据、范围、程序及方法实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