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南部(即闽南)为我国重点侨乡.抗日战争时期,闽南华侨"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为祖国的抗战胜利、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9.侨批档案(2013年入选)侨批档案由17万份侨批构成。"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俗称"水客")及后来出现的专门的金融机构寄给家乡侨眷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水客"往返国内外,除将华  相似文献   

3.
由漳州、泉州市党史工作者编写、陈方、黄更莹担任主编的《闽南现代史人物录》,即将于今年初由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该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闽南活动过的各界著名正反面人物的主要经历,着重介绍其在闽南的活动情况及功过。全书条目计513个。书中还反映侨胞、台胞对革命的贡献等情况,是海内外闽南籍人士了解历史、了解乡情的极好读本。  相似文献   

4.
血浓于水的亲情——抗日战争时期的闽籍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而且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以外。广大闽籍华侨用各种方式支援祖国和家乡的抗日战争,在战火燃烧到南洋后,祖国和家乡也积极救援难侨,谱写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曲。  相似文献   

5.
试析二战前美国华侨的乡土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龙起 《理论学刊》2006,1(7):95-99
二战前的美国华侨,身上带有浓厚的本土文化因子,迫于美国政府的长期排华政策,加上晚清至民国政府对华侨保护不力,导致他们难以在美国落地生根,因而形成了强烈的乡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落叶归根”意识、强烈的宗派意识及热心支持家乡建设的桑梓情怀。  相似文献   

6.
一、何鸣在闽南和闽粤边区坚持了长期的游击战争何鸣于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万宁区委书记,早期他在家乡参加过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农民暴动,后因国民党缉捕,经组织批准,潜逃海外。1930年初,何鸣回国后,在夏门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翌年5月奉调进入闽南和王占春、李金发等一道在漳州南、北乡一带开展农运和游击战。1932年4月中央红军入漳后,何鸣在靖和浦根据地发功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并参加闽南工农武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和祖籍为福建的外籍华人约有800多万人,占全国华侨、外籍华人总数的1/3左右.华侨的爱国热情和巨大影响,从辛亥革命始,便开始充分的显露出来.于是,各个时期的福建地方当局,均设立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侨务机构,处理专门事务,沟通海外华侨与国内的联系.辛亥革命后1912年8月成立了福建暨南局,并先后在福州、晋江、龙溪等地设立分局.北伐军入闽后,1927年5月,在厦门成立福建侨务委员会,并在福州和漳州两地设立办事处,分施闽南、闽北侨务.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闽变”期间,新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对华侨事务也颇为重视,成立了侨务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正华侨、华人热心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这是他们对祖国(籍)作出贡献的一种重要形式。影响华侨、华人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的因素有:1.对祖国(籍)的强烈责任感。华侨、华人虽在异国他乡拼搏,但割舍不断的是对祖国、对家乡的血脉和情感。对他们而言,捐款赠物、造福桑梓,既是对祖国(籍)的一种奉献,也是维系和祖国(籍)情感的一种特殊纽带。  相似文献   

9.
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抗日救国史上的重要人物,194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盛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原来是一名善于经营经济的资本家、热爱家乡倾资办学的教育家、拥护国民党政府的华侨领袖,后来之所以又能够走上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道路,变化、升华成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样享有盛誉的人物,除了他原来就有的艰苦创业、勤俭为公、爱国爱乡、诚毅热忱、坚持正义、明辨是非、民族气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外,还因为他在1938年至1940年间完成了三次极为重要的思想转变。这三次思想转变,使他的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他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得到厦门人民的热烈响应。1906年2月,孙中山在新加坡主持成立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推举祖籍厦门的新加坡华侨陈楚楠为会长,此后,在新加坡的厦门籍或闽南籍华侨林文庆、陈嘉庚、庄希泉、陈新政、邱明昶、郑永春、郑螺生、王雨亭等,在缅甸的厦门籍华侨庄银安、徐赞周、陈仲赫,在菲律宾的厦门籍华侨郑汉琪等资产阶级激进分子也先后加入同盟会。庄银安、徐赞周还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的正副会长;郑汉琪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菲律宾分会的会长。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是新四军组建的重要策源地.1938年春,福建各块游击区党组织历经曲折,胜利完成了新四军在福建的组建任务,闽西、闽南以及闽赣边汀瑞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第四团;闽北、闽东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第六团;闽中游击队和闽籍东南亚回国华侨青年等作为后续部队先后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和教导队.  相似文献   

