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被害规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着眼于各种角度。本文立足于被害人这一视角,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所针对的被害人特点、侵害类型及加害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规律,从而从预防被害的角度提出了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主张应将防范被害纳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整个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从青少年违法犯罪人群构成中发现,贫困家庭中的残疾青少年、父母双下岗的子女、违法犯罪父母的子女、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流浪儿童等“弱势群体”,是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发人群或后备军,应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重点预防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数量、比例的问题,而是犯罪性质的问题。从犯罪性质来看,现在青少年犯罪比过去严重很多。要解决青少年“暴力崇拜”,传统的批评处罚、送工读管教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要想有效的遏制住当前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势头,这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单线作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家庭环境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家庭预防机制有着长期性、全面性、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等特征,它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榜样示范、家庭气氛熏陶、家庭对青少年的管理和约束等途径起作用。家庭预防机制的良好运行必须依赖于健全的家庭、家庭成员的责任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家庭与社会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7.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观看枪击等暴力血腥场面会使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提高一倍,暴力行为也会像疾病一样可以在人群中传染。  相似文献   

8.
1991年-2000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预防和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对解决青少年违犯罪问题历来是十分重视的,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总结预防和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治理的战略方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不良交际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际交往: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的任何个体,无论其性别、年龄和个性特点等多么不同,都需要与人交往。人们通过交往,既可以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和知识,又相互交换其活动及其活动成果,还可以对其交往对象的行为、思想等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人们通过交往,既可以使自己在物质方面和自尊、成就等精  相似文献   

10.
家庭变迁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限制性与导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犯罪学表明,青少年犯罪是由其本人因素、家庭环境、生长环境、学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清楚地阐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我们可以引用阿伯拉罕姆逊(Abrahamsen)的犯罪行为情境理论来说明。阿伯拉罕姆逊认为:犯罪行为(C)等于个人的犯罪倾向(T)与外界诱因状态(S)之和除以对诱因的抗拒力(R),以公式表示就是:C=(T+S)/R。 这个公式表明犯罪行为与犯罪人心理上的抗拒力成负相关,与诱因及一个人的犯罪倾向成正相关,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可以说是T、S、R综合作用的结果。 基于此,我们探…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恶性化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运用帕森斯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原理来解释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加快教育发展以使社会维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协调发展等粗浅的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声,经过十四年漫长而艰苦的复关谈判,WTO逐渐开启了它沉重的大门迎纳来自东方的文明古国。加入WTO必将使中国经济驶入快速道,并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带来一系列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但是,入世在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许多新的挑战,如在刑事犯罪方面将会使我们面临严峻的形势。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为当今社会“三大公害”之一的社会问题也必将随着中国入世而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并将深深地烙上全球化的烙印。所以,研究全球化时代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而寻求预防之…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结合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地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是侵财型犯罪,犯罪主体主要是闲散青少年,团伙犯罪较多,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结合地区治安状况差,不健康影视文化泛滥,贫富差距扩大等。为此应该增强打击犯罪力度,改善地区社会环境,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5.
情境犯罪的预防与青少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犯罪预防有社会预防和环境因素预防两种,环境因素预防通常被视为较为消极的预防方法,认为会造成犯罪的转移。但这种方法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在减少特殊形式犯罪中特别有效,它的缺陷并不象批评者所指出的那么多。作者同时阐述了环境因素预防方法在保护青少年不受伤害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17.
青少年犯罪成因中的个体因素及预防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从1992年至2002年,日本校园暴力案件增加了5倍,增至29300起。这使《每日新闻》警告说,日本校园就要变成"战场"。暴力的低龄化现象尤其突出。2003年,14岁以下少年的暴力犯罪比一年前增加了47%。一项研究发现,多达30%的中学生每月至少经历一次暴怒。2001年,  相似文献   

19.
20.
“生于寻常百姓家,誓甘终生为布衣”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倪鸿福,于2002年5月15日因病与世长辞。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不仅为维护上海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在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等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今每当我们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对这位人民公仆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