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     
“传承五千年的饮食薪火,顶新以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努力为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写下新页”  相似文献   

2.
浅谈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张俊生饮食文化与级饰文化都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从一个恻面反映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我国的饮食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广泛,技艺精湛高超,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古籍对饮食文化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如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是一个蓰耕大国,由此催生出灿烂的饮食文化。如果评选世界“美食大国”,中国肯定名列榜首。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制售食品的小作坊、小摊贩,数量之多,堪比牛毛。中国各地灿若星河的美食名吃,论起来历,绝大多数出身于小作坊、小摊贩。所以说,小作坊、小摊贩尽管卑微贫寒,但是对于中华饮食文明而言,却也是劳苦功高。  相似文献   

4.
饮食生活的演变与社会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生活的演变与社会转型华中师大副教授姚伟钧长达数千年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精神形态,还是物质形态上,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这种优越地位已不复存在,唯有中国饮食文化却在不断走向世界。然而就在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酉学东...  相似文献   

5.
狗不理     
“狗不理”品牌是天津市饮食行业惟一的中国驰名商标,距今已近150年历史。它以水馅、半发面及其独特的操作方式,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美丽的传说和狗不理包子十八褶,早已脍炙人口成为佳话。  相似文献   

6.
纵观人类繁衍生息的数千年历史,研究中国古代炊食器具,对开启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饮食活动以饮食器具为载体,以饮食过程、祭祀方式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传承着中华饮食文化的辉煌.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阐述了上古时期饮器、食器的分类及用途,同时也论证了与饮食活动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文明古国,这个“文明”饮食也占一份。全世界都说:“吃在广州”,“吃在香港”。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是没有异议的。中国烹饪的影响远超出国界。从烹调方法看,西菜不过是烧烤之类,而中国菜有烹调方式不下几十种。在原料上,西菜不过是些牛排、蕃茄、洋葱、咖喱之类,而中国菜的原料简直不胜枚举——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河中游的、草里蹦的,猫狗蛇鳖、燕窝鱼翅、熊掌鹿筋、驼峰象鼻、猴头海参、鹅掌鲤须等都可入菜。  相似文献   

8.
于干千  程小敏 《思想战线》2015,41(2):120-126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从现实需要出发,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该是首选。鉴于当前中国饮食文化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对照世界申遗的“规定动作”,亟须对我国现有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饮食类项目进行系统摸底普查,并按照非遗标准圈定体系完备、类目界限清晰、史料翔实可靠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项目。同时,打破申报项目非遗界定的单一性,拓宽在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寻找饮食项目的范围,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承载的文化与传统,重点考量饮食类申遗项目的民族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说年节饮食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间风俗中,莫过于年节文化。年节风俗与年节饮食文化是一对孪生姊妹,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年节饮食与祭祀祖先神灵、祈福纳吉、避邪免灾相关连,是一种对现实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求。透过那层神密的薄纱,人们寻找一种藉口来改变一下生活,献媚神鬼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谈论饮食文化之风甚嚣尘上,仿佛刚刚发现似的。其实,早在一九八三年全国烹任名师会聚北京表演时,已经提出中国烹任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的观点,即认定烹任文化之存在。数年之中,虽也未间断有人在谈论烹任文化,总也零零落落,不那么热。不知为什么近两年热门起来,而且换了话题,成了饮食文化了。烹任文化,饮食文化,或许认为一而二,二而一,一回事。然而却不。例如,有人便贬烹任不过是“烧饭做菜”,即一种手艺而已,骨子里头泛出瞧不起的神情。而饮食便不同了,那是一种文化享受,或者是高级享受。饱腹美撰佳肴之…  相似文献   

11.
刘光前  刘逸 《新东方》2010,(3):35-38
饮食是生命之本。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在解决果腹问题以后,必然要求吃得好、吃得美、吃得有品位,吃的文化也不断发展丰富起来。饮食文化也叫烹饪文化,顾名思义,饮食是由饮和食构成的。饮通常指茶、酒及其他饮品;食专指主食和副食,而最受重视的则是菜式。人们在吃出文化的同时,也把对饮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美学的层面,即从味感美学的高度去欣赏和评价饮食。  相似文献   

12.
王学泰 《传承》2008,(21):38-4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和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日常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外交、军事等方面内容,堪称一座思想富矿。细细研究毛泽东的日常谈话,可以发现,其中也包含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饮食观,如“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辣椒是个好东西”“酸甜苦辣都要适应”“小米就是能养人”“剩的饭不准倒掉,留着下一顿吃”等。从内在逻辑分析,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饮食观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向上、乐观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直接体现。新时代,分析研究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饮食观,深刻透视其折射的人生观,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并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饮食之妙,在精,在奇,在天然地道。食不厌精,脸不厌细,这是我们老祖先留下的传统。现代人的吃;讲究吃得排场体面,吃得与众不同,吃得食丰味广。事实上,最有资格说吃的常常不是富豪大款,而是遍行天下的旅游者,因其行踪所至,皆可尝到各色食品。中国菜东甜西酸,北咸南鲜;西餐大菜讲究精致好看;吃的是赏心悦目;而古今中外,众多的民族,众多的地域皆因饮食而与众不同,皆因美食让人心神向往。所以,《奇食妙趣》专为旅游者而设。不论你在何地尝过什么样的奇妙饮食,都可以端来与其他人共享。当然,一日白饭,一杯香茶,道中人自会品出不同凡响之味。这食物之“品”与食客之“味”,就是《奇食妙趣》的旨趣所在。说得时髦些;这是所谓“饮食文化”。最后,别忘了多多关注带有“民族”和“绿色”风味的饮食。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饮食的内容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饮食,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味"论诗、诗味交融就是从饮食文化到文化饮食双向交流、相互重构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年节文化丰富多彩,岁时饮食风俗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雅俗兼备的文化品位。岁时饮食集尝新、健体、融情于一体,人们在年节饮食活动中抒情、畅怀、言志,饮食的文化属性在年节饮食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中国岁时饮食传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和节日传统饮食活动,是体现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庄聪生 《中国发展》2007,7(2):6-10,27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是巩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是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客观需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可以形象地概括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方向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驾驶员”,人民群众广泛积极的参与是强大的“发动机”,作为载体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红旗车”,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两条“快车道”,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安全运行的“交通规则”,目标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条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显著的特点: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这条道路越走越活;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人民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沿着这一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20.
彭钊 《前进论坛》2013,(7):22-22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也是民主党派的奋斗追求,“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奋斗,民主党派同样责无旁贷”。民主党派及其成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