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法治”意味着“多数人之治”(民主),“人治”则意味着“少数人之治”。但在我国古代的“法治”观念里并无此义。却认为法为道之用,因而在法治国家里执政者就是“执道者”。所以只有知道、行道者的“君子”才能承担这一神圣任务。而“君子”在社会里却是少数。所以,“法治国家”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之治”,而是“君子之治”。这一“法治”怎么评价?想就此谈点浅见,并与西方的“法治”观念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
一、对法律关系客体的几种不同见解关于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解放前我国法学者多是只讲“权利客体”,如:1.认为人之生命身体自由名誉为权利之客体,其最重要者,则为物。2.认为“权利之客体者,依法律之保护以满足人类生活之资料者也。……权利之客体为物”。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由于义理深邃,语汇丰富,文献上能印证者不多,因而词语未能得真解者尚夥。本文拟从文字和义理的角度对其中“调刀”、“弟靡”、“鞅掌”、“激丹”、“于于”五个词语进行考释,并引文献为证,力求因文求义,以古证古,庶几更切合原书之义  相似文献   

4.
杜良灿 《政府法制》2014,(11):44-44
读书人喜逛旧书摊,一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书,于无意中得之,大有“茫茫流沙喜淘金”之感,此乐亦是趣。所以逛旧书摊,又雅称“淘旧书”。  相似文献   

5.
三、举贤任能,选拔与培养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素质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洁清明政权的基础,对整饬官风,保证封建政治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上凡是开明的君主及其统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总会在不同程度上重视选拔与培养清官廉吏。1.“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重才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管子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圣王之治,“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败,“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  相似文献   

6.
一本描述律师与法官之间司法腐败的小说,风行于中国司法界.赞之者认为此书"真实、形象",骂之者认为此书"诲淫、诲盗、极端无耻". 而笔者认为,书中不少情节是有原型的.甚至有一位法官原型,在小说出版两个月后就被双规.  相似文献   

7.
《汉志》“小说家”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始立“小说家”一门,录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论述云: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天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掇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颜师古注:“稗官,小官。”又引如淳注:“《九章》:‘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据此,今人往往认为《汉书》所谓“小说  相似文献   

8.
开放搞活以来,各种开业典礼、落成典礼接二连三,特别是“逢八”(即每月8日、18日、28日),满城鞭炮响,到处剪彩忙。于是,这场面少不了党政要员出席,少不了有关部门的英雄好汉光临,少不了新闻媒介的参与,更少不了与会者的“红包”。君不见,“逢八”时,手拿请柬,倾巢而出者有之;拖儿带女、全家出动者有之;南征北战、马不停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者有之;躺在病床上拔掉吊针奋身而起带病行动者有之……凡此种种,真有点像农村中的赶集。随之而来,“剪彩专业户”、“签字专业户”应运而生,靠此发财也算一道。难怪有一“父母官”…  相似文献   

9.
秋天 《中国律师》2006,(9):52-55
迪者,开也,启也;泰者,通也,和也。启而通之,圣人之道;开而和者,王者之理……迪泰律师,禀先哲之明训,立仁爱之大道,欲以法而示人之道,欲以理而攻人之心,俾天地融融,生民洽洽,此有“法”而无“法”之至境欤!——迪泰律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10.
有关吃喝风的禁令不知下了多少,有关批评声讨吃喝风的文章不知写了多少,有关讽刺吃喝风的漫画不知画了多少;入木三分者有之,力透纸背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苦口婆心者有之,慷慨陈词者有之,循循善诱者有之……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吃喝风越刮越大,以至变成了祸国殃民的“龙卷风”。 吃喝风所以久禁不止,反而变本加厉,不仅大吃大喝,而且还要“三陪”,我想其风源主要有二:只要嘴尖齿利脸皮厚,勿须自掏腰包分文,此其一;吃喝挥霍不违法,不吃不喝是傻瓜,此其二。即便有时刹风之声颇紧,也总是有惊而无险。被吃被喝被  相似文献   

11.
清朝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12.
“黄帝李法”辨李明德《汉书·胡建传》记载:“《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得不由路,是谓好人,好人者杀。”苏林注云:“狱官名屯。”盂康注云:“兵书之法也。”颜师古注云:“李者,法官之号也,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故称其书曰《李法》。苏说近之。”关于胡建的事...  相似文献   

