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终生博览群书,对报纸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都时刻关注着各种报刊。他的读报兴趣之浓厚,到了一日不读报就如一日不喝水的地步。毛泽东不但爱读报,还将报纸当作工具,把报上的报道、社论、调查报告等,写上批语,在全国范围内制造出政治宣传攻势……把报纸等媒体运用得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终生博览群书.对报纸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都时刻关注着各种报刊。他的读报兴趣之浓厚.到了一日不读报就如一日不喝水的地步。毛泽东不但爱读报,还将报纸当作工具,把报上的报道、社论、调查报告等,写上批语,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17岁离开韶山,走向广阔天地。从接触第一份报纸《新民丛报》,他即开始接受先进的思想,以后无论是短暂的当兵期间还是在校求学时他都坚持读报,并形成了一种习惯。报纸在毛泽东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蒙、指引作用,他早年读报、办报的过程即是他踏上革命道路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1935年9月22日,张闻天曾撰写《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一文,这实际上是他的一篇“读报笔记”,是他从敌人报纸上摘录有关各地苏区发展情况及红军活动消  相似文献   

5.
正一份报纸,浓缩了时间、浓缩了社会、浓缩了世界,尘封着历史的价值。但有谁会把报纸当成传家宝一样典藏?在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有一位藏报人,便是如此。他就是年近80岁的刘玉智。"一开始我也只是为了读报识字。后来发觉报纸简直是一本‘百科全书’,就开始收藏,藏了50多年了。"刘玉智的这颗藏报心,执着了半个世纪。1963年,21岁的刘玉智在原贵  相似文献   

6.
今年57岁的共产党员赖志强,于1992年调到江西五城县琴江镇退休干部办公室工作后,把组织开展读报用报服务活动,当作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为使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他从《人民日报人《党建》杂志、《中国老年报》等报刊中选出有关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卫生保健、科技种养等方面的好文章,作为读报的材料。在他扶持和组织下,各村委、居委会组建了老年人读报小组,定期开展读报服务活动。1996年,赖志强被诊断患有严重肝病后,有人劝他练习“法轮功”.他认为有病不吃药不打针没有科学道理,还是去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1,(21):63-63
任弼时一生都注意读报,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读书时期,一有时间就去师范部阅览室读报。通过读报,任弼时知道了天下大事,了解了时局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在读报的基础上,任弼时能够独立思考,并尝试着对时局和政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他在一篇题为《近日闻见录》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8.
读报、关心时事政治是淮安人的传统。早在民国年间,淮安就办有多家报纸。日军侵占淮安前夕,进步群众自发在淮安城内办起“淮安群众看报室”,以唤起民众,投身抗日,不当亡国奴。解放战争期间,《新华H报》华中版就办在淮安。  相似文献   

9.
陈云与报刊     
正陈云指出,报刊既是宣传者,又是组织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宣传作用和组织作用。陈云与报刊的结缘,始于在商务印书馆学徒时期。此后,陈云对报刊的关怀与支持伴随着他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历史的卷帙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在江苏、中央苏区等地,他办报并指导发行,扩大报刊政治宣传作用;在延安和东北解放区,他深入实践,为报刊撰文指导工作;在财经工作岗位上,他细致读报,搜集情报,扭转经济颓势;在晚年,他退居二线后仍不忘读报,忧国怀民。  相似文献   

