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之间陷入冷战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开始对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实施“封锁”、“禁运”,东西方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促进东西方经济合作,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由东西方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和进步人士发起,1952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新中国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议上极大地拓展了对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一、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的发起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是由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倡议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在1951年2月柏林会议上决定,应在苏联举行…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国民党顽固派表面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但对延安和人民抗日力量仍然实行包围、限制和孤立等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 ,采取“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的方针 ,击败了国民党顽固派设置的种种阻碍 ,热情邀请有国民党顽固派参加的中外记者考察团到延安参观访问。中外记者团在延安进行了历时 4 0余天的详细考察后 ,比较客观地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不可战胜的抗日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打破顽固派封锁的胜利。本文略记了中外记者团在延安的考察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在毛泽东制定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对外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逐步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于1971年10月得到恢复。毛泽东还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3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西方对中国封锁禁运的局面开始被突破。这些都为后来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便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封锁,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巩固和加强中苏团结,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毛泽东决定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在《党在1949年至1976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一节中指出:"在毛泽东制定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对外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逐步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于1971年10月得到恢复。毛泽东还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 13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西方对中国封锁禁运的局面开始被突破。这些都为后来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张渝政 《求实》2000,(3):11-1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打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统天下 ,开始在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同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在武装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失败后 ,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因此 ,防止“和平演变”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三代领导人共同关注的大事。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一在我党历史上 ,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早在夺取全国胜利前 ,毛泽东就对执政党还会有腐败变质的危险提出…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中国外交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在国际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使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丰项的成果。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功探索1立足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创新中国外交自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世界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阵营严峻对垒,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顽固坚持敌视中国人民的政策,妄图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手段把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面对这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共产党一贯非常重视民间外交工作的开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在民主革命时期,成功地宣传了自己,实现了由封闭走向世界的转变;1950-1970年代,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民间外交工作的开展,成功地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包围和封锁,与世界上绝大多数主权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70年代以来,民间外交坚持以官带民、相互促进的方针,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面向未来,由于民间社会的日益成熟,民间外交的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9.
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就企图利用朝鲜问题、台湾问题,以武力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当这一企图彻底被粉碎后,美国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就扬言,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意识形态渗透,"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身上."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在政治上,利用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诋毁我国的形象,阻止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在经济技术上,对我加强封锁和制裁,破坏我国的健康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惜血本,利用各种方式向我国渗透,大力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党史天地》2009,(6):32-3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中苏两国关系紧张后。毛泽东曾考虑扩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在1964年和1965年。他就提出:有的不会制造,要向别国学。甚至说: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的持续封锁及“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这个设想一直未能实施。  相似文献   

11.
行政与法的关系问题,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本文对行政与法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行政与法关系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提出行政与法不应是消极对抗的关系,而应是积极合作、良性互动的关系.法与行政不应该成为敌人,而应该成为朋友,法律能够和应该做的贡献应是创造而不是破坏;行政在运作过程中,应该守法与自律,在"法律空白"地带和法律有漏洞之处,行政要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要以实现公益和私益的最大化为宗旨发挥其能动作用,并推动法律向健全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党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变,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目标应提升到干部能力全面培养的新平台上。这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和历史的发展趋势。开创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新路,是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一场变革,要实现新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3.
对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方面,除了乡镇本身的机制外,外部环境和条件已凸现为主要矛盾。因此,要很好地研究其外部环境和条件系统优化的问题,切实改善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为《党的文献》杂志题写刊名暨该刊创刊2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央文献研究室,对各位来宾,对长期以来支持《党的文献》杂志工作的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曾在《党的文献》编辑部工作过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具有道德人、组织人、政治人、经济人四重属性,四重属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要正视党员干部属性和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防止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多管齐下,抓常、抓细、抓长;辩证分析思想建设无用论、制度万能论、高薪养廉论、两面人论等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6.
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 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就是要通过扎实的教育培训。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途径:科学确定培训目标;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有效择用培训方式;着力健全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7.
保护低收入者权益 缩小贫富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贫富差距已到了非正视不可的地步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生贫富差距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政府的责任,是利用宏观政策进行有效调控,只有保护好低收入者的权益,缩小贫富差距,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使全体民众都看到发展的希望,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就是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逐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在此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作为和谐社会观的根本问题,则集中反映了和谐社会观的深刻矛盾、现实诉求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和谐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要求。我国党群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党群关系和谐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提高党的执政效能等方面探索构建党群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