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类交际过程中的表达和理解是语用学的研究重点。我国文论着重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本文着重探索鉴赏论中的语用学思想,主要包括鉴赏的语用本质、鉴赏中的语用谬误以及鉴赏应遵循的语用准则。一、鉴赏,技文人情的理解我国文论最早对鉴赏作出较有系统的理论论述的,是齐梁文论家刘褴的《文心雕龙》。该书专设软音》篇,用以探讨鉴赏的理论问题。《知音》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解认为“观文”之鉴赏与“缀文”之创作是相对而言的,创作是先有思想内容,然后用文辞表达出来,而…  相似文献   

2.
抄本《孔雀经音义》卷末所附音图为日语五十音图之最早版本。其中之“か”行音由汉字“呬”和キコカケク五个假名构成,其中“呬”为行首汉字。本文从“呬”字入手,通过考察其反切注音和日语假名注音,澄清了音图中汉字“呬”与假名“キ”之间的音韵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又通过考察梵汉对译字“呬”与梵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最终结论指出,《孔雀经音义》卷末所附音图中的“呬”行音,是基于梵语字母表ha行音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上海音乐学院83年的历史证明,“和而不同”作为哲学观念,为上音在广纳贤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而不同”理念作为统战工作重要方法,为上音培养音乐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和而不同”理念成为上音今后人才发展战略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时代的产物,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当我们提出依法治国之时,又有了法治现代化的呼声和理论探讨,为缜密精邃的法治理论研究涂上了时代的色彩。但最近又有一些“法治化”的不谐之音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以“法治化”之名行扰乱“法治化”、反对“法治化”之实,概之有三:其一、法治的泛化。泛者泛滥之意。“法治”一词提出后,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将其视为尚方宝剑,纷纷祭起,一时间法治成为时髦名词,见诸各报刊、文件、讲话之中,其名称之多,…  相似文献   

5.
标举风骨,倡导的是一种现实的积极的创作精神,强化诗歌的感教力;倡导兴寄,强调的是诗歌的美刺讽喻功能,要求体现创作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追求,反映其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陈子昂在隋末唐初绮错婉媚的诗风中提倡革新,标举风骨,力倡兴寄,以复归诗歌风雅传统为己任,是反对齐梁文风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为指引唐诗走上健康昂扬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斯也 《人事天地》2007,(5):35-35
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钱玄同,30年代起一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6年,钱玄同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区别,一位同学请他举个例子,他说——  相似文献   

7.
重读宋琬     
清朝初年,诗坛享有盛名且公认为领袖的人,莫过于“南施北宋”。施指施闰章,宋则是山东莱阳人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棠,顺治四年进士,于顺治十年岁尾出巡陇右,任兵备道佥事来天水。临行之际,门生、师友纷纷送行,诗人王熙写下了诚挚的诗篇对宋琬西行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8.
陈三立是“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为诗主张创新、别具匠心,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显现了个人诗歌真性情。他的成就在近代诗坛上足可独鼎一足。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初的“躲猫猫”开始,“喝开水死”、“摔跤死”、“做梦死”……接连发生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从查明公布的几起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个别地方的少数执法人员,的确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放纵牢头狱霸等行为。频频发生的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受损,成为社会的不和谐之音。因此,给在押人员以人道的待遇,彻底终结非正常死亡现象,切实维护涉案人合法权益,既是对公民生命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法治尊严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蔡毅 《社会主义论坛》2013,(10):18-19,14
云南精神的提出,是在全国进一步思想解放,加快改革步伐之际提出的。全国各地区各省市先后都亮出了自己的旗帜,将自己崇尚的理念、追求的方向、奋斗的理想目标和倡导的思想统统集中在几个字、一两句话中。比如广东提出的是“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上海提出的是“公正、包容、责任、诚信”。浙江提出的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山东提出的是“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深圳提出的是“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武汉提出的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各自亮出自己的口号目标,因此呈现思想活跃百花齐放、相互竞争多音共鸣的繁荣昌盛之态。  相似文献   

