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期待权     
期待权是由德国在19世纪开始创设的,自从开始之日起期待权在德国就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在期待权这一方面,国外的研究要更加深入彻底,也更完善.在德国普通法中曾经对附条件和附期限加以过研究,但是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体系.德国民法典第132条也明文规定过“附条件权利”,可是这一努力在随后制定的德国民法典委员会会议上遭到删除而没有实现.由于在期待权这一方面的欠缺,使得有关于期待权的著作逐步问世.在其他地区国家由于社会的发展,法律的需要,在日本等地也陆续有学者研究探讨期待权这一概念.而在我国,期待权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比如在一些教科书中对于民事权利中的期待权都有提及,加以定义阐述,但是不是很深入,内容不详细.鉴于此,对于期待权的概念界定,其类型化的研究和我国对于期待权的立法完善建议加以阐述探讨.  相似文献   

2.
法定优先购买权是一种特定主体依法所享有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他人购买标的物的权利,历史悠久,为多国立法所采。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合理的法律基础。在法律性质上为期待权、物权、附条件的形成权。我国法定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设计,应符合法定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3.
关于行政行为理论与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行政行为理论与问题的研究杨建顺行政行为(Verwaltungsaktacteadministratif,administrativeact)一词,,最初是由大革命后的法国创造的。19世纪中叶,德国"法之父"奥特·玛雅(OttoMaywr)在行政法...  相似文献   

4.
自期待权这一概念创设以来,各国学界对期待权的性质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其中最为典型的买受人之期待权是备受各国学者关注的法学问题,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买受人在清偿全部价金之前可能受到来自各方的侵害,故为保护买受人的权益,应赋予其以期待权。  相似文献   

5.
论产品质量的严格责任制度陈克武,曹伯谦一、产品责任制度的发展纵观产品责任制度的发展变化,曾有过三个时期。第一是合同保证时期,它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法学家认为合同保证制度属于"利益有关说",即当事人承担责任的依据是合同的规定,合同...  相似文献   

6.
郑永宽 《法律科学》2008,26(2):124-132
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系属附条件形成权,并取向于对其制度价值的认识,其应具有物权性的对抗第三人效力。  相似文献   

7.
论期待可能性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期持可能性概说(一)期待可能性的含义、学说及理论体系上的地位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发端于19世纪叨年代末的德国莱比锡法院的著名的判例‘麻马脱组案”的判决理由开根据判决理由(马车夫受到失业的威胁,而不负刑事责任),以德国学者弗兰克(asrlrlarortelllt)的《论刑事责任的构成》一文的论述为起点产哥德休密特(Jamesouasclllrlldt)。弗洛登塔尔(BerthodFreudenthal)、施密德(EbetharSclllllldt)、麦兹格(MeZger)、弗尔蒂(Foil甸等人相继论著,使期待可能性理论最终成为规范责任论的核心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行…  相似文献   

8.
引言 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又称存疑不起诉)制度,并不存在附条件不起诉这一制度,但我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关注这一制度。在探索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期间,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曾将该制度称为暂缓起诉、缓予起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这种不起诉制度与日本刑事诉讼中的缓期起诉或者起诉犹豫近似,  相似文献   

9.
人格权法是一门具有高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律学科。人格权作为法律上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67年法国学者首先提出人格权的概念。1877年德国学者提出了人格权理论,继而又提出了一般人格权的概念。至20世纪初,瑞士学者开始对德国学者的理论展开讨论,并强化人格权立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先买权的性质具有多面性 ,既可体现为财产权、期待权 ,又可表现为附条件的形成权。法定先买权与约定先买权可作为先买权的基础性分类。先买权成立于先买权合意达成或者法律规定情形出现之时 ,并在条件成就时生效。先买权具有规避风险的社会功能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我国涉及先买权的相关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在立法体例、交易安全、先买权顺位以及相关立法技术等方面存在若干不足 ,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所有权保留制度自有其存在价值。通过对于我国大陆首次明确承认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合同法》第134条的检讨,进一步确认了买受人应有之一种受法律保护的附条件权利的期待权。各国(地区)立法例就此项制度之规制均有瑕疵。对于买受人期待权之损害,通常源自出卖人与第三人之不法行为。出卖人一物数卖之再转让行为即属典型样态。笔者以为,所有权保留之登记与否对于出卖人再行将标的物出卖于第三人之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即条件不同效力有别。  相似文献   

