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牛边缘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 Theiler,1910)在世界上分布广泛,见于南北美洲、非洲、南欧、苏联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南哲郎,1979)。我国也有本病流行。 1986年我们利用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当代半饱成虫,从混合感染牛体中,首次分离出牛边缘边虫单一种。并利用分离出的单一种对4头健康牛进行感染,就其血液学变化、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牛瑟氏泰勒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 ,其临床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体表淋巴结肿大 ,严重的可引起牛死亡。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新引进牛和改良牛的发病率、病死率均高。本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我国自贵州发现本病以后 ,相继在许多省 (区 )有发生本病的报道。因此 ,建立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是防制本病的关键。1 材料和方法1.1 虫体抗原 将感染瑟氏泰勒虫的黄牛红细胞接种给免疫缺陷小鼠 ,当小鼠红细胞的染虫率达到15 %左右时 ,自心脏采血制成抗凝血。1.2 免疫荧光用载玻片  12穴载玻片 ,由日本带广原虫病分子…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镜检诊断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对隐性感染,轻度带虫和缺乏配子体的感染诊断困难,而且受到制片与染色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特别是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似形态虫体的鉴别诊断上更为困难。我们应用间接血凝(Lndirect haema-glutirotion INA)试验诊断牛环形泰勒焦虫病,效果令人满意。并能揭示患病动物的抗体和虫体的消长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反诊断抗原。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建立了总量为0.6ml的补反诊断方法。对试验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出率为100%,安全区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第5天出现补反抗体,感染后20~50天血清抗体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7个月后补反抗体消失。所制备的补反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和日本血吸虫等几种血液寄生虫抗血清之间没有交叉反应。抗原保存期达一年以上。所制备的抗原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边虫感染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体结合试验诊断抗原,并建立了边虫感染牛总量为0.2ml的微量补反诊断法。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查,符合率为100%;自然条件下感染牛补反检查的符合率为92.3%;安全区牛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于第10天可测出补反抗体,30~40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60天后开始下降。边虫补反抗原与瑟氏泰勒虫、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日本裂体吸虫感染牛血清无交叉反应,与正常红细胞免疫牛血清反应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药物杀虫法,从几种血液寄生虫混合感染的除脾牛体内,分离出两株边缘边虫。瑟氏泰勒虫和边缘边虫混合感染牛,连续投给磷酸伯氨喹片杀灭瑟氏泰勒虫,分离出一株边缘边虫DS-1株;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和边缘边虫混合感染牛,注射台盼兰和贝尼尔杀灭血液中的双芽巴贝西虫和牛巴贝西虫,分离出另一个边虫株一边缘边虫DS-2株。地塞米松能进一步降低除脾牛的抵抗力,促进边虫在血液中的繁殖。药物杀虫分离法程序简单,作为分离边虫虫株的方法,在我国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兔抗猪IgG 荧光抗体(IgGFA),对弓形体虫体涂片进行IFA染色,检查了人工接种弓形体猪、现场自然感染弓形体猪和屠宰猪的血清样品共444头份。在这些样品中,检出弓形体阳性血清样品的抗体滴度在1:16~1:1024之间。 本文叙述了兔抗猪IgGFA的制备和弓形体IFA染色的操作方法,并对试验检出弓形体抗体的滴度结果和IFA诊断猪弓形体病的实用价值,做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笔者利用补体结合试验和病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23个县发现绵羊边虫。经实验证实,血清学检疫的最佳季节应在媒介蜱大量侵袭后1个月左右进行为宜。可疑带虫羊的脾切除后,可使虫体大量繁殖,在检疫地区以优势种蜱感染健康除脾羊可揭示边虫存在与否,这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检疫的补充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9.
双芽巴贝虫病(Babesiosis)是由双芽巴贝虫(Babesiabigemina)引起牛的一种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病牛以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急性死亡为特点。病原学调查表明,本病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猪旋毛虫病的诊断价值。对人工感染旋毛虫的猪血清,IFA的阳性符合率达98.70%。与已知阴性血清无假阳性反应。与弓形虫、囊虫感染猪血清无交叉反应。感染肌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及脱囊肌幼虫均可用作抗原。我们的研究初步表明,IFA可作为诊断猪旋毛虫病的一种配套血清学方法并可用于血清流行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应用国内制备的全套试剂建立的团集凝集试验(CAT)检测3份边缘无浆体人工感染牛血清,阳性率为100%;98份流行区牛血清,阳性率为16%;267份非疫区牛血清,全部为阴性。与多种病毒、细菌病及包括血液原虫病在内的一些寄生虫病无交叉反应。一次感染边缘无浆体的牛,用此法检测,其抗体可持续8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播迅速,感染率高,严重地损害罹雏中枢免疫系统,降低对众多疫病的抵抗力,给我国养鸡事业的发展已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尽快发现传染源,及早采取防制措施,我们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人工感染鸡体内IBDV抗原的试验,以探索对IBD快速、准确、有实用价值的早期诊断方法。 材料与方法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种毒 IBDV J_1-C_7F_4毒株系中国兽药监察所1981年6月冻  相似文献   

