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 ,而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对人的终极关怀而进行阐述。孔子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层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其重人、重仁、重任、重忍四个角度阐释了这一思想 ,并进一步指出孔子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启迪之义。新时期 ,我们仍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将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一、缘起记得上中学时 ,从语文课本中读到《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后 ,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备受封建时代读书人尊崇的圣人孔子。可当时还是懵懂不清的 ,紧接着又糊里胡涂地跟着当时所谓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 ,批起孔老夫子 ,后来进了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 ,于是便渐渐地真正崇拜孔子 ,理解其伟大之处。孔子的“仁”实在是博大精深 ,它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 ,甚至是将来。孔子一生中最主要提倡的或者说他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个字“仁”。本文拟就孔子的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 ,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略陈管见。二、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 ,我们要…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和谐是关键。而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民族文化资源。孔子强调的夫妻敬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礼臣忠,朋友有信,都体现出他对人际和谐理念的强烈追求。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行"仁"、用"礼"、"执中"、重"义"的实现人际关系全面和谐的方法论。孔子人际和谐思想的精华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4.
官德修养在维持国家政治运作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官德伦理来处理君臣、臣民等社会关系。孔子的官德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至今仍有许多精华为我们所借鉴、发扬光大。本文深入研究孔子官德思想,梳理孔子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化对中国传统行政伦理道德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认识,为我们当前的官德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孔子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的德治主义理论不但具有强烈的伦理政治意义和政治实践精神,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为政以德的基本思想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阐释:1.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2.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自觉;3.民本原则:以富民教民为政治归趣;4.德主刑辅:一种宽猛相济的治民方法。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就是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德治"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思想的源头。孔子的"德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上。当前我们在依法治国基础上倡导以德治国必须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扬弃,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德治"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德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伦理道德是孔子创建的儒学这条长河里的主流 ,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价值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孔子道德标准 ,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 ,发扬儒学中伦理道德观之精华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提高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品德修养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其目的是为了从政,求仕。但在孔子漫长的一生中,实际从政的时间只有四年多,这实在太短暂了。至于政绩,史籍上的记载又十分简略。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我们无从了解。然而,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行程中,多半是和各国的诸侯打交道。孔子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也都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些人曾一再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几乎是有问必答。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留下了很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加以探讨。本文试就愚见所及,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9.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为政主张。孔子为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以德治国的为政方略、尊贤为大的用人策略、摒恶尊美的为政艺术。孔子的为政思想不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养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康德作为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又都是教育家。二者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即重视将教学实践、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但两者在教学根本目的和教学内容上又有着差异。孔子的教学根本目的和教学内容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康德则将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两者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信德思想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孔子提出,诚信是个人提高道德境界的基本前提,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为政之道、立国之本,这种以诚信思想为核心的信德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蕴含了一种教育公平思想。教育不公平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目前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无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启发式教育 ,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总结出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 ,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 ,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一去两千五百多年,然而他的"为政之道"即"德政"思想深远影响了历史政治的发展,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践上,"为政以德"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特征。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尽人皆知的。孔子"德政"思想重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从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一生却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恢复"周礼"。他认为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这个国家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我们今天也把这种治国方略称为"德政"或者"礼治"。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德政"思想对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管理的有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教育思想是从“仁”派生出来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其精髓是践“仁”。孔子关于知与行、学习与实践关系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充满了辩证法,揭示了人的认识论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如何进行教育?孔子主张行“仁”,即用“仁”的方法去实施教育:一是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有教无类”;二是强调教育要落实到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三是以“仁”的理念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应当把孔子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培养出更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杰出的人材。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社会来说,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他的“内圣外王”的领导思想、德主刑辅的教民思想以及对尊卑有序的领导体制的推崇,都是和现代政治理念相违背的.我们在借鉴孔子政治伦理思想某些合理成分的同时,应当对其消极因素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人类的目标,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对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礼”、“和”的逻辑内涵的思考及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汲取孔子和谐观中积极的精神价值,传承其和谐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自我角色期望,似乎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孔子是一个纯粹为守旧而守旧的复古主义者。孔子也是“述”中有“作”或是即“述”而“作”的.特别是在凝练、提升、卫护和弘扬“我们”的文化意识和文明特性方面,孔子在他那个时代作出了自己最独特而卓越的历史贡献,而且影响深远,是他那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大最重要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德治"思想是孔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却不是孔子政治学说的全部内容.孔子在强调道德教化重要性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过"富民"、"宽猛相济"和"足兵"等主张.这些主张与"德治"思想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深入分析孔子的经济观、刑罚观、军事观与其"德治"思想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和准确理解"德治"学说的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左传》、《国语》是我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古史书,二者互有异同、互相表里而又互有补充,都是记载春秋之史实,与孔子《春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阐述孔子微言大义的价值导向也大致相同。两部书中所蕴含的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