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法律规定来看,日本的犯罪侦查主体以检察人员为主、以司法警察为辅。但是从实际侦查活动上看,则是以司法警察为主、以检察人员为辅。但无论如何,检察官和警察共为犯罪侦查主体是日本犯罪侦查制度的特点。下面,我们将分别考察日本检察系统和警察系统的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2.
二、犯罪侦查的组织制度 如上所述,法国的犯罪侦查以司法警察的侦查为主,以检察官和预审法官的侦查为辅。诚然,这是就司法警察、检察官和预审法官所进行侦查活动的多少而言的,不是就他们在侦查中的地位而言的。实际上,就侦查中的地位而言,检察官和预审法官不是司法警察的助手,而是其领导或监督者。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8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局长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可见,我国刑事诉讼法已把它规定为一种侦查措施.在国外,苏俄刑事诉讼法第183条,南斯拉夫刑事诉讼法第238条,越南刑事诉讼法第128条,均规定侦查实验是一种侦查措施.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国,虽然刑事诉讼法未规定侦查实验为一种侦查措施,但从电影、电视和侦探小说中,有时可以看到警察在侦查中也采用这种方法.由上可见,侦查实验是一种各国常用的侦查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的侦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围绕犯罪行为收集证据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程序。日本的侦查主体有检察官、检察事务官、司法警察职员。文章介绍了日本的侦查程序、方法和其五个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1款对卧底侦查的规范依据、实施主体、实施方式、侦查人员的责任豁免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卧底侦查作为隐匿犯罪侦查的方式之一,与技术侦查是交叉关系。刑事诉讼法"技术侦查"的所有规定都有可能适用于卧底侦查。卧底侦查的实施主体只能是国家侦查人员,不能是其委托的其他人员。卧底侦查人员虽然不能引诱他人犯罪,但可以采用一定限度的引诱方式,对其实施的某些犯罪行为应予以豁免。  相似文献   

6.
美、德等国家立法均规定卧底警察不能实施犯罪行为,但司法实务则持较宽容的态度。事实上承认了卧底警察实施“犯罪”的合法性,并通过公共利益豁免、检察官建议策略及利益衡量等方式规避立法。法国、荷兰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则有限度的承认了卧底警察的“犯罪行为”,并明确了授权主体及授权范围。我国卧底侦查立法宜以成文法方式有限度的承认卧底警察“作为犯罪”的合法性,并对“犯罪”的授权主体与“犯罪”的授权模式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7.
法律问题之一:是刑事侦查行为还是行政行为垦区公安局认为:“赵晓东、丁良等犯罪嫌疑人诈骗浩良河化肥厂400万元购油款一案属刑事案件,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此案进行立案侦查、移送起诉,程序合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第1条第2项明确规定:‘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的行政受案范围。”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的侦查体制存在很大差异。在台湾 ,检察官是刑事侦查主导机关 ,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则是刑事侦查的辅助机关 ,检察官有权指挥和命令司法警察官和司法警察进行侦查 ,司法警察官和司法警察没有独立的强制处分权。大陆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等侦查主体之间则是平行关系 ,不存在指挥和被指挥的关系。台湾检察官是侦查的中心 ,决定侦查行为和强制手段的运用 ,而大陆侦查的中心则是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有权采取除逮捕以外的强制措施和侦查行为 ,侦查行为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公安机关为了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办理刑事案件通常分为侦查和预审两个阶段进行。侦查和预审活动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查明犯罪,打击犯罪,但它们的工作职责不同,斗争的形式、条件和方式也不  相似文献   

10.
2013年起实施的刑事诉讼法151条第1款把司法实务中运用的诱惑侦查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给予了有限的认可。然而,该款内容的规定较为苍白,以但书"不得诱使他人犯罪"这一禁止性规范作出了粗泛的合法化底线,但并未对诱惑侦查行为的行为规范作出明晰规定。现代法治理念要求在注重实体真实目标的基础上,应该力求权利与权力对抗时的衡平化。对此,我国有必要对诱惑侦查制度的生长作出进一步规制,以期最大限度的释放其效能。  相似文献   

11.
论侦查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局长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侦查实验是指通过有条件地再现,检验对侦查工作有意义的事实或现象的侦查措施。侦查实验是发现侦查线索,获取破案证据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刑诉法修改后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应勇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公安机关案件管辖范围扩大了,任务加重。修改后刑诉讼第18条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为"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读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刑事诉讼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组建各级警察机构、检察机构和审判机构,并开始建构现代侦查程序,在侦查程序中逐渐建构起审判权与侦查权的制衡机制。虽然侦查程序中的审检、检警关系一度失衡,甚至法官被排除出侦查程序,但整体来看,清末民初的侦查权制衡机制仍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审判机构介入侦查程序,对检察官主导的侦查程序进行严格控制;而检察官则对司法警察的侦查活动行使指挥权和监督权,司法警察则享有灵活的自行侦查权。这对于时下侦查权制衡机制改革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可通过构建侦查的司法审查制度、整合检警侦查权制度,从而建构侦查权的内外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警察对罪犯的搜身方法西南政法学院王寿明警察对罪犯的搜身,是收集犯罪证据的重要手段。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被告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进行搜查”。未被搜出的凶器有极大的潜在危险。警察...  相似文献   

15.
法博士信箱     
在下列情况下是否需要开《传唤通知书》法博士:近来上级公安机关在执法监督检查中,提出“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者是通过侦查措施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都必须开《传唤通知书》,否则按执法质量考评扣分。请问:对于实行拘留、逮捕或者是公安机关通过侦查措施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是否需要开《传唤通知书》?贵州 彭定华彭定华同志: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64条、第71条、第92条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0条、第106条、第123条、第173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不需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  相似文献   

16.
法律问答     
法律问答编辑同志:《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中“违反前款规定”是指违反四款中的其中一款,还是四款都应具备,请解答。江西钟浩钟浩同志: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第一款的规定其中一项的,就可以没收保证金。又根据公...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12年3月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2款规定:"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但并未对控制下交付的具体含义及其适用范围作出详细的规定与阐释。{因此,很有必要从法律渊源、国际公约的演进视角进行研究,总结出控制下交付实施的具体适用范围,并对控制下交付的实施步骤作出相应探究。  相似文献   

18.
在全世界范围内,现代侦查活动主要由警察机构负责。在我国,公安机关则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犯罪侦查工作。与两大法系国家警察承担的侦查职能相比,我国公安机关主要在作为侦查主体的身份定位、内部分工合作、与法官和检察官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通过比较分析这几方面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侦查体制自身存在的问题,厘清国外侦查体制可借鉴之处,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侦查体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美、德等国家立法均规定卧底警察不能实施犯罪行为,但司法实务则持较宽容的态度,事实上承认了卧底警察实施"犯罪"的合法性,并通过公共利益豁免、检察官策略建议及利益衡量等方式规避立法。法国、荷兰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则有限度的承认了卧底警察的"犯罪行为",并明确了授权主体及授权范围。我国卧底侦查立法宜以成文法方式有限度的承认卧底警察"作为犯罪"的合法性,并对"犯罪"的授权主体与"犯罪"的授权模式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20.
法律问答     
编辑同志:《刑事诉讼法》第96条第2款规定,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罪名,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情况。请问: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的时间如何确定,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时是否可以做笔录、录音、录像、照相?江西古小江古小江同志:根据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律师在侦查阶段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规定》策4条、第11条、第14条的规定,受委托的律师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情况,依法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会见的日期、地点,由公安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