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适度普惠"社会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正从"补缺型"转向"普惠型"。社会救助权利化趋势要求转变传统理念;社会救助全面化趋势要求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专业化趋势要求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要以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为导向,积极培育有利于普惠型社会救助发展的理念;要以受益的普遍性为导向,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覆盖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2.
阮雪梅  杨毅  沈晓辉 《世纪桥》2014,(12):77-78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当前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社合作互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转变职能、鼓励和培育新型社会治理主体的一种新型方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转让给社会组织,带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引导在社会治理中的有序运作,形成社会多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余来辉 《湘潮》2013,(6):78-79
湖南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主力军,加强大学生"两型社会"的宣传,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本文综合大学生特点,媒体环境以及"两型社会"宣传现状等因素,从创新政府宣传策略,建立全媒体沟通渠道,依托学校教学环节和开展体验活动传播四个维度,探讨了大学生"两型社会"宣传路径的选择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敬海新 《学习论坛》2006,22(7):47-49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指令性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传统封闭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转化.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和政府职能难以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亟须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型,公共服务型政府正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政府转型是指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转型的根本目标。而服务型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暗含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基础。通过分析发现,作为民间参与网络和互惠信任关系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实现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与科学发展观相切合的新战略。其价值,就国家而言,是促进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和超越,就中部而言,则覆盖了增强经济实力与改善增长质量的双重意义。任何改革试验的成功,必须以充分理解现实条件为前提,两型社会试验区也不例外。文章提出了四个主要约束条件,即经济发展阶段制约、政府公共治理机制缺失、技术硬约束、文化理念落后,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的短期行动安排与中长期改革框架。  相似文献   

7.
曾林 《实事求是》2007,(4):25-27
系统论视阈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的一切活动能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人与自然两个要素体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系统的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系统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环境友好性社会系统的关联性;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系统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加上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民主法治理念的深入等都在倒逼政府实现角色转换。政府在社会舆情引导中的角色,应从集权管理型转为服务型,从舆论控制型走向合作对话型,从被动应对型转为主动发布型,从封闭型走向透明型,从过程管理型走向素养培育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存续几千年,它稳固的政治统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学术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多地从其权力构成和支配方式上去理解它,也有一些学者从其宗法制的政治制度文化中谋求理解,但是,如果不触及这一社会中的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的话,就很难得到要领.中国传统社会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是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产生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包含在"家国一体"的礼俗文化里,是强权结构的黏合剂,赋予强权统洽"柔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衔接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缓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事务协同治理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释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生发背景及其内涵,进而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上海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协调功能,并通过对个案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总结,指出了改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化,我国基层社会也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政府及学者都将视线转移到探索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上,并提出了要倡导和鼓励基层社会的自主与参与性,但其推行遭遇到了困境。本文强调内生型志愿力量应视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并加强与中国传统公共文化资源的链接,以内生的志愿精神培育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精神,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是企业家型政府,即由政治企业家经营整个公共行政过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政府。企业家型政府在对我国2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面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它的积极效应在减少、负面效应却越来越突出。从企业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已成为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的社会组织及民间公共领域,它所强调的自主、平等、参与、互助等价值理念,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公民社会的含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制度、文化、经济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最后,从政府、配套制度、公民精神、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合适选择,对于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和构建两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将由单中心的政府管制工具走向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公共行动工具",同时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一定要与经济、制度和技术因素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相适应,从而实现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组合化、动态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是存在于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关系的总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影响和改变着公共权力的运行方式,从而推动政府治理发生深刻的转型。文章简要探讨了我国传统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的历史形态,并从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深化、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合作性结构中的公域治理3个方面对公民社会兴起背景下的政府治理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同时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前建设两型社会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引导作用.给建设两型社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这就对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提出了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环境压力的情况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本的是要引进和谐建设的理念,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积极倡导利用绿色能源、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杨冬梅 《世纪桥》2014,(4):83-8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会治理领域,并承接了大量社会治理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社会组织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成为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规范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监督和制约等几个方面提出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组织化是伴随着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封建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必然.由于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曲折变迁,我国社会组织化的发展不仅偏后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其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都需要特殊的内涵.我国社会组织化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路:一是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设计和安排社会组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二是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发展社会组织化,即社会组织化发展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实现发展;三是在强化自身发展的战略前提下重视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引导与自愿发展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平衡发展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相结合,外部环境创造与内部管理优化相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20.
创业型经济发展及创业型社会构建的战略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创业型经济,构建创业型社会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打开生产力浓缩与转移的出路.应把发展创业型经济,构建创业型社会作为未来30年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从四个层面构筑战略路径:培育创业复合资本,夯实创业型经济基石;发挥不同主体功能,科学架构创业型社会;打造创业集群,形成创业型经济体系动态升级机制;构建"三园"互动机制,形成创业型经济操作层面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