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建华 《新东方》2001,10(6):43-46
人类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时空距离效应和心理距离效应,是提高认识“逼真度”的必备条件,并且“距离”效应对提升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类实践的成功率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有穷而情无限”说明了法律滞后的不可避免,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生活天然地保持着距离。于是包括刑法在内的法律条文存在所谓“兜底条款”势在必然,但它与人为的“口袋罪”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3.
缩小与文化的距离,消除“文化空巢”现象,应当成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中国政府,应直面文化距离与文化空巢的成因,在理论上确立社会文化消费需求依赖型的客观决策思想  相似文献   

4.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0):16-17
学校造就了绝望和希望之间的差别,还拉开了生与死的距离。2006年10月11日是第17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为我们的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美学讲,“距离产生美”,其实人与人之间也要讲“距离”。一方面,地球愈小;另一方面,个人空间愈大,人们对“私密性”的要求愈大,这就有了“人泡儿”之说。在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交往中适度地把握好“距离”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呢!人的“距离”没有固定的数字,它因人、因场合而异,掌握了距离这一门学问,我们就学会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时光荏苒,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三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也已全面完成。而在一个个人间奇迹的背后,也映射出悄然崛起的中国民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7.
网吧管理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比这更概括的吗?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横空出世,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时空的距离缩小了。我们打IP电话,发个E-MAIL,远近一个样,咫尺相邻的人可能“距离”很远,但跟地球那边的人“距离”却很近。这完全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时空概念。互联网的本质乃是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0;也就是使距离带来的摩擦系数降低,接近于0。一言以蔽之,互联网让我们“无需久等,无需远行”。但是,进入“主流信息圈”、进入互联网世界是有门槛的,需要物质基础和硬件设备,发…  相似文献   

8.
魏顺光 《求索》2014,(4):159-163
考察巴县档案发现,清代中期发生了大量“藉坟滋讼”案件。该现象表明,懦家提倡的“无讼”主张可能同现实生活之问存在一定距离,至少到了清代中期社会,“无讼”或许更多表现为观念层面上的一种理想追求。此种追求会被官府贯彻到司法实践之中,官府在处理案件的策略上仍然是以“息讼”为主要目的。然而,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和诉讼文化的影响,普通民众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对于诉讼并非畏惧。尽管从“藉坟滋讼”现象很难得出清代社会的诉讼风气就是“健讼”的结论,然而,之前学界一直认为清代民众受“氏讼”和“畏讼”观念的影响而惧怕打官司的论点应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密或疏远的程度和等级。社会距离可分为主观社会距离和客观社会距离。距离的等级可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西方社会学认为,文化差异、隔离、居住时间、社会地位差异等因素都对社会距离的形成具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远距离等级的泛泛之交,双方交往机会很少,主观距离比较大。大部分市民对农民工持排斥态度,双方交往具有非对称性。与西方社会距离研究相比,文化差异、地位差异和空间隔离等因素依然是影响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制度限制或制度供给不足是影响社会距离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因此,缩短社会距离的主要对策是转变政策理念,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城市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缩短文化差异,为和谐社会构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从主体建构的视角出发论述大学生在就业压力问题上的自我建构机制。研究的结论是,大学生群体感知到的巨大就业压力包括社会建构的一般性压力和自我建构的个体性压力两类;“选择性信息关注”和“距离化应对策略”是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压力问题上的两种自我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社会的和谐必须建立在社会结构和谐的基础之上,而社会结构的和谐则意味着庞大的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中国经济的腾飞,正在使中产阶层不断地壮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但中国的中产阶层距离一个稳定、和谐的“中产社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仍然需要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为中产阶层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中产阶层的积极性,调动这一社会和谐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宪法修正案将“人权”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向转变 ,从根本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百姓的距离拉近。因此 ,“人权”入宪 ,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而且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然而 ,面对“人权”入宪 ,人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心存一些疑虑 :一是“人权”虽然入宪 ,但“人权”走出宪法 ,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保护法 ,来保障实现人权 ,不知还需要多少时日 ;二是入宪后的“人权” ,仍然比较抽象 ,宪法既未对“人权”的概…  相似文献   

13.
校漂族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其构成类型的多元化与形成原因的复杂化需要社会持续的注意。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群体,校漂族与其他相关主体存有社会距离,分别是经济距离、信息距离与情感距离。社会距离的长期存在不利于该群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应实现校漂族的"大融入"与"小融入",以应对校漂族的社会距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环境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要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官本位”、“等级制”、“金字塔”式的垂直隶属关系的组织结构必将逐渐弱化。按照效率、效能原则,纵向层次不可过多,要尽可能地适中、适当,以缩短领导层与实施层的距离,便于上下沟通,降低信息失真失落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克服科层组织结构的弊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将会有大的发展,这是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新  相似文献   

15.
距离产生美     
没有距离,便没有美。美,依赖于距离来塑造。“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距离培养了美的思念。“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距离造就了清纯的友谊。恋人或夫妻之间,经常小别,不仅不会影响情感,而且会使情感得到升华。要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距离太远了,双方不能很好的了解,彼此容易冷淡、容易疏远;距离太近了,就容易发现对方的不足和弱点,容易相互产生摩擦,彼此容易厌倦。这就要把握好距离的尺度。保持适当的、微妙的距离,才能做到既相互了解又相敬如宾,那才是最好的。距离,是指相关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关系。距离的…  相似文献   

16.
设计艺术的审美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生 《理论月刊》2006,(3):128-130
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有别于纯粹艺术,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更复杂。纯艺术的感知往往以视觉或听觉为主,而设计艺术中的审美感知是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的综合体验;设计艺术的审美想象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的统一;设计艺术的审美情感不囿于“小我”的满足,而是直接指向“大我”与社会;设计艺术的审美理解不是“距离”的设定,而是审美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与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新商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需要知识基础夯实、动手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于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看待新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对话”与“结构”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别通过服务乡村导向的跨域工作室与服务跨境电商的跨域工作室,论证了基于此建立的跨域工作室制,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对话”与灵活自主的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国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从而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要以...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统一免征农业“两税”之后,面对农村工作重新定位和角色转换的现实,白河县委、县政府以“五个五”乡风文明促进工程为抓手,坚持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面建设幸福和谐新家园,通过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工作,进一步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中,有一对突出的、影响全局的矛盾,这便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当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两个分别日趋明朗且有固定化趋势的社会阶层:一个是“过高收入”者群体,一个是低收入者群体。“过高收入”者之中有合法的,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有非法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其中2600万左右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者以及2200万左右享受低保者是人们所说的“困难群体”。这两个阶层从经济地位、生活状况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断拉开了距离。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