13.
通过蜱的传播试验,首次确定了我国西北广大养羊区有3种硬蜱是绵羊边虫的媒介蜱。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绵羊边虫的传播媒介均为草原革蜱,内蒙西部地区绵羊边虫的传播媒介为亚东璃眼蜱和短小扇头蜱。试验证明,上述3种媒介蜱对绵羊边虫都不能经卵传递,也不产生发育阶段性传播,唯一的传播方式为蜱成虫间歇性吸血传播。  相似文献   

14.
用筛选的一株反应谱较广的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单克隆抗体MC做一抗,建立了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方法。采病鸡肺和肾做压印片按常规方法进行间接荧光法染色、镜检,阳性者可见肺或肾细胞呈黄绿色荧光,阴性者则无染色反应。用该法对呼吸型代表株M_41、肾型代表株澳大利亚T株及野毒RS株攻毒的HM模拟IB病鸡群进行诊断,同时设H_120、NDV攻毒组及空白组做对照,结果M_41组、T组及RS组均呈阳性反应,而NDVFL及空白组均为阴性,H_120攻毒组仅在48h内呈弱阳性,说明疫苗毒在体内持续时间较短。同时还对攻毒后不同时期的鸡肺、肾内IBV的含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为IB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方法应用于诊断IB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牛边缘边虫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培育在接种含边缘边虫混合种虫血的牛体上,叮咬17天后,摘取600只(雌雄各半)未饱血成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头易感健康牛体上。于继续叮咬后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边缘边虫。至33天时染虫率达到高峰,为53.11%,个别红细胞 内的感染强度高达9~10个虫体。35天染虫率降至41.34%,牛只死亡。在该头牛虫体出现至死前23天的涂片中,只见到了单一的边缘边虫,未发现其他形态的虫体。同时对感染牛只的血红蛋白、红白细胞数及临床症状等进行了观测。为了使染虫率升高,在本试验中采用了肌注氢化泼尼松的办法,起到了与手术除脾差不多的效果,且省事安全。  相似文献   

16.
1950年Coons创立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t Technique),当时主要应用其鉴定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确切部位。Herbert,W.J.(1974)认为这种技术实质是一种沉淀反应。反应中抗原固定在载玻片上,标记抗体则沉淀在它的周围。应用已知的抗血清就可以检定出玻片上是否有特异性抗原存在。Weller,T.H(1954)改进这种方法用来检查血清中是否含有与某种抗原相对应的抗体,这样形成了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ndirect FluorescentAntibody IFA)。而且还可以将血清稀释,直到荧光消失,测定出抗体效价的近似值。(一)荧光抗体技术在诊断边虫病上的研究概况 Ristic(1957)首先应用荧光素标记的抗边虫球蛋白来检测可疑带虫血片,同Romanowsky’s染  相似文献   

17.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牛巴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长角血蜱或大巴贝西虫感染血液,感染3头除脾牛和1头未除脾牛,感染后5~20天在血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大型巴贝西虫。除脾牛临床主要表现呈稽留热,呼吸急促,血尿,眼结膜苍白黄染,高度贫血,个别牛血红蛋白量降至2g/100ml,红细胞数降至1.85×10~(12)/L,红细胞压积降至8%。尸体剖检主要变化为肺气肿,心内外膜、十二指肠、肺脏有出血点,肝肿大,膀胱有血尿等。并观察了病理组织学变化。未除脾牛临床上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于1967、1969和1970年在宁夏地区,对危害牛只较大的寄生虫病之一——牛环形泰勒焦虫病进行了人工免疫试验。经过三年的试验证明,裂殖体疫苗具有明显的免疫能力,并能保护被接苗牛安全渡过泰勒焦虫病流行季节,从而给牛泰勒焦虫病的防制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南阳地区是牛巴贝虫病的多发区 ,每年蜱活动季节都有大批牛发病 ,这不仅使乳牛产奶量急剧下降 ,并且还影响牛奶的质量 ,严重者可致牛死亡 ,对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临床症状 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 ,轻型 :表现为稽留高热 ,体温达 41℃ ,3~ 5d后恢复正常 ,体表淋巴结轻度肿胀 ,眼结膜充血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常有便秘现象 ,一般转归良好 ;重型 :初期病牛精神、食欲欠佳 ,呼吸加快 ,便秘 ,2~ 5d后病情加重 ,反刍迟缓或停止 ,粪呈黄棕色 ,黏膜上有深红色出血斑点 ,且有黄疸现象 ,病牛迅速消瘦 ,弯腰缩腹 ,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