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守义 《求索》2023,(1):82-88
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和20世纪2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有诸多契合之处:它们都通往理想,含有对太平盛世的期望,并将文学和现实联系起来,使文学在产生教化功用的同时超越工具论。传统“文以载道”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关系导致载道主体的复合性,而这种复合性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那里也有类似的体现。这些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见证了批评理论的兴起与狂欢: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批评理论争奇斗艳,竞相争鸣,浮现出好一片欣欣向荣的"理论"景观。然而,与这些曾占据主流地位的批评理论形成鲜明的对照,怪异理论1因其研究对象、批评视阈的特殊性,却长期被文论界"鬼魅化",未能得到主流话语的认同,始终徘徊在理论的"边缘"。怪异理论已然来临,学界对其同情也好,反对也罢,但绝不可无视它的存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哲学思潮,兴盛于20世纪早期,其思想特征是把知识看成工具,通过考察概念的实际效果来阐明概念的意义,同时也通过观念的效用来确定观念的真理性。20世纪初,实用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随着杜威访华,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20世纪50~70年代实用主义在中国多次受到批判,遭到全盘否定。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实用主义的引介和评论逐渐回归学术本身,对实用主义著作的翻译和研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温潘亚 《长白学刊》2006,(3):104-108
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20世纪中国文学已渐行渐远,但学术界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总结与回顾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个与旧文学有着很大截断性的文学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兴盛、危机、变革的诸般演进与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对应关系。其质变之点是:前科学时期(19与20世纪之交至1937年),常规文学阶段(1937年抗战爆发到文革结束),反常与危机(1976年至1985年),嬗变与革命即新的文学范式的孕育、产生与发展期(1985年以后)。如今,把握其不同时期文学范式的主要特征及演进轨迹,以揭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与逻辑进程,进而为21世纪中国文学走向繁荣提供借鉴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实用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哲学思潮,兴盛于20世纪早期,其思想特征是把知识看成工具,通过考察概念的实际效果来阐明概念的意义,同时也通过观念的效用来确定观念的真理性。20世纪初,实用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随着杜威访华,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20世纪50~70年代实用主义在中国多次受到批判,遭到全盘否定。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实用主义的引介和评论逐渐回归学术本身,对实用主义著作的翻译和研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鹏程  储峰 《湖湘论坛》2012,(3):104-109
国家主义是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20年代前后因其抽象的"国家"、"民族"观念契合英雄救国的中国传统思想曾兴盛一时。大革命时期它实际上起着维护反动统治的作用,极大地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中国青年》作为中共党团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国家主义思潮和行动进行了有力批判。其中,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刘仁静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鲁迅文论的认识限度——与刘再复、李泽厚二位先生商榷[澳大利亚」陆葆泰鲁迅文论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鲁迅文论的地位可以无限地推崇.为什么要谈论此问题呢?因为在我接触到刘再复、李泽原先生的论述时,感到实在难以苟同。鲁迅文论之历史...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在20世纪90年代被明确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年。经历最初的热闹之后,今天这一命题渐入沉寂。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文化传统为其问世的思想渊源;"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提出则是其一度盛行的现实语境。然而,"转换"说提出时就缺乏严谨界定和全面思考,大部分论者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意义研究视为"转换"的主要内涵,将两者等而视之。这种泛化理解基本忽视了其医治所谓"文论失语症"的现实目的,也忽视了其立足"转换"以建构当代文论的初衷。自然,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无法避免且十分必要,但幻想通过"转换"来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实在扞格难通。这本身违反了文学发展机制和文论生成体制,堪称一个"虚假命题"。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只能从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产生。  相似文献   