13.
小说得以传世,必有其精彩与独到之处,而能传世百年,并走向世界,其研究者均能自成体第,结为社团、定期出版、出刊的,在中国,唯有被人们称之为子古奇书的《红楼梦》文以载道,传世之作更是如此。“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旷世佳作(红楼梦),在书中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迷宫与悬念。以作者曹雪芹的功力,此“言情小说”,大可不必让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成书,既如此,那曹公又为何呢?近二百年来,围绕此书,旧红学派、新红学派百花齐放,考证派、索隐派百家争鸣,但这些,都属君子之争,无是非之分…  相似文献   

14.
明朝冯应明在《菜根谭》一书里,把“德”与“才”的相互关系,说得十分形象、确切。他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任奴用事矣,几何不(?)魉猖狂?”此话是说,“德”是主人,“才”是奴仆,“才”的一切行动,完全由“德”指挥。若有“才”无“德”,等于“主人”不管事,任你为奴仆的“才”胡乱行事。这样的“家庭”怎能不“鬼怪”横行?! 时下人事、组织部门擢拔官员的标  相似文献   

15.
邵科澳 《政法论丛》2012,(4):115-128
哈佛大学的安守廉(WilliamAlford)教授在其名著《窃书为雅罪》一书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是不兼容的。此一观点在中外流传甚广、影响极深。安教授采用了文化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未对史料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微观考古”,故其结论与史实不符。而且,安教授对西方自身的知识产权史及当代知识产权的不合理扩张,均缺乏全面认知,简单地认为发达国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合理干预”是正当的,使被误解的中国在国际上处于极被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也谈性病者强奸行为的法律责任杜江今年第一期《法学杂志》刊登了冉启鸥同志撰写的“性病者的强奸行为法律责任”(以下简称“冉文”)。作者认为“性病者的强奸(既遂)行为既构成强奸罪,也构成传播性病罪,实行数罪并罚”。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与之商榷。“冉...  相似文献   

17.
赵宏宇 《经济与法》2003,(11):19-19
如何对著作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在民事损害赔偿领域主要体现对惩罚性赔偿的认识上。一般认为,大陆法系的侵权行为法仅有补偿功能,惩罚性赔偿被认为是普通法所特有之制。TRIPs协议第45条第1款规定:“司法部门应有权责令侵权者向权利所有人支付适当的损害赔偿费.以便补偿由于侵犯知识产权而给权利所有权者造成的损害。其条件是,侵权者知道或应该知道他从事了侵权法活动。”基于此,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条肯定了补偿原则适用。我国随后修订的《著作权法》以“实际损失”、“侵权违法所得”与“法定赔偿额”的递进式损害赔偿机制对这种认识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18.
事业与敬业     
中国人看问题,往往爱从大处着眼。南朝宋人宗悫年少时,他的叔叔问他以后干什么,宗悫说:“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于是被人们视为最有事业心最有出息的孩子,并以此教育后世的青少年。自古而今,似乎只有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志存高远,治国平天下,当然是事业,但如果只视“治国平天下”为事业,而将绝大多数的平凡人所做的大量的平凡事排除在事业之外,那么事业便和大众无缘了,建设社会主义大业恐怕就是一种奢望。正如孔子所讲的,生之者与食之者寡众,为之者与用之者疾舒之于国家忧患的道理。其实,…  相似文献   

19.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20.
一、刑讯逼供概念的界定及其危害何谓刑讯逼供?其主体和客体何在?内容包括什么?理论界一直未有统一明晰的界定。有的认为刑讯逼供是“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强迫被告人把供的一种审讯方式一笔者认为此概念对刑讯主体未作界定,客体限于被告人,范围过窄;有的认为刑讯逼供是“在刑诉过程中,追诉者对被追诉者进行讯问时采用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等方法逼取其供认犯罪的行为”,②笔者认为此定义比前者较为准确,但把刑讯的目的仅限于“逼其供认犯罪”,不妥。因为刑讯的客体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外,还可能有被暴力取证的证人;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