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完全或部分地保证其所管理的子公司的清偿能力,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向其不能清偿债务的子公司重新注入资金,或向政府机构赔偿因子公司经营失败而给公众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或赔偿公共保险基金。该制度产生的原因是金融控股公司中特有的道德风险。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对改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具有重要作用。加重责任制度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不同,其法理基础是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加重责任制度抑制了金融控股公司中特有的道德风险问题。加重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建立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加重责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田  龚华生 《法学论坛》2005,20(6):79-83
本文简述了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立法现状,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的概念与内涵,通过对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加重责任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理论分析,认为中国应该并且可以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加重责任制度,同时对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的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完全或部分地保证其所管理的子公司的清偿能力,向其不能清偿债务的子公司重新注入资金,或向政府机构赔偿因子公司经营失败而给公众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或赔偿公共保险基金。美国的相关理论学说不能对该制度做出全面的解释。该制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抑制金融控股公司中特有的道德风险问题。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应当借鉴加重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4.
赖虹宇 《中国法学》2023,(4):200-219
金融机构股东加重责任关乎股东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平衡。域外股东加重责任来源于风险防范语境下的公私合作治理需求,控股公司结构决定了加重责任虽然对有限责任有所偏离,但具有私法逻辑支撑。我国的股东加重责任覆盖了整个金融行业,并聚焦于主要股东而不限于控股股东,在范围与对象两个维度上呈现出扩张现象。此种扩张具有现实合理性,但对私法秩序形成挑战并引致诸多规范困境,亟待立法回应。但特定行业立法无法应对此种扩张,金融稳定法的公法定位也难以直接填补私法基础。而公司法则能作为规范我国特殊实践的立法载体,实现法律层面设定、覆盖整个金融行业、契合公私合作治理、补足私法正当性等多重目标,并可合体系地针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差异化的规则设计。  相似文献   

5.
金融控股公司债权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湘凌 《法学杂志》2007,28(5):136-138
金融控股公司以其"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优势成为我国金融由分业走向混业体制的首选模式,但其出于整体利益驱动而从事高风险投资的逆向选择行为,会使外部债权人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立法应突破传统公司法有限责任的限制,适当加重金融控股公司责任和风险承担的义务,并从资本要求、防火墙设置、内部交易规范等方面着手,构建起一个系统的债权人利益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闫艳美 《法制与社会》2011,(12):274-274
作为商法基本原则之一的严格责任原则在保护相对人合法利益、防止交易障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一原则在商法大多数领域中都有体现,如票据法中的追偿制度、公司法中的股东连带责任等,本文试结合案例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来分析商法的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7.
对确立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司法人恪否认作为公司法人格制度的必要补充,各国法律普遍予以承认。虽然我国公司法人格制度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公司立法和司法的缺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已大量存在。在这种临况下,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享受后发性利益,确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公司终止后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照传统公司法理论,公司终止后其法律人格的丧失必然导致将不再为终止前的侵害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公司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随公司终止而立即消失,若依照传统公司法理论,公司终止后的环境责任因公司终止而责任主体丧失,由他人或社会承担,显然有悖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为了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应在终止后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相关法律制度应当健全.  相似文献   

9.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公司法人格否认中控制股东责任性质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宗敏 《河北法学》2006,24(1):110-113
在公司法人格否认情形下,控制股东的责任性质影响到其责任的承担.运用民法的原理,通过对公司法人格否认情形下控制股东责任性质的分析,认为控制股东的责任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控制股东应当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而不是承担一次性的补充责任.对此种责任与涉及公司股东的其他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混业经营将成为现实 ,这对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立法提出了挑战。针对我国金融业的现状 ,本文认为应单独制定一部金融控股公司法以规范金融混业。该法的立法目的要侧重于追求安全与效率 ,保障金融控股公司的稳健经营 ;该法的立法体系应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 ,监管主体及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孟庆超 《法制与社会》2013,(32):191-19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一体化以及市场竞争的现象,促使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其公司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目前。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虽然大量存在,但是金融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也没有相关方面的比较规范的监管制度和法规政策出现。然而,金融产业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鉴于一些国家因次贷危机出现的金融风暴等问题,我国的金融业更加要防范于未然。所以,如何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了债权人可以作为诉求主体启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但国内学界对于公司法人格否认诉求主体的范围存在着争议。在营利性与社会性并存的现代公司中,该制度尚未能满足对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护。国外公司立法实践表明了公司法人格否认诉求主体范围不仅应包含债权人,债权人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作为诉求主体启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而拓宽公司法人格否认诉求主体的范围又是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浪潮兴起,全球金融体系呈现出了从过去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组织形态。本文分析了在目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法律缺失、监管体制和模式落后等问题,并就如何完善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了向金融控股公司组织形式的转变。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逐步建立起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组织体系及法规体系。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面临来自国外和自身发展的巨大压力,于是出现了许多类似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准金融控股公司。在分业经营的制度框架下,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向金融混业经营过渡的最佳选择.而我国目前对此类公司的法律规制明显滞后。应当从法律上界定金融控股公司,对全融监管权力进行合理的法律配置,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群  帅金 《法制与社会》2011,(7):113-113
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已经大量存在,但我国目前尚无金融控股公司方面的专门立法。本文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行立法和发展现状出发,在借鉴和总结国外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加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监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欣闻天津将尝试率先放开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以滨海新区为金融试验田,将持有北方信托、渤海银行、渤海证券、天津市商业银行等多家金融公司股权的泰达控股打造成为成为天津市第一只金融航母。而深圳也早在2006年的《深圳市金融业创新报告》提出探索混业经营模式,建立多层资本市场的设想。由此,本文试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契,探讨其监管构架与完善,并试图以此见证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全球金融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趋势已愈发明显.中国目前尚缺乏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性安排.本文在介绍韩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引入和现状的基础上,对韩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立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市场就开始渐渐的全面对国外资本开放。在激烈的竞争中,会出现很多纠纷,特别是金融控股公司。那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制度的研究将是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是探讨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建设的背景和构建。  相似文献   

20.
潘施琴 《法学杂志》2012,33(9):125-130
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的间隙中生存发展,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处于脱法的状态,蕴含着极大的风险。我国要从法理角度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结合现阶段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框架,完善金融立法上的空白,推动我国金融业依法经营监管和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