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迪 《新民周刊》2012,(5):25-25
中日产业界都十分清楚,维护两国和平,对两国利益至关重要。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中日有关各方民间团体相继展开磋商、策划,希望通过40周年的纪念活动,将两国关系更提升一步。去年底,日本首相野田访华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包括40周年纪念议题。今年2月,日中友好  相似文献   

2.
孔冰欣 《新民周刊》2017,(37):F0003-F0003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文明国度——“和为贵”。数不清的史书典籍、圣人名言一次次地告诫我们.要“仁爱”“和睦”“兼济天下”“泽被苍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日本和平运动的相关报道为中心,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对日本和平运动从积极声援到实际支援,经文革前期批判日共宫本显治集团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支持日本人民的反美斗争,以及中日复交后近十年对日本和平运动的漠视,再到重新关注和研究日本和平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总结了各个阶段中国人的日本和平运动观的特点,分析了目前日本和平运动未能引起中国人共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回顾东亚合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促成东亚合作的历史缘由、东亚合作的功能及内在特征,对东亚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本文认为,东亚合作是基于现实利益基础上的务实合作,在支持机制上体现为灵活的多层型.东亚合作的"开放性"及参与东亚合作的各方利益选择的差异,使其成为一种地区关系的协调和合作架构,而非一个单一地区组织.东亚合作进程将以"东盟 3"为主渠道,沿着充实合作内容的方向推进,但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将进展缓慢.在本文的最后,对中国的区域观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代韩国》2010,(1):I0007-I0007
一 活动概要2010年8月4~11日(8天7夜) 日本千叶县 东京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韩国]亚洲和平与历史教育联带[日本]第九届日中韩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执行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韦伯一个世纪前提出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在东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关切性,它体现在韦伯中国命题的相关内容中.自从韦伯命题诞生以来,出现了大量研究东亚现代化的学者对韦伯命题的解释和回应,但这些观点却并不足以完全否证韦伯命题.韦伯命题中包含的合理内核依然是我们理解东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6日,第七届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开营仪式。本届夏令营共160多名来自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和教师代表参加。本届夏令营以“面对过去,走向东亚的和解与和平——从南京想到的”为主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东亚正在发生着民主的危机"这一观点进行了剖析.本文首先指出,广义上的民主包含着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是相互联系又是有所区别的.东亚的危机尽管也有政治体制上的问题,但主要的还是治理方式不能适应民主的体制.其次,本文对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确定了东亚现阶段民主进程的历史定位,指出东亚当前的多元民主政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还处于民主政治发展阶段的较低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在实现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软实力上的崛起,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格外关注。本文认为,虽然中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仍毅然崛起,但还没有达到与美国进行势力转移的水准。由此得出,中国的全球战略和东亚战略正在采取和平发展战略,并且,这种政策路线也将反映到韩中关系之中。第一,政治上,中国一直采取了慎重节制的行动,今后也将向着扩大韩中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第二,经济上,随着中国的崛起,韩中经济共进化(coevolution)将会深化。第三,社会文化上,中国将对韩国实施软实力战略,以维持其魅力国家的形象。基于上述观点,笔者提议正确区分中国崛起的形式与本质,积极探索韩中合作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20世纪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政府为了建立"东洋和平"和西方势力抗衡,主张在韩中日之间开展合作。但事实上这种主张不过是把当时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秩序合法化的说辞。针对这一点,安重根、安昌浩、申采浩等韩国独立运动家指出国家正处于丧失国权的危机之中,在对日本主张的"东洋和平"进行批判的同时,强调只有在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独立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洋和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合并韩国以后,申采浩、朴殷植等韩国独立运动家在指出日本合并韩国的非法性的同时,还强调韩中日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韩国的独立有利于"东洋和平与世界和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麟锡在强调韩中关系在东北亚的重要性及中国作用的同时,还提出了韩中日三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朝着共生关系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战略抉择。中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化潮流相结合,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中国通过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到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顺利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使国家由富向强,使人民过上了富足生活,也使世界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实践证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未来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也将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东槎日录》作为一部重要的朝鲜通信使文献,详细记录了17世纪后期,朝鲜使臣泛槎海路出使日本的见闻及感受,对于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的风土民情、朝日邦交,乃至东亚文化格局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东槎日录》为中心,从朝鲜使臣的视角切入,考察在汉文化圈的整体语境之下,中国、朝鲜和日本彼此间的叙述、认识与想象,进而加深对东亚文化格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社会规范化和文化均质化于一身的综合进程,这一进程起步于经济领域,外溢于政治、防务和社会领域,但将终结于文化领域.重新审视、追溯东亚区域文化的源流,寻求东亚区域各国的文化共性,对于促进东亚区域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日本茶道为例,探讨东亚和谐思想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在根据面临的新形势、确立的新目标,通过“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目标上,基于形势因素的“变”与“不变”,既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又要保持“自身特有属性”;既要立足“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又要兼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策略上,基于主体因素的“亲疏远近”,既要追求“自身利益”,又要考虑“他国关切”;既要推进战略“走出去”,又要弥合“他者对中国认知偏差”。制度上,基于规范因素的“内外要求”,既要适应“制度建设的国内需要”,又要对接“国际制度体系的变迁”;既要参与对“现有国际制度体系”改革,又要在建立“新兴国际制度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战略文化的和平性——《文化现实主义》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中博  周云亨 《当代亚太》2011,(1):36-51,35
江忆恩的战略文化研究在概念界定、实证分析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但在战略文化定义及大战略划分过程中却狭义化了大战略概念,且在文本分析和案例选择上有所偏狭,因而其中国战略文化是极端现实主义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通过对大战略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以明代以及中国历史上其他八个正统王朝的战争数据为分析依据,笔者得出,中国战略文化的低暴力特征体现得甚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战争与冲突的由来是国际关系学科的经典议题。与以往学者不同,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追问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指出恐惧、利益、地位和复仇四个普遍动机推动国家发动战争,并建立了一个涵盖以往三个半世纪的战争数据库来加以论证。他发现,大多数战争源于国家对地位和复仇的追求,而非由安全或物质利益所驱使。他同时预测,随着诱发战争的主要动机已失去原有意义,未来国家间的战争将会减少。文章着重针对勒博在理论构建和研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提出质疑,指出其对荣誉动机同战争行为的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动机与集团行为倾向一致性的逻辑推导不够严谨连贯,同时,在案例选择与数据编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文章还就勒博所强调的激情一荣誉动机对探讨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作了引申性讨论。  相似文献   