10.
陈云指出,报刊既是宣传者,又是组织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宣传作用和组织作用。陈云与报刊的结缘,始于在商务印书馆学徒时期。此后,陈云对报刊的关怀与支持伴随着他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历史的卷帙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在江苏、中央苏区等地,他办报并指导发行,扩大报刊政治宣传作用;在延安和东北解放区,他深入实践,为报刊撰文指导工作;在财经工作岗位上,他细致读报,搜集情报,扭转经济颓势;在晚年,他退居二线后仍不忘读报,忧国怀民。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读报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高瞻远瞩,战略眼光广阔,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关心时事,嗜报成癖有关.有时读报竟达到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可以追溯到他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12.
报缘     
人说朋友之交是前世的缘份。然而,我与王老的忘年交,却是以报为缘。1972年,我在当时的杨宋庄公社当投递员,认识了公社下放干部队长王松声。王队长有剪报的嗜好。他工作没准地方,今儿在这村儿,明儿又在那村儿,还要到市、县开会。有时报纸短缺,我就尽力为他补上。一来二去,我们成了熟人。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剪报。他经常邀请我到他的住所欣赏剪报集,畅谈读报、剪报的体会。我们无话不谈。1973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王松声从县委打来的电话,说下放干部就要返城,约我去话别。来到县委招待所,我见满屋子全是县里的领导干部,怯步不前,王松声把我推到上座。向众人介绍了我们的交往后,他说;"可别小看了这些投递员,我们的工作与他们的支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出版是重要的武器和工具,党的报刊则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陈云指出,报刊既是宣传者,又是组织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宣传作用和组织作用。陈云与报刊的结缘,始于在商务印书馆做学徒时期。此后,陈云对报刊的关怀与支持伴随着他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历史的卷页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在江苏、中央苏区等地,他指导办报发行,扩大报刊政治宣传作用;在延安、解放区,他深入实践,为报刊撰文指导工作;在财经工作上,他细致读报读刊敏锐搜集情报,扭转经济颓势;在晚年,他退居二线仍不忘读报读刊关心国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农十师一八五团工会等单位牵头,在全团开展了“多藏书、藏好书、多读报、读好报”活动,11个农业连队相继建起了职工业余文化技校,并建立了图书室,各连队条件较好的职工都自费订阅了各种实用报刊。连队党支部为方便职工读报,每年都订阅《兵团工运》《兵团日报》《兵团建设》《新疆日报》等报刊,连队图书室每周开放三次,为职工读报、学习提供便利。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读报、用报致富的积极性,于是,涌现出一批读报、用报的“报发户”。七连职工刘雪艳在《兵团工运》上看了一篇有关种植大棚蔬菜致富的消息,于是他认真翻阅报…  相似文献   

15.
如何革新报纸版面,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挖掘,以下仅就新时期报纸版面革新的路子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报纸版面革新要打破文题长短应成正比的规则,学会运用厚题薄文、长题短文。传统观念认为,标题的厚度和文字的厚度要合乎比例,才符合审美要求;反之,则会使人产生压抑的感觉。但由于当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日益向高效率、快节奏的方向发展,信息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读者不得不压缩读报的时间,而趋向于短信息的阅读与获取。为适应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许多报纸也相应通过压缩文字、增大信息量来吸引读者。而把这么多的信息编排在有限的版面里,只有通过标  相似文献   

16.
“报里自有黄金屋,报里自有致富路。”这是平邑县人大代表、白彦镇南径村党支部书记苏德法十几年来读报用报得出的理儿。读报学科技,报里寻商机,使他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还创下了三个“第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有时把读报看得比读书更重要,更紧迫。“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这是从延安时期流传下来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兴趣爱好很多,最大的嗜好是读书,终生浩瀚饱读之书难以计数,是一位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的成功读书人,是用一生精彩的实践将那个典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诠释到了极致的一代伟人。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则交相回响。他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和读书成效是我们永远学不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新闻标题就像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主题最简明、最生动、最有诱导力的体现,是最先吸引读者并引导阅读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两千多种,每天登载的新闻浩若烟海,即使再好的新闻,要想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少不了要借助标题的魅力。本文试就新闻标题问题作一探讨。一、标题效应的构成因素我们把新闻标题比作新闻的眼睛,一点也不为过。也许读报者有这样的体会:拿到一张报纸,总是先浏题目,遇到吸引人的标题,才会激起阅读的兴趣。这时,标题实际上发挥了吸引的功能。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如果意犹未尽,就会下意识地寻找…  相似文献   

20.
李伶 《湘潮》2005,(7):20-24
我军首批授衔的老将军中,独腿、独臂的将军共有13位。其中的12位已离开了我们,唯有独臂将军陈波健在。他今年97岁,看书读报,接待来客,照旧谈笑风生。他一生坎坷,九死一生,充满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