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有科学的出发点,这是因为他把生产劳动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的研究,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生产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研究的出发点便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科学考察的《资本论》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的物质的商品,作为《资本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劳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便是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资本论》,只要脱去其资本主义形式,就是一部完整的商品经济学。《资本论》体系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体系,而且还是—个反映商品经济原理的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体系,而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的。这种商品经济一般体系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成为其一般基础。这个一般基础加上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体系,就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体系。因此,发掘这个一般基础应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在对股份制经济性质的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经济,即使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已经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误解。第一,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引用《资本论》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这段话是:“那种和旧形式相反的性质,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不过,这个转向股份形式的转化,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限界之内”(《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06页)。只要查阅一下《资本论》,就会发现这些同志的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这段话的全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一般所有制"不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指以往社会更替中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代替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这种"一般"特征。《资本论》所说的"个人所有制"不是指私有制,而是指公有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私有财产"概念只是指依靠其占有他人劳动的个人财产,而不包括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财产,不能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耿文的实质是为现实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改革"歪曲为"社会主义改制"做辩护。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逻辑起点从价值到商品的演变是确立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过程,也是理论视角转变的过程,潜含着唯物史观的不断成熟。对《资本论》起点性质的探讨关键在于对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异质性的把握。作为认识对象,商品是《资本论》的叙述起点,从抽象上升至具体的叙述方法决定了起点商品的逻辑抽象性。而作为现实对象,商品是一种现实物,既是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具体实在,又是一种关系物,蕴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关系的萌芽。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相互割裂,叙述起点的抽象性与作为“关系物”存在的现实商品统一于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马克思光辉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之一,马克思的供给理论贯穿于《资本论》中。《资本论》第一卷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和货币的供给及其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力的供给,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供给相对过剩的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理论论述了资本供给,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如何改善供给,实现有效需求,在动态中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是马克思供给理论的核心。当前,我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马克思的供给理论为基础,充分地发掘《资本论》中供给理论体系,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见成效,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深入研读马克思的供给思想,也是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观点搜索     
《资本论》对中国当代经济的科学意义巫继学在2005年第2辑《经济学家茶座》上撰文指出:过去,我们更多地从政治、从革命角度理解《资本论》,其实如果我们与时俱进地从经济、从建设的角度来解读《资本论》,同样具有划时代的科学意义。第一,《资本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整个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的成果,从而在本质上回答了劳动在经济社会的位置。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学的根本立场。第二,书中关于劳资关系的论述,对于处理当今社会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在公有制条件下,鲁滨逊在孤岛上进行的那种为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有计划生产,将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演,未来社会将进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商品关系及商品拜物教将消亡,(《资本沦》1卷第95—96页)。恩格斯也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恩选集》第3卷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资本论》历久弥新,愈益显示出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学习和研究《资本论》,首先要明确其历史地位,其次要挖掘《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体现。《资本论》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其提供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科学理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深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科学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及其趋势,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信心;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指出交换依据的实质是劳动时间,由此确定利润来自剥削。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价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资本论》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当中,隐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资本论》是对《共产党宣言》消灭剥削这一主张的具体论证,揭示了资本剥削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存危机。《资本论》只研究资本主义如何自我灭亡,并非研究资本运行。从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册增补”看出,投资-利润是资本运行最简单的表达式。如果非剥削的利润有可能存在,资本运行就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起点上来研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坚持消灭剥削的同时,当代中国的劳资关系应当是和谐,而不是对立。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在讲课中应该怎样表述?过去和现在都有几种不同的讲法,一种讲法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和价值形式两个问题。第二种讲法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商品两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四个方面。第三种讲法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全部内容,即商品两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态和商品拜物教四个方面。我赞同第三种讲法。我认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梁建洪  邢晓学 《世纪桥》2007,(12):80-81
从《资本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找到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深层原因。与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不同,劳动的供给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供给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旦有条件,工人就要减少异化劳动的折磨,劳动供给曲线就会呈现出向后弯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北京燕山出版牡出版的《〈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金志广、马仲良等同。志撰写的50余万字的专著。该著作出版以来,受到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的好评,认为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研究《资本论》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理论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着重从经济学方面研究《资本论》,虽然也出版过研究《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和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思想,我国要不要实行股份制,只能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来探索和论证,不可能从《资本论》中“引经据典”。 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认识问题和研究工作都不能从已有的原则出发,而必须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确没有提出社会主义股份制的思想,他甚至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商品、货币,《资本论》中也没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15.
列宁曾经指出,民粹派“否认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列宁全集》第3卷,第19页)这就是说,任何商品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精细的程度决定了它的发展水平”。(同上第52页) 列宁的这个观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说过,“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资本论》第1卷,第129页)恩格  相似文献   

16.
刘跃奎 《理论学刊》2001,23(4):63-64
一、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对创新思想的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指出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 ,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 ,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1〕就各个资本家个人而言 ,他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则是攫取超额剩余价值。而这种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特殊追求 ,则构成资本家创新动力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所阐述的创新的动力。在《资本论》第 1卷第十章中 ,马克思强调指出 :“如果他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两双皮靴 ,他的劳动生产力就必…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人们措手不及。惊恐之余,纷纷从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中探寻究竟,出现了一个世界性的“《资本论》热”。通过研读《资本论》,人们发现,尽管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其本质没有逃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预测。《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证,又一次为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所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永远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丰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杨焕章 《新视野》2006,38(6):4-7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书中对于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都有杰出的论述,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改造,并把它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写出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给我们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个注释中写道:“棉业危机时期机器的改良,使英国工厂主能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立即又使商品充斥世界市场。到1866年下半年,布匹几乎就卖不出去了。于是,商品开始运往中国和印度委托销售,这自然使商品充斥更加严重。”(《资本论》第1卷第475页。  相似文献   

20.
石建水 《求实》2016,(1):21-27
《资本论》根源并从属于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文献群为代表的唯物史观建构的早期理论历程。《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这一具体应用,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而且强有力地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因而,《资本论》也是唯物史观建构历程的重要理论环节。在此意义上,《资本论》就是一部浓缩版的唯物史观,因而不存在所谓早期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断裂、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的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