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争端是横亘在中越两国之间最复杂、最难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海权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外部势力的介入,中越南海争端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南海航道对于日本具有"生命线"意义,南海海域一直是日本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日本还逐步加大对中越南海争端介入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中越两国的海洋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但在南海争端的影响下,两国合作明显受到掣肘,尤其是在高敏度领域进展缓慢。从前景来看,中方的顶层设计、越南对开展海洋合作的客观需求、越南高层的人事变动或为未来的中越南海合作带来难得的合作机遇;但合作同时面临南海争端久拖未决、域外势力介入、越方的防范心理严重等不利因素的干扰。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南海局势总体开始缓和,但中越之间的南海争端仍未有松动迹象。未来,中越海洋合作可在继续推动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提下,努力消除外部势力的干扰,以政治互信和经济互动带动两国海洋全面合作,或可成为化解中越南海争端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中越边界问题,主要包括陆地边界、北部湾边界和中越南海争端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中越陆地边界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开始最早。自中法会勘中越边界以来,国内学者就已经开始对中越陆地边界进行研究,并有大量研究著述面世。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面对法国(以越南的名义)对中国南海的入侵,国内学者又开始对中法(越)南海争端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前20多年的时间里亦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越南学者就南海争端发表了大量论述,学术研究机构也就南海问题围绕与争端相关的历史、地缘政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开展研讨。很多观点把中国视为南海争端的主要对手,要通过发掘“历史依据”以证明越南对我南海岛屿拥有主权;有的主张通过国际法、国际机制解决归属问题;也有学者承认中国的法律依据具有“某种”合理性。中越南海争端是利益之争,而非战略对抗。越方也有学者认为要从亚太区域国际关系大背景考察南海争端。从长远和现实看,中越通过谈判途径解决海上争端,在争议解决前维持现状,保持和平稳定,是中越两国基本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常书 《国际资料信息》2011,(10):25-28,10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并无岛屿主权争端,但在纳土纳群岛,印尼与中越等国存在海域划界纠纷。印尼不属于南海问题的争端方,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一直积极扮演南海争端“调停者”角色,希望借推动解决南海争端彰显其地区大国的影响力,确立在东盟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介入南海问题,近年随着南海争端再度升温,日本的介入不断加剧和升级,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另一个高调和强力干预南海问题的区外国家。与以往相比,近年日本的介入已呈现出许多新的动向和特点:一是加大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力度,全面反对中国的领土主权及政策主张;二是利用各种渠道推动南海争端多边化和国际化;三是以"支持能力建设"为名加强与东盟的海上安全合作;四是加快与美国的战略对接,构建日美联合干预体制;五是加强与美澳印的多边协调与合作,筹组遏制中国的"志同道合者"联盟。日本之所以加大介入南海争端,其理由并非像它所公开声称的那样,而是怀有更多、更广的目标。日本的介入虽然不至于对中国在南海维权和维稳构成颠覆性挑战,但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7.
郭渊 《亚非纵横》2013,(1):35-41,60,62
战后几十年来,日越石油关系曲折发展,这种变化是由越南油气开发战略和日本自身的战略需求结构决定的。进入21世纪,为了确保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运用神手段与越南建立战略关系,积极介入南海争端。但日本对南海的介入将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8.
印度对南海争端的介入及其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调整,印度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东进"政策,试图通过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军事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为其大国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在"东进"政策下,印度逐渐以联合军演、出售武器等方式介入到南海争端中,给本来就复杂的南海争端增添了变数。本文对印度介入南海争端的原因、手段做探索研究,并对其影响做出评估,以期为我国的南海争端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大背景下,南海争端呈现复杂化趋势.本文对美国因素介入南海争端的用意及其战略布局进行分析,并就美国介入对南海争端相关当事方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邱普艳 《东南亚》2014,(1):96-101
20世纪50、60年代,南越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不断挑战我国南海主权,同时期的北越政府因需要中国的支持,力求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在南海问题上同中国保持一致立场。至60年代末,基于大国关系的变化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北越政府支持中国的立场开始发生动摇。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南海潜在的巨大石油资源和南海重要战略地位的吸引,加上中越关系的交恶、破裂,越南公然声称对南海拥有主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南沙群岛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为核心的中越南海争议,与战略资源的攫取以及地缘安全交织在一起,加之区域外大国的介入和各国海洋主权观念的增长等因素,中越南海争端日趋复杂和激烈。  相似文献   

