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映照湖南人才之盛,成为湖南人的骄傲。这副名联,确实反映了近代湖南人才群起的盛况。   众所周知,在鸦片战争之前漫长的时期,湖南籍名人,寥若晨星,正如晚清维新派人士、经学家皮锡瑞所说的:“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收的鸦片战争前名人 3005人中,湖南籍的仅为 23人,只占全国同期名人的 0 77%。而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湖南人才骤然兴盛,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早为世界瞩目。就在这本名人辞典中,收入了近、现代人物 677人,湖南籍的就有 42…  相似文献   

2.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省委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新一届省委更是把人才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湖南人才工作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3.
金生 《新湘评论》2004,(3):18-20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去年12月、今年元月的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人才强国、强省战略作出了动员和部署,人才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日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苏仁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就科学的人才观谈了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这一对联反映了办学者育才的强烈愿望,但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出现“惟楚有材”的现实。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可是,进入近代以来的湖南,却是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的湖南英才,影响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军事和其它领域的变化,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前线》2007,(8)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伍新春,这位从湖南湘乡走出来的学子,从198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到师从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  相似文献   

6.
何永才 《湘潮》2010,(5):1-1
<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每当读起岳麓书院门前这幅熟悉的楹联时,作为湖南人,骄傲和自豪之情让我心潮澎湃。尽管离开湖南已40年,参军服役大半辈子,自己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可我明白,我的根在湖南,魂在湖南。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三湘四水的乡里乡亲、风土人情,就像一幅幅画卷时常在我脑海中涌现。  相似文献   

7.
将星耀三湘     
岳麓书院有一幅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三湘大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盛况。近代以来,湖南籍人才群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民军队中的湘籍将帅群体。这就是说,惟楚之材包括众多的将才。  相似文献   

8.
“惟楚有材,于斯为盅”,三湘大地自古多豪杰之士。在3月17日召开的全国组织系统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视频会议上,就有这么一位优秀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受到赞扬,他就是湖南省邵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中强。  相似文献   

9.
刘久顺 《湘潮》2004,(5):47-50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山下,学者云集。马积高教授以他敢为人先的学术勇气和博览群书的知识才华,潜心我国辞赋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果。  相似文献   

10.
岳麓书院讲堂之中那两把并不起眼的座椅,似乎仍保留着来自朱熹、张两位巨儒的气息,让后来者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书院大门这副睥睨时空的对联,永远让人只能仰视。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秋天,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来到湖南长沙,在岳麓书院讲堂与其时主教岳麓书院的  相似文献   

11.
岳麓书院讲堂之中那两把并不起眼的座椅,似乎仍保留着来自朱熹、张两位巨儒的气息,让后来者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书院大门这副睥睨时空的对联,永远让人只能仰视。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秋天,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来到湖南长沙,在岳麓书院讲堂与其时主教岳麓书院的  相似文献   

12.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岳麓书院的楹联,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注脚。春风拂柳,蓝天如洗。我从溁湾镇出发,来到岳麓书院门口,车停东方红广场,毛泽东雕像耸立在山门前,雕像刻画的正是中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时,一群青年学子刚刚下课,他们三三两两,意气风发,结伴在书院周围行走。这里就是著名的湖南大学校址,门前匾额书有“湖南大学”几个刚劲大字,为1950年毛泽东亲笔手书。“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湖南大学的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2月17日,全省发展计划工作会议在湖南宾馆举行。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陈叔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陈主任先后担任团省委副书记、郴州市委副书记、湘潭市市长、市委书记、省外经贸厅厅长、党组书记,2003年2月调任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他就“加快湖南发展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方才  文峰 《新湘评论》2004,(1):20-22
2003年12月17日,全省发展计划工作会议在湖南宾馆举行。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陈叔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陈主任先后担任团省委副书记、郴州市委副书记、湘潭市市长、市委书记、省外经贸厅厅长、党组书记,2003年2月调任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他就“加快湖南发展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岳麓山,风景秀美,蕴含着灿烂的湖湘文化。“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古人为岳麓山的“涵养”所作的注。 当知识经济大潮席卷全球,创新创业之风劲吹神洲大地的时候,这块曾因“岳麓书院”而威振神州,尔后又一度沉寂的土地,将因岳麓山大学城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的悄然崛起而重新焕发神奇的活力。 一、被遗忘的角落 狭小的岳麓山下,罕见地集中了包括全国“ 211工程”重点大学在内的普通高校 8所,集中了包括中科院的研究所在内的 28个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以及 60多所民办科研机构。拥有各类科技人员 10多万人,其中,“两院”院士 25…  相似文献   

16.
《湘潮》1990,(3)
古代有“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之言,近代则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从古到今,湖南多豪杰、出英才。他们是民族之魂,华夏之柱。作为湘之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的长沙,可说是最突出的了。在中国革命史上,长沙地区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不胜枚举,仅有名姓可考的烈士就达两万多人。他们中有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中共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湖南第一任总工会委员长郭亮等。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7,(7)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湖南人的文化自信扬帆而来。第一面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山门下乘风启航,鼓满锦绣潇湘的恣肆豪迈。第二面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上览洞庭长江,铭刻湖南人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情怀。第三面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湖南人用勇气和担当,鲜血和智慧,在每一处激流险滩、历史关头,挽狂澜于既倒,走向光荣与梦想。滚滚湘水奔流不息,新世纪新  相似文献   

18.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近代湖南曾涌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三大人才群体。20世纪在这人杰地灵的三湘大地上,又崛起了世人瞩目的第四大人才群体,即三湘院士。为了宣传三湘院士的宏伟业绩、学术成果和精神风貌,让院士风采激励世人,湖南省科协组织编写的《三湘院士风采录》(第二卷)已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这本书收录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5位在湘院士和16位在外省工作的有影响、有特色的湘籍院士的人物通讯和资深院士对青年学子的殷殷寄语,收集了  相似文献   

19.
湖南自古就有“惟楚有材”的美誉,文化教育素来比较发达,在近现代历史上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教育又有了长足进步。80年代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目前正在按规划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达到了1:1;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从全省来看,发展并不平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03,(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财政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省财政厅厅长王化文。记者:王厅长,十六大的学习正在不断深入,请您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谈谈进一步做好今后我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打算。王化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我们各项工作尤其是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正在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并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