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是一个包含基础、基本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在内的三维有机整体。具体言之,基础即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革命原则;基本内涵即以暴力策略为根本保障的暴力策略与和平策略并举的思想;方法论原则即融唯物辩证思维逻辑与客观历史逻辑为一体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运用融基础、基本内涵和方法论原则之三维为一体的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视域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的认识,有助于继续完善关于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有助于我们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逐步地减轻直至"跨越"资本逻辑必然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谱系.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和精神之基的伟大建党精神,其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石、文化基因和实践基础.深入理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科学内涵.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实践、历史与现实四个维度阐明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对中国特色统一战线进行哲学解读,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创造和谐"之本质,用"从三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如何实践"创和"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重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准确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深刻揭示"五大发展"理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需要从多维角度进行探析,即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体之维、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之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空之维和推进科学社会主义新飞跃的价值之维。这是理解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理论蕴含与价值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哲学社会科学反思实然,前瞻应然,构筑建设性方案的基础,是哲学之为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前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地面向"中国问题",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既是立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思维诉求,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深层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对于弄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宏观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科学的理论体系至少具备三个构成要素,一是哲学基础,二是中心主题,三是基本理论。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来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确立关于"人"的意识是当代中国人学的基本主题,而这种意识的具体内涵取决于以何种思维来看待"人"。以往主流观点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思辨哲学对比角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人性论与"实践论"所蕴含的现实具体思维来理解"人"。但更要考虑人学的历史出场语境与初始问题:当代中国人学兴起源于对以往"人的失落"问题的反思,而此问题源于对现实具体思维的一种扩张或误用。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在不否定现实具体思维前提下,以一种普遍共性思维来理解"人",从而在历史观与价值观层面确立关于一般性"人"的意识。这种思维诉求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客观发展得到印证。这种对人学中关于"人"的意识思维基础的探讨对当代"中国精神"建构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新的时代背景: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前半程走向了后半程,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开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内容体系:"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的思想方法: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不断增强本领,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与"历史"何者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实践"与"历史"的马克思式理解。只有将"实践"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也即否定性的统一,"历史"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也即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之"新"和在哲学史上实现转向的伟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与"历史"互释中,不仅深化了自身的理解,而且升华了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马克思"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中国各项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的回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出"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一个历史交汇期"的重大战略判断。从理论与时代、理论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三对基本范畴出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历史交汇期的基本关系探讨清楚,这将为解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崭新视角,为理解、应对历史交汇期伟大实践指明前进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领航历史交汇期,是实现"四个伟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继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是推进新时代中国伟大革命事业的历史必然要求。因此,准确理解和诠释伟大革命精神也就自然成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应有之义。而伟大革命精神的语境还原是理解的前见基础,维距的诠释是理解的客观把握,以伟大革命精神语境还原为前提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深刻理解,跨越了时间之维、空间之维和主体之维间的理解距离障碍,实现了维距间的开启式理解。但是,诠释的目的与价值并不仅于此,而是要承续其作用的效果历史,从而凝聚新时代人民的磅礴伟力、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走向新高度和开辟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制度的十三大优势,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早期建设时期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之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之制"形塑了基本框架;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之制"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时代命题。"中国之治"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丰富了内涵。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具有严谨的现实逻辑和丰富的时代价值。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破除"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作出的重要决定,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判断,意味着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意义的阶段。只有认清"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历史方位,把握其与"旧"阶段相比呈现的新特征,才能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一、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来看,"新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逐步走向振兴的新时间段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20,(3)
正济南大学许青春博士的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在全面梳理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与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础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机制途径、经验特色等方面研究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该书以传统文化基础这一新维度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既是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科学方法,又是改造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武器。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求同存异思想,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思维方法。一、邓小平"求同存异"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首先,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求"一国"之同,存"两制"之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闻学,丛文历史表明,实事求是精神、共性与个性结合论已成为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思维导向,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  相似文献   

19.
薄一波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历程"始于毛、成于邓"是一个有待精确和阐发的命题。应当从三个层面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即"始于毛,成于邓"的层面,"成于毛,完善、应用于邓"的层面;"不始于毛、而始于邓"的层面。从发生学的意义、从政治基础、外交政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从哲学基础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于毛,完善、应用于邓";从核心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始于毛,而始于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体制安排和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与关键问题,也是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基础所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在体系与结构上应该包括基础价值、比较价值与关联共融价值等,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和立体式的理论体系,对此加以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