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袁南生 《湘潮》2005,(9):48-52
很小就听到印度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名字,他与加拿大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都为中国人民和他们自己祖国的人民所永远怀念。柯棣华原名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今马哈拉斯特拉邦邵拉普尔市)。1938年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次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亲切会见了他们。后来,他担任八路军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曾与爱德华、巴…  相似文献   

2.
古耜 《求是》1995,(18)
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柯棣华大夫的名字是众所熟知的。作为一名“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引自毛泽东为柯棣华逝世题写的挽词)的印度医生,他不避艰险,不辞辛劳,无私忘我地为抗日军民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同另一位杰出的国际友人、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的不朽风范一样,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解放和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丰碑上。同柯棣华大夫一道前来中国支援抗战的整个印度医疗队的战斗经历和工作情况,以及通过这支医疗队所反映出的中印两国人民的历史友谊,无疑是中国、印度乃至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辉篇章,具有永久  相似文献   

3.
2005年,在举国同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牺牲在抗日烽火中的印度籍外科医生——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中国名字柯棣华。28岁那年,柯棣华从恒河之畔来到了黄河之滨,从此便全身心投入了拯救英勇的抗日将士生命的事业中。业务精湛、忠于职守的他最终赢得了一位在黄河之滨长大的中国姑娘的爱。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中,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施燕华是第一批进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之一。她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大使等职。施燕华经历了中国四代领导人,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外交传奇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相似文献   

5.
提起白求恩,国人无一不晓,但谈到柯棣华,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其实,柯棣华的感人事迹不亚于白求恩,他继承了白求恩的未竟的事业,在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整整战斗了三个春秋,他像白求恩那样,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施燕华是第一批进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之一。她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大使等职。施燕华经历了中国四代领导人。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外交传奇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相似文献   

7.
阎利 《党史纵横》2012,(1):50-51
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这是一个印度人的名字。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如果将他的中文名字说出来,可能就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印度人的中文名字叫“柯棣华”。20世纪30年代,柯棣华成为中国反侵略战争国际援华医疗队的一员,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柯棣华与白求恩都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同的是,柯棣华来中国前还只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到中国几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由一位异国他乡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八路军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王采南 《党史纵览》2007,(12):49-52
朱旦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她的第一位丈夫,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毛泽民被害后,朱旦华等人被党组织营救回到延安.她的第二位丈夫是方志敏烈士的弟弟方志纯.方志纯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省省长并任省军区第一政委.朱旦华和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是毛泽东最信任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国际友人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活动,向国内外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日精神,成为红色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其贡献和精神将永载史册。"活着的白求恩"——奥地利大夫傅莱在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柯棣华墓地旁边,还安葬着一位曾和他们一起为晋察冀根据地医疗事业、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共同奋斗的战友—奥地利大夫傅莱。他被称为"活着的白求恩",因为他不  相似文献   

11.
<正>江一真在白求恩卫生学校迎来印度大夫柯棣华等人白求恩牺牲不久,又有两位国际友人来到了白求恩卫生学校。他们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和巴苏华。1938年,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以示印度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此举得到印度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响应。这年9月17日,由5位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  相似文献   

12.
闫玉凯 《党史文汇》2009,(3):F0003-F0003
经国务院批准,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先后于1975年和1976年建立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内。这所医院是白求恩生前创建和工作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笔者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白求恩、柯棣华两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献身之地——河北省唐县,拜谒了向往已久的白求恩、柯棣华之墓,参观了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还有幸在葛公村采访了柯棣华当年的房东——赵秋珍老大娘和齐东林老大爷。一提起柯大夫,两位70多岁的老人都异常激动。从他们如数家珍的讲述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柯棣华那伟岸的身影。  相似文献   

14.
1938年9月,正当中国人民饱受日军铁蹄蹂躏的时候,印度医生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他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和当地患病群众,培养医疗骨干,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边区军民的爱戴。他还刻苦学习中文,不仅能用流利的汉语和伤员沟通,  相似文献   

15.
革命老区河北省唐县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白求恩、柯棣华生活、战斗并以身殉职的地方,至会留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柯棣华陵墓等一批重要文物及遗址。五十八年前,毛泽乐同志指出的“学习白求恩”的号召,一直是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牢记在心、时刻不忘的誓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急馆也就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课堂和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美国教会在华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尤其获得重视。此过程中,现代体育随众多美国教会教育的开展被有计划地引入中国,获得极大成功。本文以美国耶鲁大学在华设立的湖南长沙雅礼学校为切入点,就美国传教活动对华中等教育申体育的发展诸问题进行论述,说明美国对华体育传播活动的影响一方面将现代体育带入中国,另一方面则通过体育在华传播美国思想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何立波 《党史纵览》2007,(10):49-51
在中共一大的15位参加者中,有两位外国人.他们分别是俄国人、共产国际使者尼科尔斯基和荷兰人、曾担任过列宁工作秘书而由列宁推荐来华的共产国际正式使华代表马林.  相似文献   

18.
1942年7月7日,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5周年的日子里,柯棣华——一位肤色黝黑、眼窝深凹的年轻印度医生,身穿八路军军服,在硝烟弥漫的华北晋察冀抗日前线,面对鲜红的中国共产党锤镰党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宣誓为反对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我要将一切包括我生命献给这壮丽的事业!”当党组织宣布接受柯棣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和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生与中国紧密相联。她先后六次访问中国,并在1958年9月第六次来华后定居中国。每当中国革命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她都及时赶到中国,凭着记者特有的锐敏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用饱蘸感情的笔调出色地报道了中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从而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斯特朗于1885年1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小镇弗兰德。1908年大学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后。她积极投身于社会进步活动,担任西雅图教育委员会委员,竭力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斯特朗1921年去了莫斯科,在那里度过了近三十年的时光。她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她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富强和现代化事业、妇女解放事业、世界和平事业等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宋庆龄的国民革命生涯可以看出,她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特殊关系。宋庆龄在国民革命时期,虽然代表的党派立场与共产党不同,但她坚持的孙中山所设想的新中国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之间有着契合。她从陪伴孙中山走过最后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