18.
林懿 《法国研究》2014,(1):55-60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互文性,这一特点在《情人》(1984)与《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中尤为突出。两部小说互为镜像,讲述相同一个故事也表现相同的关于爱欲的主题。然而在行文风貌上,这两部作品鲜见重复之处,而是自成一风,各自表现出爱欲主题的不同切面。《情人》重在时间维度的描写;《中国北方的情人》则长于空间维度的刻画。  相似文献   

19.
官方发展援助政策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对外发展援助政策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援助有效性多年来饱受争议.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援助国之一,但其发展援助的实施进程仍然远远落后于其既定计划,暴露出发展援助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对外发展援助的有效性问题为出发点,以...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东方绘画艺术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东方热”兴起的同时,流传于中国和日本的“吴道子入画”故事也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现代美学的阐释框架下,“吴道子入画”成为重新审视艺术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象征,由一则浪漫化的艺术故事演变为一个带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中国母题。欧洲艺术史学者对“吴道子入画”故事内涵的重新建构也启发了文学家。酷爱绘画艺术的作家黑塞在《我的传略》中将这一故事与“人的心灵发展史”结合起来,描摹了西方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扭曲的主客关系,对理性权威与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怀疑和否定。“入画”作为与现代文明相对的审美象征被赋予拯救功能,推动黑塞笔下的主人公进入“精神的第三境界”,在艺术世界中达到了主客统一的超脱化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