9.
徽学研究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问题早在明清时期就被人们关注,其地位在20世纪的头30年进一步突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是徽学的专题研究阶段,80年代是综合研究阶段,90年代是学科化建设阶段,21世纪正向着国际性的显学迈进。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起,国际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疆域变迁、边界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梳理国际法与中国疆域、边界的关系,重点分析国际法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疆土变迁、边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1840~1949年间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是国际法的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各国在各个时期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前,列强仅仅是把它当作武力侵占别国领土的补充性工具,中国很难借助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1919~1949年中国开始参与国际法规则的制定,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仍一再失利;三是中国与邻国边界谈判、划界时,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杨红 《前沿》2010,(12):126-129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校园戏剧繁荣的时代,但在以往研究中大都肯定了校园话剧在20年代的主流地位,却缺少对20年代校园话剧的细化梳理和研究。本文将以20世纪20年代的校园话剧作为考量对象,着重梳理该时期校园话剧的谱系图式。  相似文献   

12.
流行歌曲,这里主要是指在20世纪初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而产生的异于中国传统歌乐的音乐文学艺术形式。它的发展繁荣主要有两个阶段:其一是民国时期,其二为“文革”以后,即所谓的新时期。民国时期主要是流行歌曲在中国扎根成长的阶段。当时一些留洋的中国文人进行了大胆尝试。如李叔同就采用西洋乐谱创作了《送别》这样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优美而感伤的意境,配上了西洋旋律,于是风靡一时。再如梁启超曾在当时提出,用西洋…  相似文献   

13.
一世界文论发展史回顾从世界文论的发展来看,世界文论的发展有三大源头,这就是中国、希腊、印度。中国和希腊的文论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文论产生于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代,而西方文论产生于古希腊黄金时代,当时的希腊也正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在古希腊文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从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一路发展过来的关于“模仿”的论述。“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尽管古希腊哲人、文论家对模仿的理解不同,但其基点是把艺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大众社会"理论虽然被各种"后"社会理论所取代,但其在现代性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洞见,对于认识现代性的危机和困境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在西方现代性批判谱系中,"大众社会"理论曾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却被中国学界在研究"他者"话语的现代性问题时所忽略.  相似文献   

15.
谢晶 《淮海论坛》2007,(1):34-36
“文化大革命”是发生在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重大事件。他在短时间内就席卷中国大地,把中国人民带进长达十年的浩劫中.给整个国家、社会、民众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虽然“文革”距今已过去将近四十年,但其影响仍深入社会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之谜"的寻租理论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在发现和发明方面曾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但在其后几百年间,中国未能继续保持这种地位;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原因何在?自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上述被称为“李约瑟之谜”的问题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答。运用寻租理论对15世纪以来西欧与中国的制度环境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已有的对李约瑟之谜的探讨文章基本上都集中于对中国问题的分析,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同舟共进》2013,(2):3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拉开了被后人称之为"80年代"的序幕。"文革"的历史后遗症——文化贫瘠,催生了20世纪中国的一次文化高潮。知识分子重登历史舞台,朦胧诗歌、伤痕文学、探索电影、哲学热、美学热、沙龙聚会……不断刺激并愉悦着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见证并烙印下那个年代的社会特征。北岛就曾在访谈中评价道:"每个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高潮,比如俄国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80年代就是中国20世纪的文化高潮。"  相似文献   

19.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道 《新东方》2006,(9):21-23
面对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的日本强加给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生死战争,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1]的论断,以现代的思维对其加以诠释,这一论断包含了以下三层内涵:一、一个民族的尊严,只能由这个民族的全体儿女去捍卫一个民族是所有儿女的民族,一个民族的尊严应该是这个民族所有儿女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尊严,理应是所有儿女的责任。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却被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解释为民族尊严的捍卫只能维系于少数“英雄”人物身上,即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改天换地,也被称为埋没的“英雄”,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发表过重写中国文学史的看法和观点、提出反思中国文论研究"失语"现状的论文,提出了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却收效不大,基本上仍然无法确实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写与发展,无法推进中国文论的重建进程。可见当下仍存在着一些严重困扰着文学史与文论界的问题。其中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困扰是,很多当代人形成了所谓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共识"与"常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不应该收录古体诗词、中国古代文论没有体系、古代没有白话诗、中国文学史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并视其为理所当然。其实这些"共识"与"常识"是很有问题的,恰恰是这些"共识"与"常识",阻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