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闻某公司因近年来提出了一新的用人理念,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一理念被本地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用人也“疑”不就对人不信任吗?这会给被用者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多重压力,被用者因为被“疑”而可能在工作中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甚至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这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效果。本人听了这些后,却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我认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正是对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理念的科学纠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人性弱点。这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流行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领导者用人时,对被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既用之,则信之,”若对其有怀疑,存有戒心,就干脆不用,以免后患。“疑人”真的不可用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何谓“疑人”?从领导学的角度而言,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对他人完成(或履行)所要承担的任务(或职务)的品德或能力表示怀疑,不可信任。这种“不被信任的人”就被称为“疑人”。显然,这里的“疑”只是领导者一种“主观判断”,实际上被疑之人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充分的实事材料证明某人“不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指出了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论缺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当代理论张力与现实法则.  相似文献   

4.
用人当疑     
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即使在“入口”关时选好了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如果不加以限制,继续学习提高,也可能会变为一名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的人。过去人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是有德无才者还是有才无德者,用,当然要用,疑,仍然要疑。这种疑本身就是一种防范,一种监督。通过“疑”,可以促使当官者秉公办事,清正廉洁;通过“疑”,可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威慑力量,不让贪心者有可乘之机,打消其侥幸念头;通过“疑”,可以让有才无德者无法耍花招,做手脚,搞不正之风,从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充分施…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显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因为它只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用人要疑,疑人也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走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误区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在用人问题上一贯坚持的立场和遵循的原则。早在《旧唐书·陆蛰传》中就有“疑则勿任,任则勿疑”之说。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  相似文献   

7.
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选拔领导干部上本应提倡用人不疑。但纵观近年来在用人方面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为了强化干部的跟踪监督力度,确保干部健康成长,笔者认为,用人也要“疑”。其理由有二:一是对他们提任前所做工作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是对的,他们之所以能提任,正是他们提任前的政绩是干出来的,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本无可非议。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某人提任前工作能力很强,工作作风踏实,群众反映好,一旦提任后就开始变了,变得自以为了不起,升官了,开始腐化堕落了。以致一些乡镇的书记…  相似文献   

8.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似乎是作为一些领导者的一条成功经验,而事实上,经过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思想已经僵化落伍,甚至不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个时候再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法则去约束自己,不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将会对事业产生影响。为此,在使用人才时,我们不妨在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前提下,采取些“用人有疑”与“求同存异”的方略,采取些“有限授权”和“有限信任”的办法。换句话说,对于下级要有二定程度的授权和有限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眼下,人们谈到人才的选拔使用,往往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表示自己的果敢。笔者认为,这种用人的观念固然有它的道理,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先说“疑人不用”。其义是对一个人有怀疑的地方就不可使用。实事上,我们对一种事物、一个人的了解,都经历了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而存在疑惑的心理,说明对某个人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如若仅凭直观印象,而不多方考究其内在的实力,对于确有一定能力的人,岂不误人前程?再说“用人不疑”。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如若对一个人仅仅偏重使用,而忽视了监督管理,就很难把人选准用好。前不久,笔者到一家私营企业参观,走进那高大宽敞的厂  相似文献   

10.
赵良坤 《党课》2013,(8):62-62
刘云山同志在出席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时曾强调,选一个干部就是树一面旗帜。“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进”。选人用人向来是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才有“栽好梧桐树,招来金凤凰”、从细微处识别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各种选人用人方法,才有刘备、李世民、武则天等一大批选人用人的杰出“伯乐”。刘云山同志提出的“选一个干部就是树一面旗帜”,就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1.
马小林 《理论建设》2012,(4):108-110
应该说,嫉贤妒能是对当前选人用人工作中危害较大、影响较坏的一个问题。如果说,“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违规用人”等问题是选人用人上的硬伤,那么,嫉贤妒能问题则是看似不显眼却危害极大的内伤。前者自有党纪国法来惩治,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所谓嫉贤妒能,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嫉恨。其出处见《汉纪·高祖纪三》:“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自古所谓“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嫌人贫恨人富”、“笑人之无,妒人之有”指的都是这种“红眼症”。  相似文献   

12.
“用人不疑”辨王重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他。笔者管见,这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至少算不上"普遍真理"。近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颇有感触。唐明...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的用人之术是很怪异的。用人必疑,疑人也用,用时必监控,对文臣这样,对在战场上拼杀的将领更是如此。控制武将,他的招数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中的这句话近年来广为人们传诵,伯乐于是吃香起来了,“伯乐相马”也几乎成了知人善任的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发现,靠伯乐相马并非尽如人意。因之本人也来凑凑热闹,提出“三疑”,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九疑山深情     
乐天宇,一位成绩斐然的农林科学家,一级研究员。粹碎“四人帮”后,他得到了补发的5万余元工资。人们寻思,这下他该在北京享享福了。可他却跑到偏远的九疑山区,倾注下他的一片痴情。  相似文献   

16.
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如此。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但要使“蛋糕”越做越大且经久不衰,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在于知人善任,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于唯才是举,在于量才录用,即在于“三祥”皆俱。通观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著名企业的成功史,可见在用人上确实各有“出彩”之处。索尼——鼓励“毛遂自荐”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会因成功过于自信而失去创造力;而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在各  相似文献   

17.
为政离不开用人。我国浩繁的古代典籍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生动的用人案例。本文拟以苦于历史案例来阐述我国古代为政者的用人之道和人际关系处理艺术。知人善用为政者不仅要用人,而区要善用人,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清人魏源讲:“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局长避短,就没有不能用的人。弃长用短,就无可用之人。楚汉相争,刘邦知人善任,因而夺得天下。在洛阳南宫设宴时,刘邦让各位大臣谈自己得天下及项羽失利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陛下能与天下同利,项羽则不能。’创邦说:“这…  相似文献   

18.
怎样对待一个人的“长”与“短”,自古以来就是用人的诀窍。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用人战术原则上,要做到“扬其所长”、“抑其所短”。所谓“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就是指在用人行为中,领导者应尽量发掘被使用对象的长处,扬其“长”而抑其“短”,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效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考察使用人才的时候,看人要先看其长,后看其短;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短中见长;正视长中之短。  相似文献   

19.
营造“讲真话”氛围,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讲真话”风气的蔓延,与用人导向存在偏颇有密切关系。端正用人导向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推动干部任用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民主、公开、竞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实现从“人选人”到“制度选人”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 命斗争实践中,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吸取古今中外 关于用人问题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用人思想,这就是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 标准和“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做到“知人善任”。 坚持“德才兼备”的 用人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的 用人标准,是毛泽东用人思想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德才兼备”标准, 是毛泽东在1938年10 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 大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 出来的,当时他用的是 “才德兼各”一词。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