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间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未作具体规定,实践中对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审查,各个法院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到底刑事自诉案件立案时应审查些什么内容,本文试作粗浅探讨。根据《解释》第186条规定,我们认为对刑事自诉案件立案应审查以下内容:一、是否属于刑事自诉案件范畴。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自诉案件是指下列案件:(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  相似文献   

2.
刑诉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了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笔者认为,这一制度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完善。一、立案监督的对象应包括所有具有刑事立案权的机关刑事诉讼法把立案监督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公安机关。当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立法体例,这里所指的“公安机关”,应该认为包含了国...  相似文献   

3.
立案报告是公安机关一种重要的司法文书,它具有确定案件成立、指导侦查的重要作用,是刑事诉讼第一阶段的书面材料。依据《我国刑事讼诉法》第十三条、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对案件要迅速进行审查。根据对案件的审查情况,凡符合立案条件的需要立案侦查的案件一律要制作立案报告,报请有关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侦查活动。 从目前制作立案报告的情况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26条、第227条是公示催告程序审查立案的程序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15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0条也为公示催告程序的审查立案提供了实体法上的依据。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亦应予参照。二、立案审查的内容公示催告程序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立案审查:(一)申请人主体是否适格民事诉讼法第193条规定,申请人应为“票据持有…  相似文献   

5.
向泽选 《中国法律》2005,(6):18-19,76-78
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侦查,以及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刑事立案监督对保障侦查主体依法规范行使刑事案件立案权,减少和遏制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中国现行刑事立法确立的立案监督法律制度及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一、存在问题: 1.程序不统一。一是对不服不立案决定的复查在办理程序上不统一。有的按照《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制作“刑事申诉提请立案复查报告”,立案后才开始复查。有的认为线索初查后不立案尚未进入刑事诉讼阶段,因此无需通过立案程序直接开始复查。二是对办案期限的理解与执行上不统一。《复查刑事申诉案件  相似文献   

7.
刑事立案制度的“是”与“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案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具有刑事侦查控制功能、规制侦查管辖功能及刑事案件管理功能等。但是,立案标准过高、立案手续繁琐、立案前的调查缺乏法律依据、“初查”获取的证据缺乏法律效力等问题,阻碍了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我国的刑事立案制度应当借鉴吸收国外随机型启动模式的合理内核,进行改造完善,建立兼有随机型启动模式特点和程序型启动模式的刑事立案制度。  相似文献   

8.
徐亮 《法制与社会》2011,(21):123-124,133
200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在答辩期满前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可以调解”。2005年各地对立案调解(即庭前调解)的适用范围、调解原则、调解规程及立案调解效力等立案调解方面有关的问题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均为庭前调解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及制度上的依据。本文就庭前调解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10条提出:人民法院应当进一步完善立案阶段的调解制度。立案后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在立案阶段对案件进行调解。立案阶段的调解应当坚持以效率、快捷为原则,避免案件在立案阶段积压。对于如何做好在立案阶段对民商事案件、刑事自诉案件以及行政诉讼案件的和解与调解工作,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罗禹平 《人民检察》2011,(18):79-80
200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试行)》(下称《公开审查程序规定》)第三条至第九条规定,对刑事申诉案件,均适用公开审查程序。立案复查后,均可举行听证会,公开听证等。这是检察机关首次在检察工作内部引入听证制度。从执法实践来看,涉检申诉听证制度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涉检申诉公开听证制度。《公开审查程序规  相似文献   

11.
立案监督调查若干问题研究张相军立案监督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是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两高三部一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出《通知立案书》时,应当将有关证明应该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  相似文献   

12.
司法信箱     
2002.5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中民事部分不能执行,被害人可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编辑同志:我院在接待一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时,来访人提出如果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财产部分执行不了,是否可以重新提起民事赔偿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5条第2款解释:“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但该款规定所要立案审理的民事赔偿问题在刑事附带民事审判中已经予以确认,再次立案审理还有何意义?应当如何理解该规定?请予解答。通辽铁…  相似文献   

13.
《四川审判》2002,(6):54-54
有一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该案于1996年7月20日作出判决,对附带民事赔偿部分判决未确定具体履行期限。2002年7月31日附带民事原告人向法院申请执行。对该案从判决生效到申请执行长达6年之久,是否应当立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申请执行期限和法律文书中未确定履行期限的,申请执行的起算时间的理解产生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9条“……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由审判庭移送执行机构执行”。而审判庭移送的案件法律又无明文规定应在什么时间内移送。因此,对于审判庭  相似文献   

14.
刑事自诉案件若干问题探析□李勇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自诉案件的规定作了相当大的改动。笔者现对刑事自诉案件中的一些问题作些探讨,以求共识。自诉案件的立案和举证责任当前,在审判实践中对自诉案件的立案存在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的情况,以致形成易立难审、久立不审或...  相似文献   

15.
符明 《特区法坛》2005,(6):49-50
案情:申请执行人刘盛文、刘盛慧、刘盛武、林桂萍与被执行人蔡兴财、第三人黄斯琴非法行医损害赔偿一案,申请执行人刘盛文、刘盛慧、刘盛武、林桂萍于2000年12月6日持本院(2000)琼中刑初字第35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海南省海南中级人民法院(2000)海南刑终字第129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到本院申请立案执行。经审查,符合立案执行的主体和条件,决定予以立案执行。  相似文献   

16.
新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细化了立案登记制度的具体规定,与之前的立案审查制度有所不同.其明确具体的立案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为解决“立案难”问题提供程序性保障.本文指出,真正解决立案难问题,还需要相应制度的配套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案例启示:两高渎职司法解释第8条第1款存在不合逻辑、违反刑法基本原理、与中央精神和刑事政策相悖等问题。对此,在司法解释未修改之前,反渎工作应注重初查的秘密性并转换观念,积极推行"以事立案"作为应对。一、问题的提出司法实践中渎职犯罪经济损失认定时间界点问题对区分罪与非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相当棘手且多年来一直困扰反渎工作发展的疑难问题。两高《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8条第1款虽然较之以往有一定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九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第一审判决生效后,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可见,当事人在刑事案件中遭受侵害,可以在刑事审判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另案提起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仍然是民事诉讼,既然民事诉讼中允许精神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也应当允许精神赔偿。  相似文献   

19.
刘大海 《人民司法》2023,(19):84-89
刑事申诉是人民法院发现冤错刑事案件的重要信息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聂树斌等一批重大冤错案件,通过考察这些冤错案件从申诉到被纠正的历程,发现终审人民法院刑事申诉立案审查处理审级职能定位不准、立案审查处理规范体系不足、立案管辖体系失衡缺失、无疑与存疑刑事申诉区分审查标准和上级人民法院缺乏对终审法院驳回申诉监督等问题,导致终审人民法院法定审级职能有地方化偏离倾向。应当省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453条确立的刑事申诉由终审人民法院审查处理规则的周延性,并准确定位终审人民法院刑事申诉立案审查处理的审级职能。以司法实践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民法院刑事申诉管辖、立案、听证审查、无疑与存疑刑事申诉区分审查和发回重新审查机制,保障人民法院充分发现确定无罪和存疑的无罪刑事冤错案件,以及时补救刑事审判环节可能出现的刑事冤错案件。  相似文献   

20.
职务犯罪立案程序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立案制度是职务犯罪侦查权合理配置与运行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中,职务犯罪立案条件需要修改完善,立案审查程序有待进一步明确,司法实践中,对待立案的观念和考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需要立法完善与制度构建,同时,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更好地发挥立案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