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已形成了上海模式、武汉模式和重庆模式等较具代表性的实施模式。造三种模式对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救助标准较低、救助面较窄、救助资金不足、法制建设滞后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必须从低保标准、低保覆盖面、资金管理、社会救助主体、法制建设、管理机构、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模式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学界对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低保制度在全国各地的陆续建立,以及学界对农村低保制度研究的逐步重视,国内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农村低保问题的研究成果,从中国农村低保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析,以期利于下一步农村低保制度乃至统筹城乡的全民低保制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覆盖面较窄、筹资难度大、因病致贫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对低保对象认定存在偏差等.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法律依据;逐步扩大低保覆盖面,适当兼顾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完善低保筹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4.
郭丹 《学理论》2013,(11):55-5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贫困线下的人民生活起到最基础的保障,对解决贫困问题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论在规范化程度还是在保障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它在全国建制时间不长还存在很多问题。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有:准确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健全农村低保的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增加低保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5.
漆娜  陈红霞 《学理论》2013,(3):46-48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制度,旨在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且有利于促进就业。目前低保制度中对于低保工作的投入—产出的评估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旨在通过选取投入指标、效率指标、效果指标等一级绩效指标及其下属二级、三级指标来建构一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指标体系对低保工作进行评估,为低保制度政策实施结果提供检验标准,促进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在上世纪末在应对突发的贫困等社会问题时,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所进行的选择都是设计与实施了新的社会救助项目,即中国用最低生活保障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韩国用国民基础生活保障取代了原有的公共救助制度,也就是说两国都实施了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本文即是对这次中、韩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动因,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的结果与意义进行的考察以及比较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努力:转变观念;多渠道筹资;科学厘定农村低保的标准和对象;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监督;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民政部在全国九城市进行的"规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数据和资料,对基层办保机构调查低保人员收入、财产、隐性就业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其在执行低保制度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了梳理评述;对申报对象隐满收入和财产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测评低保家庭收入和财产的指标进行了考察评估。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制度性和设计上的缺陷进行了探讨,进而对进一步规范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在建立这项制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城乡有别,具备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制度中的城乡统筹问题——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发展趋势,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制度救助范围、救助水平、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已成为制约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加强救助立法,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合理配置社会救助资源,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探索社会救助和传统保障的最佳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1.
日常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着大量规则“软化”和“偏离”现象。本文以江西省农村低保制度为对象,通过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加以分析,探讨社会救助过程中的规则弹性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问题。研究发现,行政权力、社会关系、信息、地方性认同和人力资本对规则弹性有着深刻影响,它们共同塑造了规则实施弹性的多样化形态:上级政府的向下分权、组织社会关系对规则弹性有正向影响,行政集权则相反;而多元化信息途径、地方性认同和人力资本对规则内容弹性、规则形式弹性有着差异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合法性一地方性认同机制对规则弹性的解释作用相比,效率一权力和网络一信任机制更为突出。我国社会救助尤其是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定量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阳光救助工程"是青岛市2002年7月开始对中国的社会安全网建设进行的创新实践.它有效地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特别是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以青岛市"阳光救助工程"的创新实践为例,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对社会安全网建设的作用.通过分析"阳光救助工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该项举措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后,认为,"阳光救助工程"的创新实践对完善中国社会安全网带来了许多启示.这些启示主要包括:第一,对城市贫困进行综合治理时,应在政府主导下扩大社会参与;第二,贫困问题并不单单体现在收入匮乏上,实际上还涉及到行为主体的物质、精神、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的表现;第三,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四,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包括救济、就业、医疗等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五,社区在社会安全网建设中应起到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低保制度已于2007年6月底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铺开,为确保这项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有法律、资金及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本文通过追溯农村低保制度的探索过程,分析构建农村低保制度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确保农村低保制度构建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贫困人口与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依据实证调查的数据和资料,描述北京城市贫困人口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的诸方面(贫困家庭成年人和后续劳动力的下岗失业与再就业,子女教育,家庭人口结构,伤残病人口等)遇到的困境,分析致贫的主要原因及社会救助的相应对策,分析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4年对成都市低保家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成都市低保对象人力资本存量低、脱贫困难,现有社会救助虽然对低保家庭有所帮助,但还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难以提升其能力与人力资本,低保家庭已经出现了"福利依赖"倾向,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此,提出应该改革现有社会救助并积极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要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建制理念,并提出了制度设计方面的相关建议,包括适度提升救助水平,重视和重构就业救助,强化现有专项救助并增加服务类救助项目,以及改变社会救助递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与补充,也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进行扶贫减贫的制度保障.然而,随着低保制度全面普及工作的开展,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制度的保障效果.为此,要建立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准确定位救助理念、强化管理制度;实行阶梯模式救助和差异性资金筹集;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岗位和人才队伍,绩效与监管并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华 《团结》2008,(1):23-26
我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其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与只是针对部分困难户、五保户以及受灾群众的传统救助相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到了“兜底”的作用。这一制度有了明确的保障线标准,避免了过去有钱多救助、无钱少救助的随意性,扩大了保障对象的覆盖面,提高了保障标准,及时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18.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社会与学界关注的重点,而由于微观数据和建模技术的匮乏.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定性理解和总量分析。本文以计算机微观模拟技术为突破口,将微观主体的异质特征和行为决策机制纳入模拟的实验范畴,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结合区域经济现实,分别从历史特定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参数的灵敏度实验两方面进行了微观模拟,实验结果量化了制度改革所引发的劳动供给与收入分配效应。同时揭示了制度潜在的低效率及其本质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评价与设计提供了建设性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自2007年在全国全面推行实施以来,已经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动,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离应保尽保的政策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低保对象确定困难、保障的标准与水平不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不够、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等.这些问题影响与制约着农村低保政策效果的进一步发挥.因此,需要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标准、政策工具和政策变动等方面的优化,以期实现农村低保政策的科学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政策实施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民生、社会稳定与和谐。自中国进入全面转型以来以来,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也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并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