12.
<正>庄炎林的祖籍是闽南安溪县,1921年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庄希泉是与陈嘉庚齐名的著名侨领,母亲余佩皋是"南洋华侨女子教育的先驱"。在20世纪初风云激荡的年代,庄炎林的父母亲为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奔赴南洋,集资募捐,作出了贡献。庄炎林幼年在上海求学,1934年回到厦门就读于双十中学。不幸的是,这一年他的生母因病过早地离开人世,父亲无暇照顾,不得不  相似文献   

13.
司徒美堂先生是中国华侨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举世公认的华侨领袖。他一生历经曲折,但始终与时代同行,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尤其是在晚年,他三赴香港,每次赴港与中国共产党人近距离接触后,都引起了思想上的飞跃,从一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诚挚朋友。他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为海内外侨胞树立了爱国爱乡的光辉典范。今年是司徒美堂先生诞辰145周年,特撰写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4.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出于"吾国今处列强时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追难逃天演之淘汰"的救国紧迫感,从一九一三年开始在他的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统称集美学校.招收闽南、闽西以及广东等地的子弟到集美学习.办学乃利国利民之举,考生踊跃,一九二○年,在校生已有一千二百多名,一九二四年更达二千多名,集粹  相似文献   

15.
草地赠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期间,李子芳先后担任了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作为党的组织工作者,他处处严以待已,宽以待人。他的国语讲得不太流利,带有浓重的晋江口音,但为了沟通感情,增强团结,他还是坚持带头讲国语。有一次,几个闽南同乡在一起用家乡话聊天,说家乡一年四季水果不断,杨梅、香  相似文献   

16.
正司马文森(1916-1968),福建泉州市人,原名何应泉,曾用名何章平。其创作颇丰,《风雨桐江》《南洋淘金记》因带有浓郁闽南色彩和异国风情而引人注目。司马文森12岁时曾到菲律宾做工,1931年回国,后参加左联,并从事革命活动。漂泊南洋期间,他饱尝人间冷暖,接触到各个阶层的民众,深深感受到华侨生存的不易,这段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2年,司马文森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投身革命,他把描写的笔触深入到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新四军组建的重要策源地。1938年春,福建各块游击区党组织历经曲折,胜利完成了新四军在福建的组建任务,闽西、闽南以及闽赣边汀瑞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第四团;闽北、闽东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第六团;闽中游击队和闽籍东南亚回国华侨青年等作为后续部队先后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和教导队。新四军初建时,由福建游击队组建的部队兵力约占当时皖南岩寺整编部队兵力的半数,成为新四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一个叫集美的小渔村。这个小渔村在教育、文化上的落后状态,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也是他日后决心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的最初动力。出身于华侨世家的陈嘉庚从17岁开始侨居新加坡,从1904年到1934年一直在新加坡经营工商业。由于他重视市场信息、重视信誉、重视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到1925年他在  相似文献   

19.
闽南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江的闽南文化费源十分丰富,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包含了戏曲艺术、民俗、宗教文化、民间信仰、建筑文化、家族制度乃至现代企业品牌文化等诸多内涵.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新热点,发展旅游产业是保护、开发和利用闽南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晋江加强旅游管理,开展旅游资源宣传,进行旅游规划,利用对台优势,促进了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要处理好闽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促进整体的旅游宣传和促销,推进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发挥闽南文化优势,深化闽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晋江的旅游竞争力,推动闽南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5月14日,福建省南安市举行纪念叶飞将军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暨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仪式。泉州是著名侨乡,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设有华侨将军叶飞专题陈列和泉州华侨革命历史专题陈列两个大展区,收录了213位泉籍华侨的事迹,集中展示了辛亥革命以来泉籍华侨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出彩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