11.
台湾“行政程序法”于1999年2月3日公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依据台湾“行政程序法”第l条规定:“为使行政行为遵循公正、公开与民主之程序,确保依法行政之原则,以保障人民权益,提高行政效能,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特制定本法”。台湾“行政程序法”之内容分为“总则”、“行政处分”、“行政契约”、“法规命令及行政规则”、“行政计画”、“行政指导”、“陈情”与“附则”等八章,共175条。自1999年2月3日公布至今,除于2000年12月27日及2001年6月20日两度修正公布第174条之1有关职权命令失效日期之规定,2005年12月28日配合政府资讯公开法之公布施行删除第44条、第45条之规定外,其余条文均未变动。台湾“行政程序法”实施之成效,包括强化民权保障、深化民主原则、贯彻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行政法总论之法典化等。晚近,大陆倡议制定行政程序法之呼声不断。本文拟略述台湾“行政程序法”之立法沿革、主要内容、实施成效、所遏问题,期能为大陆行政程序法起草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论坛》2011,(4):I0002-I0003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国税系统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通过开展“文明服务”、“管理基础”、“质量效率”、“作风建设”、“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国税工作主题年实践活动,开拓创新,砾砺奋进,绘就了云南国税“十一五”科学发展的新篇章,谱写了一曲奉献高原、为国聚财的奋进之歌。  相似文献   

13.
一、2001年台湾当局大陆政策走向分析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从2000年5月20日执政以来,针对主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制定和推行大陆政策上表现为“台独”之心不死,“百变阿扁”之性尽显,利用其执政地位和手中的资源,以更为隐蔽、欺骗的手法,进一步强化所谓“实质独立”和“台独”软件的建设,游走于“台独”的边缘,“拖中求独”。进入2001年,特别是美国布什新政府上台后,美国奉行亲台政策,加强对台军售和支持,台当局呼应美国台海政策转向,大陆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的迹象,表现出严重倒退的趋势。(一)两岸关系走向保…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儒商”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儒商”形象胡冠莹吴趼人在他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塑造了一批“儒商”形氛说他们是“儒商“,是由于他们在经商之前都是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中过进士、当过官,如吴继之、王伯述;有的虽未科考功名,但也满腹经纶、学...  相似文献   

15.
减刑,是我国刑法条文规定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立法中把减刑作为一种经常性的,适用范围较广的刑罚制度加以确立,并使其不断日臻完善,是我国刑法的特色之一。一减刑制度的产生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里,也有依据犯罪人的身份关系,在量刑时或刑罚执行过程中予以减刑的规定。如:“以八辟的邦法”。①所谓“八辟”即“议亲之辟”、“议故之辟”、“议贤之辟”、“议能之辟”、“议功之辟”、“议遗之辟”、“议勤之辟”、“议宾之辟”。辟,就是法。在酉汉王朝时期既有“赎免”又有“上请”之规定。自曹魏起,我国始有“八议”之说…  相似文献   

16.
在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环保社区,居民们一提到胡绍移,无不流露出敬佩之情。他2001年下岗后,通过竞选走上了社区治安主任岗位。由于工作认真负责,2003年被推举为社区书记,主任。几年来,他先后荣获“共产党员先锋”、“先进社区工作者”、“优秀民调员”等称号。  相似文献   

17.
《唐律疏议》中“故”有六种用法,其中两种表示犯罪的主观意图,即“故纵”之“故”与“故杀”之“故”。张斐《晋律注》释“其知而犯之谓之故”,后世律学注释奉为圭臬。从法典渊源与律文疏解来考察,“知而犯之”仅指《唐律疏议》中“故纵”之“故”。“故杀”之“故”应用其疏解“无事而杀”。“知而犯之”与“无事而杀”非指一事,不应混淆。唐律中“无事而杀,是名‘故杀”’延续了魏、晋律注“无变斩击”的注解模式并在唐律注解中将之细化。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利他精神,就是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为了他人,不为自己:或者多为他人,少为自己。利他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初唐诗人陈子昂云:“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圣人不利己而忧虑救济百姓是我国古代利他精神的典型。王维在《赠房卢氏馆》中差不多表述了同样的思想:“达人无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而感情伴随着人类的始终,人类是永远不会同诗歌告别的.如雪莱所说,“人是诗的动物,自有人类便有诗”:(《为诗辩护》),苏舜钦所说,“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怀欢愉悲郁之气,必舒于言”(《石曼卿诗集序》)不但诗人们需要用诗歌来舒“欢愉悲郁”之气,读者们也都需要从诗歌中寻求思想感情的共鸣.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也正道出了这个意思.“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 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感情才使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流传至今.一个女子思念情人,优心忡忡.及至与情人相会而得到满足.幸福和喜悦的感情使她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以降,中国诗坛上各诗派如"下半身"、"垃圾诗派"和官方报刊体诗歌,逐渐远离着诗歌的现实批判、人性揭示和人类美好情感抒发的功能。而旅美女诗人绿音却以主题鲜明的诗歌文本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为汉语诗歌坚守生命本质的抒写提供了一支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