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arina Saragossi Bruno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3,28(1):47-51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surge in patenting by Belgian universities. It appears that this increase can be attributed to growth of biotechnology, where there is a greater propensity to patent, to a desire on the part of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commercializ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TTOs), and to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sponsored research centers. Our qualitative analysis reveals that patent statistics could be a misleading indicator of an individual university's technological productivity, since many inventions are developed at universities, yet applied by other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2.
"发展法学"与法学的发展--兼论经济法理论中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发展观,该发展观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中都要有所体现,以促进新兴的"发展法学"的形成;发展观在传统法和现代法理论中会有不同的显现,在"发展法学"中的经济法学领域则体现得尤为突出;对"发展法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整个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刑法与刑法学,刑法学与公法学、统一公法学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从数学中的集合概念来看,狭义的刑法学是统一公法学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即狭义刑法学被统一公法学所包含,狭义刑法学是统一公法学的子集。但若以广义刑法学立论,则广义刑法学与统一公法学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重合的部分即是狭义刑法学,此乃统一公法学与广义刑法学两个集合的交集。 相似文献
4.
5.
7.
2002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年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的研究总体上看是活跃的.尽管这一年出版的专著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批具有相当质量的论文面世,并不乏新见陈出,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涌现了一批年青的学者投身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法学家》1999年第1期刊登了关怀教授撰写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劳动法学的发展》总结了1978年以来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发展历程,本文对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回顾与展望即是该文章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H. Kötz, Europäisches Vertragsrecht, Band I: Abschluß, Gültigkeit und Inhalt des Vertrages
H. Kötz, A. Flessner, European Contract Law, vol. 1: Formation, Validity, and Content of Contract; Contract and Third Parties
U. Drobing, Private Law in the European Union 相似文献
H. Kötz, Europäisches Vertragsrecht, Band I: Abschluß, Gültigkeit und Inhalt des Vertrages
H. Kötz, A. Flessner, European Contract Law, vol. 1: Formation, Validity, and Content of Contract; Contract and Third Parties
U. Drobing, Private Law in the European Union 相似文献
10.
11.
12.
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源自古代欧洲的罗马法,当时叫"市民法",后被注入"私法"、"私权法"、"市民社会的法"等诸多信息.中国通过日本从西方民法及至罗马私法那里继受了作为表征基本部门法的民法.西方传统理解民法或私法的实质含义,是在个人与国家对立的基础上进行的.民法以人为中心,以权利为基点,以行为手段,以责任为保障.民法上的人即市民、私人、私主体,含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等.近代社会的个人是个人主义的个人,而现代的个人是兼顾社会乃至自然理念中的个人.称民法人是"经济人"、"具体人"、"抽象人"等多是用作分析民法问题的方法.兼顾社会乃至自然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民法的哲学基础.民法并未真正社会化.民法所涉及的领域是有限的.民法在精神方面追求平等和自由.这些都涉及到民法本位即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法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法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法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法制的关系问题有了一些研究,但对法科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法学所作的贡献,则还未系统涉及。本文分三个部分,对中国近代法科留学活动的展开,法科留学生在中国近代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因法科留学活动而带给中国近代法学以若干特点与传统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关系。人际交换的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契约的交换和非契约的交换,两者在交换的主体意义、交换内容的性质、交换的程序意义以及交换的公正性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非契约交换到契约交换的历史演化,非契约交换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开端,而契约交换则是社会关系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法律因陌生人契约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并为陌生人的契约交换提供保证,从而法律与契约的交换形成了同构的关系。法律在将契约交换的关系纳入自己的领地时,也与非契约的交换关系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法律与非契约交换之间形成了张力。 相似文献
15.
Roberto Gargarella 《Criminal Law and Philosophy》2012,6(2):131-148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ocial protests, a topic that seems particularly relevant at this time, when recent public events show the existence of growing tension between citizens and public officers. The paper does not explore the ultimate causes that triggered these social protests, but rather the normative and legal questions raised by these conflicts. The main question that it addresses is the following: How should the law act in the face of these growing expressions of social discontent? The main point that it defends is that social protests are political expressions that, as such, deserve a special public (and particularly judicial) protection. The argument is particularly directed at studying the legal consequences of taking the expressive components of social protests seriously. The exploration may have a further theoretical interest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reflecting upon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6.
对所有权进行适当限制是社会法的基本原则,它突破了传统民法中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赋予所有权人更多、更苛严的法律义务,或通过限制所有权实现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弱势社会主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平等,社会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即主体享有权利不以承担义务为前提,反之亦然.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不同于民法上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它不以权利“恶用”或“过错”为条件,而是源于权利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限制的也不是个体权利而是类权利.社会法对所有权的限制有一定的限度,以不造成“反向歧视”和满足弱势主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为尺度. 相似文献
17.
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我国社会法立法实践已经走到了理论的前头 ,社会法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社会法的生成有其相应的人文和社会背景 ,有其生成的法制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关注民生 ,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逐渐成为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法 ,也称社会安全法 ,是维护社会安全、良性运行的法律。保障个体的生存空间 ,才能维系社会整体的良性存在 ,社会才能安全 ;民生得以改善 ,政治才能健康。可以预见 ,社会法会越来越受到各方 ,尤其是法学界的关注。社会法理念也会逐渐得到宏扬。 相似文献
18.
法政策学--有关制度设计的学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学者平井宜雄所着力提倡的、有关最广义之法律制度设计的学科———法政策学。它探讨在设计法律制度时如何兼顾效率和正义的方法论。设计制度者有三种选择:权威性决定、市场性决定以及程序性决定,而每一种决定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法政策学试图给出制度设计的大致指针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相当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社会法是指国家为了救助弱者、反对歧视而制定的调整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关系的法律规则的总称。社会法的调整领域主要包括四方面 ,社会正义理论等构成了其产生基础。经济法和社会法是第三法域下两个并行的部门法 ,两者在产生时间、目标、调整对象、公平观、调整方式等多方面存在不同。经济法和社会法应当协调发展、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