12.
黄豹 《北方法学》2009,3(6):100-105
客观性原则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要求检察机关全面地收集能够认识案件真相的所有证据,而不仅仅局限于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但这种对客观性的界定显然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客观性不同。对案件事实客观性的追求,不仅仅是公诉权的要求,也是侦查权、审判权乃至辩护权的要求。过于强调和要求公诉人对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证据的关注,显然是封建有罪推定思想的遗毒。对公诉权而言,追诉性才是公诉权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条件代表国家进行追诉活动才是公诉权的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律:人权保障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李平民一海外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在人权保障发展史上,曾产生过两部划时代的宪法,一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它对于18、19世纪各国法律的制定产生过重大影响;二是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它重...  相似文献   

14.
埃利希和现代法社会学的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利希和现代法社会学的诞生华东政法学院教授何勤华现代西方的法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和北美,其创始人主要有德国法学家耶林(R.vonJhering1818~1892)、波兰籍奥地利法学家贡普洛维茨(L.Gumplowicz,1838~...  相似文献   

15.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和经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和经过张梅*在德国历史上,制定统一民法典的思想产生于1814年。从那时起,至1896年法典公布,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历时近一个世纪。其中仅法典纂写就用了22年时间(1874-1896)。本文以美国学者MidhaelJohn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赫善心是德国在青岛建立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俗称德华大学)法政科的法律讲师,除了他的中文名字和他所撰写的《中国新刑律论》,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他所知甚少。他在清末修律的过程中对保守派持支持的立场,被有的学者批判为是违背了良心。近年新发现的赫善心的档案资料和他的著述证实了中国学者对这位法律史上失踪者的批判有失偏颇。事实上,他与作为改革派顾问的日本学者冈田朝太郎同为德国刑法巨擘李斯特的弟子,而他本人还是20世纪初期德国法学界在研究法律技术方面的重要学者。在当时德国立法法学兴起的大背景下,他对于中国清末修律方向和原则发表的看似保守的观点,完全源自于他的学术自信。他的思想实质上与19世纪后期德国自然主义法学的立场有关,并且建立在对德意志数百年来引入外国法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因此是有理有据,严肃真诚的。  相似文献   

17.
苏镧浠 《法制与社会》2013,(32):225-226
所有权保留制度在西方法制史中源远流长,而市场上的产品已经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都有,更有一些耐用且大型的商品不断出现在商品市场,债权人为了实现全部债权,担保就经常出现在商品交易市场了,而而所有权保留是担保的其中一种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但是我国《合同法》对所有权保留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整个所有权波流制度零散、繁乱,在司法实践中,就已经意识到我国的相关规定极其落后。本文参照国内外学者对所有权保留的不同观点和主张,对所有权保留的附条件移转性、担保性、出卖人的取回权、买受人的期待权及回赎权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完善我国所有权保留制度。’  相似文献   

18.
胡彬 《法制与社会》2010,(23):107-108
刑事政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被西方学者誉为"刑事政策之父"的德国学者费尔巴哈于1803年提出的。他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惩罚措施的总和,是‘立法国家的智慧’。"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行贿罪刑事政策的现状、问题检讨和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监督考察程序是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核心和特色环节。新《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权,却没有具体规定检察机关应如何行使监督考察权。文章拟从以社区矫正为依托的视角去探索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李日沛 《政法学刊》2002,19(3):23-25
期待可能性原理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其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并影响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刑法理论对期待可能性原理的研究并不很多,期待可能性仍是我国刑法理论的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