11.
南海问题本是区域内有关声索国就岛屿主权归属和海域划分的争端,但随着美、日、印等区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争议议题也随之扩大。美国是对南海问题介入最深、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它的介入对南海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和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南海地区的地缘力量分布出现不利于中国的变化,加大了我国应对南海争端和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主要是出于其亚太地缘战略的需要,基本目标是尽可能地阻止中国对这一战略区域的影响,含有遏制中国崛起和限制中国战略空间的意图。未来美国会持续关注和介入南海问题,但其介入将是有限度和有选择的。  相似文献   

12.
中越两国在1973年前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没有争议,从1974年起,越南武装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中有些岛屿,挑起主权争端。越南为达到侵占南海岛屿目的,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多项措施。南海问题对中越关系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南海问题面临大国介入的新挑战。继美国、日本等国介入南海争端后,印度成为又一域外介入大国。印度为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进而拓展本国的利益范围,它通过强化南海方向的海军力量部署、提升与东盟国家的防务合作、加强与美日等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协调等措施,不断加强南海安全合作。可以预见,今后印度仍将继续深化与南海相关国家的安全合作。虽然,这种合作短期内会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但从长期来看仍存在不确定性,中方需要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南海争端日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澳大利亚作为南海地区的域外方,却积极追随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在南海问题上反应强烈。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经历了从"观望"到"公开介入"的重大调整。一方面,对因中国崛起带来的亚太地区结构和秩序不确定性的担忧,及由此对在南海地区的国家利益所受"威胁感知"程度上升是澳大利亚南海政策调整的内部动因;另一方面,美澳特殊关系作为外部变量也对澳大利亚公开介入南海争端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受此影响,未来澳大利亚在南海问题上追随美国制衡中国的政策趋向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但随着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澳大利亚对中国依赖程度的加深,其南海介入政策将"常态化",而外交立场表态将"模糊化"。  相似文献   

15.
美自2010年以来,随着南海问题在亚太地区的升温,澳大利亚对南海局势开始予以密切关注。其南海政策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岛礁建设、航行自由以及南海仲裁案等方面。在具体实施中,澳大利亚南海政策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强化与争端国的合作,避免单独介入;防范中国"控制"南海的意图明显;中、澳、美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造成澳南海政策取向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当前,在经济与安全利益方面,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对中、美两国"双重依赖"的局面。随着中美南海博弈的深入发展,澳大利亚在南海争端中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其南海政策的战略抉择也变得愈发艰难。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不断通过立法手段介入涉华海洋争端,其立法活动与涉华海洋争端局势变化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且近年来干涉力度有日渐增强趋势。美国国会在相关法案中要求美国政府加大介入力度,在南海强推"航行自由行动",在东海则以法律方式高调宣示美国承认钓鱼岛处于日本施政管辖之下的立场。美国国会不仅通过相关法案为美国政府介入涉华海洋争端设定"刚性"法律约束,还通过有关听证会恶意指责中国合法举措并极力误导国际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地区局势,增加了中国的维权成本。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介入南海问题上,尽管双方政府立场不同,但两国学者对印度在南海的利益和印度的介入动因有一定共识。关于印度介入南海争端的发展趋势,两国学界内部都有不同的声音,但从总体上看,双方都认为两国因南海问题而发生正面冲突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9.
南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区域内外各方战略利益在南海地区重叠碰撞,南海地区已成为区域内外关注的热点地区。近年来,南海问题已成为影响南海区域安全的重大问题,南海安全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其中区域外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介入,成为诱发南海地区安全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反对外部势力介入,成为南海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建设性力量。那么,南海争端各方的重要国家越南是怎么看待域外大国的南海战略呢?近期,越南原驻瑞典、墨西哥大使,原外交部外交历史研究室主任阮玉长博士相继发表了 4 篇关于美、日、俄、印南海战略的文章。现全文译出,仅供参考,不代表译者同意其观点。  相似文献   

20.
准确地分析美国的南海政策逻辑对于中国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南海争端的介入是由于其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在南海争端上的干涉主义立场也从“多边协商体制”走向了“积极干涉主义”的道路。美国学者对美国在南海利益的界定,美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将会增强其在南海争端上的影响力,具体来说,美国将运用国际法否定中国对于南海的领土诉求,利用经济实力干涉南海争端,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将与中国海军实力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提倡运用国际多边机制解决南海问题,力求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南海争端是非常复杂的,解决南海争端也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争端时需要占据道德和舆论制高点,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时注重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建立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处理好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关切,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