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光茫 《党史纵横》2011,(11):25+28-25,28
1911年,鲁迅30岁,此时他还没有用“鲁迅”这个的笔名。辛亥革命爆发前,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他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  相似文献   

2.
散木 《党史文汇》2002,(7):30-30
鲁迅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一些与他有关或相关的事物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以鲁迅名字命名的事物有的一直保存到现在,有的广为人知,有的则鲜为人知,但有的或者当时就没有被采纳,也就更不为人所知了,兹撮其部分,就此见出历史岁月的风霜。鲁迅县、鲁迅大学、鲁迅文学奖金、鲁迅研究院、鲁迅铜像:鲁迅逝世后,苏区的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迅即向南京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南京政府提出要求,除举行国葬和将鲁迅付国史馆立传外,建议将绍兴县改称鲁迅县,将北大改为鲁迅大学、同时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和鲁迅研究院,并在鲁…  相似文献   

3.
徐梅 《党建文汇》2010,(10):12-12
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  相似文献   

4.
张秀琴 《理论学刊》2007,6(8):124-127
鲁迅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严厉冷峻、横眉冷对,他的为人及其作品似乎总缺少些爱与温柔。这种理解其实是掩饰着一种巨大的遮盖的。事实上,鲁迅对文学青年、对朋友、对爱人和孩子都充满了温情与柔情,对他的国家和民族,更是充满了至爱之情。本文通过对鲁迅的另一种解读,试图发掘鲁迅饱满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充溢在鲁迅身上的浓厚的爱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处于最艰苦的长征年代,许多红军指战员把鲁迅看作是导师和战友,从其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鼓舞他们在长征中奋力前行。长征出发时,中革军委下令红军限量携带文件物品。然而,一些红军指战员宁可少带别的东西,却舍不得将鲁迅的作品丢下。毛泽东随身携带的一个书包内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鲁迅等的著作。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曾对艾思奇说:"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后来,当他得到一套《鲁迅全集》时,爱不释手,放在案头,经常翻阅。红一方面军第五师师长彭雪枫,非常推崇鲁迅。他认  相似文献   

6.
穆洪 《世纪桥》2011,(20):36-36
陈毅生前虽未同鲁迅见过面,但对鲁迅非常敬仰,据杨尚奎在《红色的赣粤边》一文中回忆,1934年,陈毅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时,因敌众我寡,身陷重围,日夜思索如何尽快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有一次,他突然想起鲁迅,虽然彼此不相识,但他深信鲁迅是支持党的革命事业的,于是他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7.
赵瑜 《学习导报》2011,(12):49-50
鲁迅叫他"小狗屁" 1932年6月,鲁迅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他,大概是想念孙子了,关心海婴的情况。于是,鲁迅便带着许广平拍了一张照片,寄给母亲。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贬损鲁迅还是神化鲁迅,都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为了清除鲁迅身上的“附加值”和“光环”,走近真实的鲁迅,本文从鲁迅的文本和他的亲友的有关回忆文章中探索他的自我定位问题。结论是:鲁迅把自己定位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左翼作家、革命的同路人、普通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王灿 《党史纵横》2001,(3):29-29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读书人家.童年时期的鲁迅,衣食无忧. 鲁迅13岁那年,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曾是清朝翰林学士的祖父不幸坐牢,父亲又生了重病.少年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在当铺,他将衣物或首饰递到高他一倍的柜台,然后在侮蔑的眼神中接了钱币,再到药店,在与他齐头高的柜台上买了药,返回父亲身边.  相似文献   

10.
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郭沫若.  相似文献   

11.
闵良臣 《唯实》2001,(11):71-72
不知怎么了 ,2 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 ,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 ,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 ,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篇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顺带评论鲁迅的文章 ,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 ,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 ,却并没读懂 ,也在那里人云亦云 ,拾人牙慧 ,跟着瞎起哄 ,我觉得这更不好。我虽然很尊崇鲁迅 ,知道他毕竟也是人 ,而人就难免有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 ,他的伟大 ,其实主要并不…  相似文献   

12.
屈戎 《党史文汇》2001,(4):34-35
鲁迅在世时 ,多少人对他充满了敬仰 ,同时 ,也不知遭到多少人的恶毒咒骂和攻击 ,甚至诬陷。鲁迅逝世后 ,中外多少人崇敬他、学习他 ,也有不少人在攻击他、贬损他、扭曲他。景仰也好 ,嘲骂也好 ,肯定也罢 ,否定也罢 ,鲁迅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鲁迅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 ,鲁迅生活的黑暗年代也早已成为历史 ,然而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 ,应该怎样对待鲁迅 ,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认为 ,对于像鲁迅这样革命的先驱 ,首先应该感谢他们“肩住黑暗的闸门”,放我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其次…  相似文献   

13.
闫恩虎 《唯实》2002,(5):78-7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但鲁迅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是所有人文研究都必须正视的精神高度。鲁迅思想和鲁迅人格的凝结和升华 ,形成鲁迅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现代与传统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许是因为鲁迅的独特地位和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表述便“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郭沫若以其绝世横溢的才华曾在鲁迅故居题过一联 :“孔子之前无一孔子 ,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毛泽东和瞿秋白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但是在相当的高度对鲁迅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4.
<野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是作者文学观从片面夸大文艺社会作用转向文艺为人生所致.它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渴望,表达了他在黑暗世界重压下的孤独、苦闷、失望、彷徨、求索和希望的情感.象征主义的基本情绪是对生活的悲观和绝望,而<野草>闪耀着理想的光芒.鲁迅最后从苦闷和彷徨中挣脱出来,走向了新的旅途.  相似文献   

15.
肖珩 《世纪桥》2013,(1):32-33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写作小说的目的。他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形象,关于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具体分析,以往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已做了有力的佐证。在研究鲁迅作品及其思想中的著述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然而他们在"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中相互观望的复杂关系鲜有研究者涉足。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这一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鲁迅与林语堂是因为一床蚊帐而绝交的。一次鲁迅扔烟头,把林语堂的蚊帐烧掉了一角,林语堂厉声责怪了鲁迅。鲁迅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两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很喜爱鲁迅的作品,他书写的著名题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见右图)也为人们所熟知。但这一题词究竟写于何时何地,为何人所题,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诗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是鲁迅一生实践的艺术结晶。本文仅从他赠于友人、妻子、爱子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人精美作一简单评述,这对于我们今天正视人生、完善人格、追求美的境界,或许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古文底子非常好,但他是坚决反对青年人用文言写作的。鲁迅先生是有过教训的。1909年,他在日本和弟弟周作人很用心地用古文合译了《域外小说集》。书出版以后,鲁迅先生亲自写了广告,刊登在上海的《时报》上。与此同时,鲁迅还将书  相似文献   

20.
面孔     
《廉政瞭望》2013,(17):9-9
赵阳 “城管鲁迅”的坚守 南京城管队员赵阳,已千了近20年。他自办城管论坛揭露各地执法丑闻,赢得群众支持,被称为“城管中的鲁迅”。但城管们骂他“叛徒”,让他甚至差点饭碗不保。赵阳称“小贩的肚子,城市的面子都要顾及”,他想要宣扬的文明执法,却在不少圈内人看来是个笑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