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扬 《理论参考》2009,(10):18-19
只要亚洲国家面对多种他国货币作为国际交易手段和储备资产,只要那些有影响力的大国国内经济走势存在差异,只要汇率波动不居,则不论国内基本面如何,亚洲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是随时可能的事。所以,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改变,否则,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非关键货币国家,就将始终生活在达摩克利斯剑之下。  相似文献   

2.
徐洁 《学理论》2012,(32):90-91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在分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三种路径选择。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是改革的最终理想选择,但就目前而言,先建立若干相互竞争的区域货币合作更具有现实意义,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超主权储备货币。  相似文献   

3.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为非居民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国际性借贷、投资、资本流动、贸易结算、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和证券交易等金融服务,并不受所在国金融法规管制的场所。一、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二战末期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构筑了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它是英美两国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而竞争、妥协的产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固定、美元钉住黄金,确定了美元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这表明美元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流通而不受官方限制。一国货币在发行国之外流通使用,是离岸金融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战…  相似文献   

4.
1997年7月2日上午,泰国政府突然宣布,泰国决定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包括:取消原有的主要与美元挂钩的钉住汇率制度;实行轰株汇率市场浮动制,泰国中央银行根据情况负责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由中央银行定期公布参考汇率等。秦铁浮动汇率制宣布的当天,秦铁就贬值近20%,泰国金融危机终于表面化。一、泰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形成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见下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回。内部原因主要有:1.经常项目赤字恶化。近几年,…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华勇 《理论参考》2009,(10):14-15
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 第一,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与霸权地位。这种垄断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美联储手中。在世界主要中央银行中,货币政策的目标绝大多数是单一的,即物价稳定,而美联储仍实行多目标制,  相似文献   

6.
马小宁 《党政论坛》2008,(24):30-30
目前,美国正面临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作为美国金融强势地位象征的美元,却在此次危机中显示出特有的弹性。据美联储最新数据,自9月以来,美元对26种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上涨了8%。如果说在几个月前,专家们还在预测美元下跌还要走多远,现在则有观点认为,长达7年的美元下行之势已到了拐点。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除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影响贸易流向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实际汇率(RealExchangeRates)。一、实际汇率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每个人可能对汇率都有大概的了解,比如我们要去海外旅行,我们会按照现行汇率用本国货币兑换我们要去国家的货币。再比如说,在1996年中期,美元与加拿大元的汇率为1:133,这是名义汇率(NominalExchangeRaltes)这时,一个加拿大进口商接到一批来自美国要求用美元支付的商品,加拿大元就必须按现行汇率折算成美元…  相似文献   

8.
美元贬值不会给中国带来震荡性影响──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陶礼明本刊记者赵忆宁从今年以来,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动荡之中。前不久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欧洲货币体系也出现一些问题,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货币出现贬值,欧洲汇率机制受到冲击。最近美...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动荡.产生这场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各国所实行的实际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危机过后的今天,各国都已经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了一些灵活的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又重新恢复了钉住美元的制度安排,而这种"回归"正体现了东南亚各危机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内在困境.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联系各危机国的汇率制度演变过程及各国具体情况,着重分析其恢复钉住汇率制度安排的外部及内在原因后,不难得结论只有进行汇率、货币合作才是东南亚国家走出困境的最佳出路.  相似文献   

10.
袁莉 《瞭望》2000,(31)
曾经成为亚洲金融危机“震源”的泰国,终于走上了复苏之路,国际金融信誉评估机构将其投资信用由“垃圾”提升至投资级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3周年之际,泰国呈现出步入经济恢复的轨道,并不断有好消息传出:正式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项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国际著名金融信誉评估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将泰国的投资信用等级从“垃圾”级提升至投资级。 3年前,泰国中央银行因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代之以浮动汇率制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并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其后,泰国陷入了货币大幅贬值、…  相似文献   

11.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7月,主要内容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钧,实质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1973年在美元危机中,美国宣布让美元贬值,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瓦解,世界进入无体系状态。但之后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国际清算的主要支付手段和各国主要储备货币。  相似文献   

12.
曹彤 《理论参考》2009,(10):30-32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亚洲人民币”,构建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格局,既是应对当前经济金融危机需要,更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保持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牛铁航 《理论参考》2009,(10):26-26
记者:为什么现在提出再造国际货币体系? 蒙代尔: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有三个因素:一是历史因素。主要看1971年前的固定汇率制和其后的浮动汇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战后周而复始从未平息,但在1971年前从来没有演变成重大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体系的沿革王中海国际金融体系主要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金融组织、规则、惯例等。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际汇率体系,其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货币一体化四个阶段。金本位体系阶段:本...  相似文献   

15.
黄益平 《理论参考》2009,(10):27-29
创立超主权的储备货币是一个长期改革的思路。而在今后十年甚至几十年内,则有可能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而最可能的格局则是三分天下:美元、欧元和一个亚洲货币。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07,(8):48-48
日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发表演讲时称,“1998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泰国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泰国的货币是自由兑换的”。他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争取成为第六个硬通货。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学生地打击了受害国家的经济。两年来,这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区急措施:整顿企融系统、清理银行债务、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监管机制、扩大币场开放等。从去年秋天开始,经济形势出现扭转迹象,时至会日.可以得出结论,亚洲经济开始踏上复苏之路。主要标志如下:——经济开始恢复增长。除印度尼西亚形势目前尚不明朗外,其余国家的经济都将走出谷底,不同程度地恢里增长。——汇率、股市反弹,国际收走改善。益融危机爆发后,东亚一些国家的货币曾贬值30%到80%,股市曾一度下滑40%到80%,目前汇事、股市反弹。…  相似文献   

18.
滕涛 《瞭望》1986,(18)
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汇率于四月六日进行了自该体系建立以来的第十次调整。调整后各种货币的变化是:法国法郎贬值百分之三,联邦德国马克和荷兰盾升值百分之三,比利时和卢森堡法郎以及丹麦克朗升值百分之一,意大利里拉和爱尔兰镑币值不变。这是国际经济金融界发生的一件大事,受到世界各国有关力面的关注。 欧洲货币体系中心汇率为什么进行调整?对内对外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于一九七九年三月十三日,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在西方货币局势动荡不稳的情况下,为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区  相似文献   

19.
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人格化的国家的“理性”行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地位则意味着美国在追求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的经济行为面临软预算约束,这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的美国经济行为对他国和世界经济来讲是“非理性”的,而这也恰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泛滥和美国低利率、低储蓄、高消费增长模式不能为继,进而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长远来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国际收支失衡,而是全球创造的货真价实的硬财富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软货币价值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偏离和失衡。鉴于美国实际上已经推诿了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锚的责任,所以应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下迅速建立和完善一种新的模式,使承担货币锚的少数发达国家及锚住国际货币的其他国家能够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