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何改革的基本哲学是破和立的辩证法:或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边破边立、或边立边破。破和立的次序非常重要。究竟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需视势而定,盲目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都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改革是因时因地而宜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有不同的改革举措。纵观改革开放后,前一时期是改革在催动立法,后一时期是法治推进改革。未来社会发展取向是将改革全面导入新的法治运行轨道。法治是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它引领改革的行进,维护改革的秩序,巩固改革的成果,同时也保护着改革者的先行先试,激励着改革者的开拓创新,灌输着改革者的价值能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抵御西方多党制错误思潮的干扰,就必须在政党制度理论上关注两点:一个是破,破除"多党竞争"才是民主政治标准的霸权话语系统和对于竞争性政党制度的迷信;一个是立,确立对坚持和发展中国多党合作政党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同时展现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的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绩,不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理论建设上也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化观是关于文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文化理论的核心,也是制定文化政策的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特别是文化本质观、中西文化观的沿革与发展并把握其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并继续推进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炳炎 《学习论坛》2010,26(3):26-30
从30多年的改革实践来看,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改革与发展,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有效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关键是抓住所有制问题,就是要在农村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重建已被严重削弱的集体经济,进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彻底改变以个体农户为生产单位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格局,走发展集体经济,尊重和保护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权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女传统立世精神主要体现为:从属的身份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卑下的地位与对独立人格及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柔弱”的要求与刚强不屈的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她们以不懈的追求与抗争,为争取民主,为获得自由,为革命成功,为社会进步贡献出了热血、青春甚至生命。  相似文献   

7.
岳慧 《世纪桥》2010,(11):13-14,29
通过多次对汶川地震灾后受灾地区干部、群众物质重建和思想重建现状的调查,我们将调研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炼,分析了受灾地区物质重建和思想重建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受灾地区干部、群众物质重建和思想重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措施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促成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党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2003年的“七一”讲话 ,把“继承和发展”表述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刻领会的论断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这些 ,说的都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本文只就“三个代表”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作些阐述 ,藉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同时进一步探讨形成“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宓为中国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以来,以进化论为特征的激进文化典范,几乎牢笼了中国思想界急欲图强的知识精英,而吴宓处此天下趋新之际,痛感于传统精魂的失落与西学的片面张扬,遂引美国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理论相抗衡。但时势难拂,吴宓文化观主张中西融汇贯通,另图重建文化典范,实为新文化之异响,且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片面之处,有矫正之功。如欲对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有通盘认识,此皆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0.
锦绣四川,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独具风采。从本期开始,本刊将推出“前沿”栏目,紧扣当代四川文化热点。品味川派文化精髓,反映文化建设新成就,为打造四川“文化高地”鼓与呼。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文化立市战略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以三明市为例,文章阐述了文化立市内涵、途径与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以劳育人的重要性,并指出劳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劳育人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合理性源于三个方面:首先,以劳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其价值目标在教育领域中的显现;其次,以劳育人是马克思主义育人理念的本质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不可替代的途径;再次,以劳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作为培养"追梦者"和"圆梦人"的摇篮,坚持以劳育人的理念,既是合理的,又是必要的,更是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度契合的。  相似文献   

13.
陈晋 《党的文献》2007,(6):32-38
毛泽东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4年长征离开中央苏区七年间写的11首词,加上1965年重上井冈山写的两首,其历史主题和美学主题,及其延伸到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政治实践中的精神气象,可以概括为破围、开辟四个字.作为历史主题,破围和开辟的内涵是在"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创建根据地;在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历史乐观信念的坚守和展望中,开辟新的中国革命道路.其美学主题的典型特征是普遍蕴含着一种艺术审美张力.破围、开辟作为历史主题和美学主题的确立及展开,不仅在毛泽东后来的诗词创作中继续延伸,同时也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沉淀为一种永葆斗志、永远进取的精神气象.  相似文献   

14.
马祖村在灾后重建中合理规划,完善配套,打造出环境一流、古香古色、百姓安居乐业的特色示范村样本。马祖村在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依托传统文化,确定旅游服务和生态农业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把马祖文化与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结合,把住房重建与调整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产业重建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形成合作群、多渠道引导村民就业、实现土地补偿款保值增值;在社区重建中,创新“支部+业主委员会”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搭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党组织重建中,注重选好人、激励人、规范村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马相村探索出的这条综合性文化经济产业之路,对什邡、四川灾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观,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邓小平用辩证法的观点指导工作,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政治与经济辩证统一关系的具体化、形象化说明。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邓小平不仅指导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来加以保证,而且还明确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两个根本原则,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等积极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一季度,四川经济发展出现回升态势,先于全国止跌回升。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2009年四川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高。文章还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了四川未来一个时期财政经济政策及其选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的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是建设和谐乡村、和谐社区的重要方面。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空间加速整合,形成了新的城市社区。本文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就新社区公共空间具有的较强的继承性、集中性、政治性、参与性及其影响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认为和谐的新的公共空间重建要建构全新的经济空间、要从基层民主建设入手推进新社区公共空间自主整合、要从推进社会服务均等和建构文化空间入手构建和谐社区、要在宽尺度的社会管理中构建新市民的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18.
共和主义公民观强调积极参与政治,公利优先于私利;自由主义公民观以个人主义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个人利益至上。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表明,个人权利和社会、国家利益同等重要,应在二者共生与张力中寻求平衡以实现社会和谐。当前,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应着重突出“以人为本”,在维护个人利益中实现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稳定与发展,历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两者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近年来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因此.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小平同志关于稳定和发展的辩证思想,对指导当前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1840年后西方列强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则逐步演变为“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既互相联系又有某些差别,他们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综合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研究这一段历史,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