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执政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局部执政,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30年从自在执政到自觉执政转变的两大阶段,党的主要执政经验是:必须重视民心、民主、民生;必须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重大关系;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层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规律。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则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历史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在过渡时期的全国执政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国执政三个执政阶段。根据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长期实践,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重视民心、民主、民生;抓好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从自在执政走向自觉执政;正确地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重大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三个层次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包括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既要提高执政能力,又要帮助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能力。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参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要紧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局面;要帮助民主党派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政党制度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地位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提高中国共产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我们抵御西化、分化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为党的建设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执政党能力建设概念的提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样化,在世界充满动荡和不安的环境下把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认识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发挥着及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手段和执政路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密切关系,二者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保障,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丰富执政资源、改进执政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资源,它为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其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职能对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就必须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发挥好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主体作用,不断推进人民政协工作。  相似文献   

9.
党的政治理念影响和决定着党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以马列主义的政治学说和政治观点为理论基础 ,以近代以来的追求国家独立、人民民主的优良传统为历史基础 ,以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客观过程中积累的政治经验为实践基础 ,以“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以人民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厘清和申明这一理念 ,对于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具有强根固本、培植元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有着鲜明的政治现代化导向,并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社会的政治现代化进行着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适应政治现代化的要求,并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与时俱进,实现党的政治现代化是顺应时代的历史要求,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问题;政治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政策现代化,需要有干部队伍和思想理论现代化的有效支持;执政体制改革是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它须以党的组织制度的民主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发挥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路径,把选举民主、谈判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三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地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要获得并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以强大的政治资源作为它的支撑。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并长期执政下去,就必须切实重视开发和利用党的政治资源,加强党的政治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只有作为先进性的力量存在,才能成为中国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是中国发展之理.党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密切党与人民的关系,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党与人民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党的领导与执政,而且关系到人民民主的实践与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决定中国发展的前途.因此,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从领导和驾驭中国的发展全局出发,而且要从全面布局党和人民的关系出发,而执政能力建设中形成的执政能力发展体系应该围绕着密切党和人民关系而展开.  相似文献   

14.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执政党只有具有并掌握足够的执政资源,才能够执掌政权和巩固政权。政治资源是执政资源的核心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八十多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源,它包括:权力资源、公信资源、精神资源三大资源系统。我们党要明确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充分利用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是承担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同时不要忘记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好坏 ,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必须从执政措施加强监督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从根本上提高党内监督水平和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这对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执政党要获得并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以强大的政治资源作为它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实现长久执政,就必须重视开发和利用党的政治资源。资源依赖理论从组织对资源的外在限制和外在依赖的角度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政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执政有着密切的联系,构建两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就是执政环境。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依据执政环境的变化充分挖掘新的政治资源,可以为党的长久执政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其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站在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推进人民政协工作。人民政协推进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坚定人民政协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积极探索政协发挥作用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积极探索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激发和调动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重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适时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大战略题。全会认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方面重点提高五种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相似文献   

19.
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加强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建设,要树立依法执政的法律观念,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著述有很多,但从政治伦理学角度论述的尚不多见。作为一名年轻的理论工作者,选择以执政伦理为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进行理论研究,视角新颖,但体例安排及内容整合难度较大,显示出作者颇具理论勇气和探讨精神。这是我看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朱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一书时的第一印象和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