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促使版权法把技术措施纳入其保护体系之中 ,但随之也使原有的版权领域的利益平衡被打破。对版权人利益的过分保护 ,必然会侵害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 ,技术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不可避免。我国版权法应在保护版权人技术措施权的同时 ,规定其限制与例外 ,以解决其与合理使用之冲突。  相似文献   

2.
现代版权法上的权利穷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版权法的权利穷竭原则意味着一旦作品的原件或是复制件经权利人同意而进入市场后 ,该作品作为商品的进一步销售 ,著作权人均无权控制。随着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 ,中国著作权制度虽都已符合了TRIPS规定和国际公约的保护标准 ,但仍然存在因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法律难题。我国应在版权立法中借鉴欧盟和美国等国家的版权立法 ,明确权利穷竭不能适应于国际著作权作品贸易 ;同时也规定网络传输作品不适应于权利穷竭原则。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是网络作品的突出特点。网络作品的版权具有传输权、权利标示权、反解密权等新内容 ,但也应受到相应限制。网络作品的交易通过网络完成 ,应当通过立法、管理、技术措施强化对网络作品版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版权制度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表现为新的复制和传播技术导致版权人权利的失控,许多传统概念需要重新界定;另一方面表现为版权人开始在法律以外直接寻求技术方法的救济,这种以技术对抗技术的措施越来越受到版权人的推崇,在法律之外有力地促进了作品的版权保护,同时也引起国际上对传统版权制度效果的怀疑。  相似文献   

5.
对作品的使用,著作权人享有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性权利等人身权,也享有发表权、许可使用权、改编权等诸多财产权。法律还为著作权设定了包括教学、公益、新闻报道等多方面的合理使用制度,为著作权行使做了一定的限制,依照这一限制使用作品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作品的使用,著作权人享有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性权利等人身权,也享有发表权、许可使用权、改编权等诸多财产权。法律还为著作权设定了包括教学、公益、新闻报道等多方面的合理使用制度,为著作权行使做了一定的限制,依照这一限制使用作品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相似文献   

7.
数字环境下,作者精神权利的主体身份具有多重性,出现作者与作品使用者同化,甚至是数字技术与作者混同。与传统作品相比,数字作品精神权利客体具有虚拟性,其商业气息越来越浓,数字作品更容易被改动且不留痕迹,作者声誉保护还具有跨境特点,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发展也有利于保护作者声誉,提高作者知名度,甚至是保护读者利益,促进作者精神权保护。针对数字作品制作技术和数字作品传播技术给作者精神权利带来的威胁,首先应该从技术层面完善数字作品权利管理信息,保护数字作品作者身份及数字作品的完整性;其次,法律层面则应明确作者精神权利的司法管辖选择、法律适用,可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因特网条约》、Trips协议等规定进行应对;最后,面对数字技术冲击,应贯彻作者精神权利与公共利益平衡原则,既要保护作者精神权利,又要促进产品和信息的流动。  相似文献   

8.
一、著作权的内容、期限和限制 著作权,也称版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它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占有、处理和使用自己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的专有权利。对著作权进行保护首先必须从确认其专有权开始。 著作权与所有权、债权一样有自身的权利主体、客体和内容。著作权主体是指基于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成果而享有著作权的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创作作品的人一般便是著作权人,其他人通过一定方式也可以享有部分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在大大拓展图书馆复制、传承与传播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版权法运作所依赖的"以人就书"的作品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引起来自版权法调整方法的调整,以在图书馆的公益性,与版权保护之间求得新的平衡。图书馆合理使用对其已不适用,法定许可使用也存在诸多限制,第三方在图书馆数据平台上的侵权行为也可能牵涉到图书馆的相关责任。为兼顾版权方、作品使用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方之三者利益,公共数字图书馆应当对作品作出适当审查与分类,拓展授权渠道合法获得相应版权和邻接权,避免因遗漏或不当行为引发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0.
权利结构变动权包括合成权、分解权和单纯结构变动权,这些结构变动权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权利或新的功能,在商法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商法对结构变动权设立了太多的限制或障碍。保护为主限制为辅是民法公认的权利法理,而我国商法重控制而轻保护,二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坚持权利一体保护的法理,改变对结构变动权的不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